精彩演繹——龍舟文化1(1 / 3)

精彩演繹——龍舟文化1

“龍舟競渡”是在戰國時代就已有的習俗。戰國時期,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此時的龍舟競渡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在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具有深厚內涵的龍舟文化

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廣西賓陽鄒圩沒有河流,隻有一條又小又髒的水溝。有一天,有個打魚人在水溝裏網住了一條小蛇。這條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9片閃耀的鱗片。當魚人把手觸向鱗片時,蛇眼裏閃著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憐。

漁人頓生惻隱之心,撫了一下它的鱗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溝。誰知那9片鱗忽然落了,小蛇長身而舞,化為一條小龍。

原來,它是一條上天的神龍,因觸犯了天條,受玉皇大帝處罰,變成這副模樣,它的尾巴上被加了9把鎖,就是小蛇尾上的9片閃耀的鱗。

玉皇曾言:“這鎖要打開,除非得到人的陽氣。”剛才漁人無意中竟打開了小龍身上的千年枷鎖。小龍為了感謝漁人,在水溝裏不停地翻動,並從口裏不停地噴出水來,灌注在小水溝裏。慢慢地小水溝變成了大河,也就是後來的鄒圩清水河,河水為鄒圩帶來了五穀豐登。

為了紀念這條神龍,人們把沿河的村子稱為龍頭寨,上龍首等村。在神龍升天這一天,也就是端午節舉行賽龍舟,以示慶賀。

龍舟競渡作為一種文化,還有一種傳說是由龍圖騰崇拜的宗教祭祀活動不斷發展而來的,後來用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等先賢誌士,起到傳承我國的古老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強大動力。

傳說在我國東南沿海的百越人是個神秘的民族,在我國南方曾分布著大大小小許多部落,他們大多具有某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就是崇拜龍圖騰,被統稱為吳越人。吳越人善於駕駛獨木舟,他們信奉蛟龍為圖騰。圖騰祭祀也就是龍舟競渡最早的文化遺存。

早在7000多年前,遠古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加上木槳劃舟。我國較早的文學經典著作《淮南子·齊俗訓》記載:

胡人便於馬,越人便於舟。

我國最早有關龍舟的記載,見於先秦記述周穆王事跡的古書《穆天子傳》:

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

相傳在很久以前,南方水網地區人們就常以舟代步,以舟為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人們在捕捉魚蝦的勞動中,比水產品的收獲量;休閑時相約劃船比速度,寓娛樂於勞動生產及閑暇中,這是遠古競渡的雛形。

神話傳說古代吳越人是以龍為圖騰的民族。我國古籍《說苑·奉使》等說吳越之民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這種習俗的文化底蘊來源於對龍圖騰的崇拜。

後來吳越人民為表明自己是“龍”的後裔和對龍祖的尊重,祈求龍神來保護生命安全和避免蛇蟲之害,每年五月初五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龍祭。

他們在祭祀的儀式上,將龍形紋飾在身體上,把乘坐的木船刻畫成龍的形狀,龍首高昂,龍尾翹起,塗上各種彩色,稱為龍舟,龍舟就這樣產生了。

這種祭祀活動寄托著人們祈願像龍圖騰那樣,讓龍的傳人得以複興強大起來,後來人們在龍舟的四角纏上彩旗,彩旗飛舞,青壯年“著彩衣,立龍首”,在急驟的鼓樂聲中做龍舟競渡,賽龍舟的習俗由此開始發展起來。

人們在祭祀龍圖騰的節日裏,用飾龍的獨木舟競渡,來敬奉歡娛神明龍。在龍舟競渡的同時,人們將各種裝在竹筒中或裹在樹葉裏的食物,拋給龍神吃。

在這種充滿神秘色彩的原始宗教文化活動中,你追我趕的熱鬧景象,團結拚搏的精神力量,就是龍的傳人爭取民族複興的演繹,這就是龍舟文化深刻的內涵,也是龍舟文化最值得傳承的意義。

到了春秋時代,人們賽龍舟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或是紀念越王勾踐訓練水師,臥薪嚐膽,以弱勝強戰勝吳國的事跡,仍然包含圖騰複興的文化意向。

唐朝張建封的《競渡歌》在結尾時寫道:

須臾戲罷各東西,競脫紋身請書上。

這時還是稱彩衣為紋身。

據晉代司馬彪的《後漢書·禮儀誌》記述,夏商周龍舟競渡有些在夏至節舉行。自從人們用以紀念屈原,便多在端午節賽龍舟了。龍舟競渡源於屈原的最早說法,見於南朝梁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記載:

端午節這一天,龍舟競渡,眾船齊發,表示趕去拯救屈原的意願。在水上擊鼓鳴鑼,是為了驅趕欲食屈原軀體的蛟龍。

傳說屈原是在五月初五投江殉國。古人以五月為多災之月,初五又是犯忌的日子,常以這一天為哀悼紀念的日子。

在漢代以後相當長的時間裏,以龍舟競渡紀念不同的忠臣孝女,在不同的地區並存著。

在四川,南宋以後的一段時期,為紀念唐代安史之亂時保衛成都有功的浣花夫人,每逢四月十九她的生日,便由地方官率眾遊錦江。

到了宋代,朝廷追封屈原為忠烈公,並下詔將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諭令各地官府組織諸如賽龍舟之類的活動,以紀念屈原。

後來,曆代的人們就在端午節舉行龍舟競渡和吃粽子一起來紀念屈原,這也就成為端午節固定的習俗了,使人們誤以為龍舟起源於紀念屈原。

這種情況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因為屈原憂國憂民的襟懷,直言敢諫的品格,對反動勢力和險惡形勢不妥協、不退讓的鬥爭精神以及出汙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在我國數千年的曆史中,是上自宮苑君王,下至鄉野百姓,一致公認的崇高道德典範。

屈原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具有其他忠臣孝女無法抗衡的力量,這種力量蘊藏於我們全民族集體意識的深處,融彙在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心理素質、審美意識、倫理觀念以至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

屈原精神與龍舟文化的結合,使龍舟競渡這種古老的習俗獲得了新的含義,注入了新的精神。

相傳在屈原所投的汨羅江兩岸人民,每年端午節龍舟競渡時,他們往往點上蠟燭,抬著龍頭,先到“屈子祠”去祭拜一番,然後一聲炮響,眾船競飛,表達他們對先哲的哀思。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寫道: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

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這些詩句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龍舟競渡的壯觀景象。婦女們平時是不出門的,如時也爭著來看龍船,銀釵耀日。鼓聲、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著錦綺彩竿,作為標誌。

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不同區域的各民族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晚,在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