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相承——習俗流布3
蘊含智慧的有益健康活動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被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
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再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采藥,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飲蒲酒等,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
人們在端午節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在古代,人們療疾大多靠民間的驗方,老百姓也大多能識好些草藥。因此每到端午節時,人們便采集各種各樣的草藥,以備不時之需,於是,就形成了端午采藥的習俗。
采藥,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采藥是因端午前後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夏小正》記載:
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
《歲時廣記》卷 “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
五月初五,競采雜藥,可治百病。
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製藥用。人們還常以癩蛤蟆的唾沫,煎湯過午給小兒洗澡,據說可以減輕痘瘡的發病。
在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在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藥蟾酥。
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當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幹,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製藥之俗,源於漢代“蟾蜍辟兵”的傳說。
五月捉取蟾蜍的習俗,文獻上所見甚早。《淮南子》寫道:“鼓造辟兵,壽盡五月之望”。“鼓造”即蟾蜍。也就是說,漢代人捕捉蟾蜍,為的還不是蟾蜍,而是為“辟兵”,蟾蜍何以辟兵,這與古人的信仰有關。
漢人張衡在《靈憲》曾交代月宮中這隻蟾蜍的來曆:
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嫦娥竊之以奔月……嫦娥遂托身於月,是為蟾蜍。
由於蟾蜍被編入嫦娥傳說,於是也和不死靈丹掛上了鉤。《抱樸子·內篇》介紹不死靈藥有五種,稱“五芝”,其中“肉芝”就是“萬歲蟾蜍”。
方術家所傳說的五種神芝,色彩各不相同,服之可以長生不死。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五芝為:
赤芝名丹芝,黃芝名金芝,白芝名玉芝,黑芝名玄芝,紫芝名木芝。
據說萬歲蟾蜍的神奇,來自頭上的角,即肉芝,藥力在靈芝以上,是長生不老的仙藥。不僅“服之長生”,而且神奇非常:
蟾蜍萬歲者,頭上有角,頷有丹書八字,五月初五午時取之陰幹,百日,以其足劃地,即為流水。能辟五兵,若敵人射己者,弓矢皆反還自向也。
這就是《淮南子》講到的蟾蜍辟兵的來曆。
在江南的許多地方,在端午節時有采藥、驅狼等傳統。俗話說:
五月端午草,百樣都是藥。
端午節前都是草,端午來到都是藥。
於是,民間有在端午節這天上山采集地椒、野茶、苣苣、蒲公英、匾蓄、刺薊等藥材,以備單方土法治病之用。
湖南湘中一帶,在端午日偏重於采集久明光、天泡草、苦瓜葉、馬齒莧、蒲公英、苦秣菜、金銀花等,以便暑天備用。前三種是洗藥,能防瘡癤及痱子;後幾種是吃藥,能防痢、消炎、清肺熱。
從前,在一些人煙稀少的地方,常有惡狼出沒,小孩及家禽被狼叼走的災禍時有發生。傳說,每逢端午這天狼兒子出天花,死亡率高,成活率低,這樣狼就難以大量繁衍。人們也乘狼之危,於端午這天,塞封狼窩,煙熏驅狼,以保人畜平安。
沐蘭湯是端午節的一種衛生習俗。一身著漢服的女性端著一盆艾葉水,人們排好隊依次走到主祭麵前,主祭用菖蒲草沾盆裏的水,在參加活動的人雙手、額頭、脖頸輕輕拂拭一下,以示驅除晦氣。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中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
《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寫道:“五月初五,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在北方一些地區,人們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
在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藥,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很有好處。
舊時,紹興號稱錫半城,錫箔工人多達數萬。端午節中午,箔坊主必置五黃酒宴請工人,下午例行休息。錫箔師傅多善飲酒,往往雄黃酒喝得酩酊大醉。主人照例泡有濃茶供他們解醉,端午茶由此而成為不可缺少的“時令茶”,相沿成習。
端午習俗雖然顯得有些原始,但是卻反映出古人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的民間智慧,很大程度上有益於人們的身體健康,其樸素的衛生防疫意識值得我們學習。
[旁注]
《夏小正》 為我國現存最早的科學文獻之一,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漢族農事曆書。由“經”和“傳”兩部分組成,全文共400多字。它的內容是按一年12個月,分別記載每月的物候、氣象、星象和有關重大政事,特別是生產方麵的大事。
張衡 (78年~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人。我國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詩人,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傳動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候風地動儀。
《神農本草經》 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或《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由炎帝嚐百草後,後人撰寫,“神農”為托名。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
匾蓄 一種中草藥。一年生草本。平臥或斜上,稀直立,從基部分枝,有棱槽,無毛,基部圓柱形,幼枝有棱角,節間短或長,自基部至頂端都有葉。
《九歌》 《楚辭》篇名。原為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戰國楚人屈原據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是悼念和頌讚為楚國而戰死將士,多數篇章,則皆描寫神靈間的眷戀,表現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傷感。
[閱讀鏈接]
流行於山西古縣鬆陽民間的傳統保健茶飲,其源上溯於春秋戰國時期,因每逢端午佳節,當地的人們就會上山采選百草,晾匿家中常年備飲,以防病健身、美容養顏、防暑解渴、辟穢驅邪而得名。
雄黃酒性劇熱,所以飲雄黃酒後必然燥熱難當,須喝濃茶以解之。一般人口較多的家庭,總是要泡一茶缸濃茶,來供家人的飲用。
少數民族的別樣端午節
端午節作為多民族的民俗大節,除了自古以來的避瘟驅毒、防災去病的積極含義外,不可避免地摻雜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風俗色彩。也正因為如此,這個民俗節日的文化意味就更濃重了。
在我國的民族大家庭中,除了漢族之外,滿、蒙、藏、苗、彝、佘、錫伯、朝鮮、土家、達斡爾等28個少數民族也過端午節。但“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29個民族過端午節的習俗多種多樣。
苗族的端午節。苗族的曆史悠久,在我國的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5000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遊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曾經創造了輝煌的曆史。
苗族還是一個善於歌舞,並且歌舞形式豐富多彩的民族,苗族舞蹈、鼓舞、蘆笙舞令人歎為觀止,因而被稱為“歌舞的民族”。
在五月初五過“龍舟節”這天,苗族除了會舉行盛大的龍舟競渡之外,還會舉行跑馬、鬥牛、踩鼓和“遊方”等活動。男女青年在蘆笙、竹笛、月琴等樂器伴奏下,翩翩起舞。出嫁的姑娘,在這一天要帶上雞鴨、粽粑回娘家省親。
水族的端午節。水族自稱“睢”,因發祥於睢水流域而得名,故民間有“飲睢水,成睢人”之說。水族在端午節要舉行賽馬活動。賽馬之前,各村要推選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騎著披紅掛彩的駿馬,在跑道上走一圈,謂之“開道”。
騎手們在比賽之前先要表演騰空躍馬等高超騎技,然後再進行賽馬。賽馬不以名次取勝,而是比馬的耐力,比騎手精湛的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