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水族端五節有吃素的習俗。據傳水族的遠祖從江西遷到貴州三都地區,在此開荒種地,創家立業。某一年的秋後,遠祖的4個兒子前來探望遠祖,遠祖上樓取肉款待他們時,不慎失足墜樓而身亡。
而老人去世的日子,正是端午節的前一天。所以水族有在端午節前一天、或老人去世下葬之前不吃葷的習慣。自此以後,水族從端節的第一天開始,隻準吃素,直至端節結束後才能吃葷。
布依族的端午節。布依族是雲貴高原東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時代就在這裏勞動生息。布依族與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淵源關係。唐代時稱為“西南蠻”,宋元以後稱“蕃”、“仲家蠻”,明、清稱“仲蠻”,後來才正式稱為布依族。
布依族在端午節有打“格螺”的習俗。格螺形似漏鬥,上圓下尖,便於旋轉時用鞭抽打。格螺比賽有比凶、比久、比快三種形式。比凶,以撞倒別人的格螺為勝。比久,以發旋後最後一個停旋者為勝。比快,抽打格螺向斜坡上前進,誰先將格螺“活”著打上坡為勝。
滿族的端午節。滿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多前的肅慎新開流文化和茶啊衝文化時期,肅慎、挹婁、勿吉、靺鞨、渤海和女真,都可以說是滿族一脈相承的祖先。
滿族過五月端五是為了忻福禳災。相傳很久以前,天帝派人下凡體察民情。五月初五,天帝的使臣扮成賣油翁吆喝道:“一葫蘆二斤,二葫蘆三斤。”大家爭先搶購,隻有一個老頭不僅不買,還告訴老翁賬算錯了。
等油賣完,者翁尾隨那個不買油的老頭,說:“你是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災,你在自己房簷上插上艾蒿,可以躲過瘟災。”老頭聽後就挨家挨戶告訴所有的人,家家插上艾蒿,瘟神無法降瘟災,人們都得救了。
五月端五滿族講究房簷上插艾蒿以防病,還講究到郊外踏露水,據說用這天的露水洗臉、頭和服,可以避免生瘡癤、鬧眼病。
納西族的端午節。納西族係古羌人後裔,自西北河湟地區南遷,與土著融合而形成。東巴教是納西族的特有宗教。東巴文化因保存於東巴教而得名,主要包括東巴文字、東巴經、東巴繪畫、東巴音樂、東巴舞蹈、東巴法器和各種祭祀儀式等。
納西族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清晨,家家要吃糖棗糯米飯,喝雄黃酒。門前插白篙、三根葛蒲及兩根大麥穗。長輩要給15歲以下的孩子繞紮五色棉線,稱“續命線 ”。男孩繞左腕,女孩繞右腕。續命線需戴一月的時間等到火把節最後一天才解下燒掉。
節日裏,集市上還擺設藥攤,出售各類名貴藥材。婦女們則繡織小香包、小錢包、布娃娃、扇套、筆套等手工藝品。
傣族的端午節。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少數民族,自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我國的西南部。
史籍《史記· 大宛列傳》、《漢書·張騫傳》就有傣族的曆史記載,皆稱傣族為“滇越”,《後漢書·和帝本紀》等數稱傣族先民為“撣”或“擅”。
魏晉時期,稱傣族為“僚”、“鳩僚”、“越”和“濮”。到了唐宋時期,傣族被稱為“金齒”、“黑齒”、“膝齒”、“繡麵”、“繡腳”和“白衣”等。元明清時期,都稱傣族為“白夷”、“百夷”、“伯夷”和“擺夷”等。
傣族的端午節被當地人稱為粽包節,是傣族民間節日,流行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區。農曆五月初五舉行。
節日裏,未婚青年男女身著盛裝,在村邊樹下圍成一圈唱情歌。然後,小夥子把粽包擲給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雙雙到附近僻靜處談情說愛,至日落西天時才離去。
藏族的端午節。藏族主要是居住在青藏高原地區,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蕃”,生活在這裏的藏族自稱“蕃巴”,“蕃巴”又按不同地域分為阿裏地區的“堆巴”、日喀則地區的“藏巴”、拉薩地區的“衛巴”、四川西部地區的“康巴”和青海、雲南、川西北等地區的“安多窪”等。
藏族的端午節被藏民稱為采花節,是藏族傳統節日,主要流行於甘肅與四川交界的博峪一帶。采花節在農曆五月初五,節期兩天。也叫女兒節。
俗傳很久以前當地荒蕪一片,是一位蓮芝姑娘教會了人們種地,教會了人們采花治病。後來,蓮芝姑娘在五月初五上山采花時失足摔死。人們為了紀念她,就逐漸形成了采花節。
采花節的主要活動是搶水、采花和祝福。節日的早晨,人們要搶泉水洗身、飲用,俗說這一天太陽未照的泉水洗浴可以得到吉祥、飲用可祛除疾病。接著,青年男女身著盛裝,帶上美味佳肴,到阿裏坎山上去采花。
出發時,全村男女老幼歡歌送行,采花者則表達采花的決心和願望。到達采花坪,姑娘采花,小夥砍柴、支鍋、搭棚,傍晚開始歌舞,直到半夜方休。
第二天返回村寨時,姑娘頭上插鮮花、戴花環,背滿筐鮮花草藥。到村口時,全村齊聚村頭,鳴槍致意,送酒送饃,祝賀采花青年歸來,采花姑娘則向各戶贈送禮物,並祝福。
彝族的端午節。彝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諾蘇、納蘇、羅武、米撒潑、撒尼和阿西等不同的自稱。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
彝族曆史悠久,文化豐富多彩,古時候就對曆法和宗教信仰有著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發展我中形成了自己的飲食和服裝文化,經濟也得到了發展。
端午節是彝族的都陽節,彝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流行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時間在農曆五月初五。
傳說古時有一年天氣炎熱,彝族寨子裏病疫流行。人們驚恐萬分。江邊的漢族兄弟聽說後就把端午節采的菖蒲、艾葉和雄黃送上山,用藥給老人洗瘡,用雄黃酒給阿依擦身,不幾天,人們的病全好了。
後來,彝族人備了厚禮下山感謝漢族兄弟。漢族人告訴他們說,端午節的草藥能治百病,還能辟邪。從此,彝族也過起了端午節。因為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彝語把“端 ”念成了“都”,所以將端陽節叫做“都陽節”。
節日這天,家家戶戶門前都掛上菖蒲和艾葉,孩子們要用雄黃酒擦臉、青年男女還要包好粽子,帶上酒和坨坨肉,到風光秀麗的山間草坪,進行摔跤、跑馬、鬥牛、鬥羊、跳舞等娛樂活動。
楊梅會也是彝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時間同樣是在農曆五月初五,流行於雲南省南澗彝族自治縣新民區一帶和峨山彝族自治縣高魯山一帶。
傳說很久以前,有個道人路過高魯山一帶,在山路旁種下一片瓜,並在瓜地邊撤下一把細米。後來,瓜藤變成了山脈,瓜果變成了村寨,細米則變成了楊梅。
這裏的人們便守著瓜地繁衍生息、世代相傳。到農曆五月初五楊梅熟透的時節,人們便聚會到山上,一邊采摘楊梅,一邊盡情歡樂,以表對那位道人的紀念。
這一天,人們除采摘楊梅,小夥子和姑娘們還聚集到一起,進行對歌和跳蘆笙舞等娛樂活動。一些小夥子和姑娘通過對歌交往,往往結下百年之好。
仡佬族的端午節。仡佬族散居貴州、雲南、廣西及越南等地,也有“仡佬”、“老戶”、“土人”和“土蠻”等別稱。
居住地降水豐富,氣候溫暖,適合開展農業等多種經營活動。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語音特點上接近苗語,但同源詞接近壯侗語,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因為仡佬族與苗族長達1000多年的交流曆史造成的。仡佬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曆史由口傳文學如古歌等來傳承。
神仙坡節是彝族、仡佬族、漢族等民間節日。流行於貴州省納雍縣和水城一帶,時間也是在農曆五月初五。
傳說在古代時,當地有一位叫木達的小販,他買賣公平,不欺不詐,而且有一副成人之美的好心腸。在小販差一天就100歲的那一天,他通知周圍48個村寨的各族青年人到神仙坡上集中,為青年人穿針引線物色對象。後來,他便乘著白鶴慢慢升天而去。以後人們便把這個地方叫神仙坡。
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會集中到這裏來,紀念這位成仙的老人,並歌唱娛樂,後便形成神仙坡節。屆時,各族青年男女從四麵八方聚會納雍和水城交界地的神仙坡,舉行吹蘆笙、賽馬等娛樂活動。
普米族的端午節。普米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據本民族傳說和曆史記載,普米族原聚居於青藏高原,是青海、甘肅、四川交界處的遊牧部落,以後他們從高寒地帶沿橫斷山脈逐漸向溫暖地區遷移,這個過程延續了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