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相承——習俗流布3(3 / 3)

一個民族,從大西北到大西南,跋山涉水,曆盡艱辛,不斷遷徙,曆時千年,然而民族的特色卻能一直保持下來,這在人類的曆史上是極為少見的。生活在雲南雲嶺山區的普米族,可以說是我國遷徙最遠的一個少數民族。

轉山會是普米族傳統節日,也稱“繞岩洞”。流行於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人居住區,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舉行。

當地普米族群眾視獅子山為女神,且為最高保護神,認為她可主宰繁殖和生育,給人間以幸福與平安。是日,人們身著盛裝,攜帶食品,聚集在瀘沽河畔的獅子山下,唱歌跳舞,騎馬射擊。

無論相識與否,人們都互相祝願。青年男女趁此機會談情說愛,結識情侶。婦女們祈禱山神,希望多子多孫。老人們還去山洞中燃燒樹枝,熏走鬼邪。所有前來趕會的人都要去瀑布洗澡,祈求四季平安,萬事如意。

朝鮮族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自古以來形成了許多自有的風俗民情,端午節就是朝鮮族的六大民間節日之一。

朝鮮族的端午節內容和漢族的端午節有著不同的內容。如姑娘用菖蒲水洗發,用菖蒲根做成的菖蒲簪別在頭上,意在避邪。

這一天,村裏殺豬,家家做艾糕和蒸餅,還吃小豆包。農家還做莒蒲酒和濁酒,請人共飲。端午節這一天,還會舉行婦女蕩秋千和小夥子們進行摔跤等比賽。

土家族將端午節視為端陽節,這一天,除了油茶湯等土家族傳統食品之外,粽子更是必不可少的。在重慶酉陽土家族自治縣的龍潭古鎮,隨處可見蹲坐在地上,叫賣粽葉和糯米的土家族人。剛剛摘下的粽葉帶著些許山林的清香氣味,和著糯米甜甜的香氣,讓人強烈地感受到端午節的氣氛。

擺手舞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每逢節日,土家族人都會打著燈籠和火把,舉著五彩錦旗,身披花被麵,湧入專門的“擺手堂”。

土家族擺手舞節奏鮮明,舞姿粗獷有力,內容多為表現土家族人民生產、生活和征戰的場麵。能歌善舞的土家族人民常常一連幾個通宵跳擺手舞,慶祝節日和美

好的生活。

在這天,土家族的人們會把已出嫁的女兒一家接回娘家過節,未婚的女婿在端午節這天必須在嶽父母家共度良宵。女婿必送“五色禮”給嶽父母。

嶽父母準備好粽子、麻花等款待女兒一家,但必須準備“花傘”或“草帽”,女兒、女婿回家時各送一把花雨傘,俗稱“鴛鴦傘”,雨傘象征夫妻感情天長地久,經受人生風雨而白頭到老,夫妻風雨同舟、忠貞不渝。

端午“送花傘”,也就成為土家族婚俗中約定俗成的風俗。山寨不論貧富,不分貴賤,端午這天都要給未婚和已婚女婿送一把雨傘,表達父母的一片心願。花傘象征夫妻形影相隨、永不分離。

嶽父母祝願女兒女婿在同一雨傘下遮風避雨,同舟共濟,其間包含著土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包含了父母的許多心血和良苦用心,凝結著濃厚的悠悠慈母情和父母愛,表現出土家人純樸厚道的民族氣質和樂施好善、隻求奉獻的傳統美德。

除此之外,一些土家人還會在吊腳樓前搭歌台對歌,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和濃濃的鄉土之情,具有濃鬱的民族情調。

達斡爾族的端午節。達斡爾族五月五端午節有早起喝“聖水”、江河沐浴、采艾蒿塞耳朵、吃餡餅、水餃或餄餎的習俗。

達斡爾族有一古老的風俗:把端午節這天的井水視為聖水,能喝上這天日出前第一口“聖水”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所以,各家各戶都爭相起早,求得一年的吉利。家裏的童叟婦孺不便到井台來,用打回去的水洗臉,也能清心明目,益壽延年。

清晨到江河邊沐浴。通常,少女會在水邊梳妝,男人們則到水中遊上一圈。究竟為什麼達斡爾人都願在端午節到江中沐浴?相傳,這樣做可以洗去過去一年的瘟災毒瘴,可以避災驅邪,求得一年平順。

端午節采艾蒿是達斡爾族與其他許多民族共有的風俗。把艾蒿插於同伴的耳側,塞耳朵,掛於門楣房簷,表現了人們的一種祝願。

編成艾繩晾幹儲存起來,日後既能點燃驅蚊除瘴,又能用它點煙對火。婦女們到江河之濱,和姐妹們盡情地歡樂一番,唱著烏春、紮恩達勒,跳起魯日格勒。

蒙古族過端午節有踏青、登山和采集艾蒿等習俗。在端午節當天的日出前,蒙古族的人們都要穿上節日的盛裝,迎著初升的朝陽,歡聚在聖潔的敖包前開始傳統的祭祀活動。農牧民在這一天自發組織娛樂活動,融祭祀與民族歌舞於一體。

之後,身著盛裝的蒙古族人們便會選周圍有代表意義的山進行攀登。特別是對未婚的男女來說,這是一個絕好的交流時機。已訂婚未結婚的戀人這一天一定要在一起。

無論男女老少都會奮力登上山頂。用隨身攜帶的祭品祭祀山川草木,祈求山神、路神保佑豐收、平安。能歌善舞的人們還會用原生態的民歌、馬頭琴等來歌頌美好的幸福生活。

采集艾蒿是說天一亮,人們就會早起床上山采集五月艾蒿,插在門窗和箱櫃上,並人人將艾葉夾在耳朵上。據傳說在遠古的時候,蒙古族地區受外部人入侵,人們躲在白蒿叢中得以逃生,因此人們認為此蒿為仙蒿。不但要將艾蒿掛在家中,還要插在敖包上進行祭祀。

[旁注]

蚩尤 中華始祖之一。上古時代九黎族部落酋長,約在4600多年以前,黃帝戰勝炎帝後,在河北涿鹿縣境內,展開了與蚩尤部落的戰爭涿鹿之戰,蚩尤戰死,東夷、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黃部族,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最早主體。

百濮 古族名。又稱濮人和卜人。有人認為百越、百濮其實都是駱越後人,也許北部灣是亞洲人種起源地之一,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一帶。

瘟神 又稱五瘟使者,是我國古代民間信奉的司瘟疫之神,即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是傳說中能散播瘟疫的惡神。也比喻作惡多端、麵目可憎的人或邪惡勢力。

《後漢書》 一部由南朝劉宋時期的曆史學家範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曆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書中分10紀、80列傳和8誌,記載了從光武帝劉秀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曆史。

康巴 康巴藏區位於橫斷山區的大山大河夾峙之中,具體說來,也就是四川的甘孜、阿壩兩個藏族自治州、西藏的昌都地區、青海的玉樹地區以及雲南的迪慶地區。康巴最有名的是康巴人,康定的漢子,丹巴的女子,恩怨分明,彪悍神勇,崇尚橫刀立馬,康巴女人們,卻是難以言狀的嫵媚。,

曆法 用年、月、日等時間單位計算時間的方法。主要分為陽曆、陰曆和陰陽曆三種。曆法中包含的其他時間元素還有節氣、世紀和年代 。

古歌 我國民歌體裁風俗歌的一種。以古代神話、傳說為內容,反映各民族先民心目中創世過程的民間歌曲。主要流傳在我國南方少數民族中,亦稱“創世記”、“創世古歌”、“開天辟地歌”和“史歌”等。

蘆笙 為西南地區苗、瑤、侗等民族的簧管樂器。 在我國,隻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蘆笙。在貴州各地少數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蘆笙之鄉”、“歌舞之鄉”的稱譽。蘆笙,是少數民族特別喜愛的一種古老樂器之一,逢年過節,他們都要舉行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蘆笙會,吹起蘆笙跳起舞,慶祝自己的民族節日。

山神 古人將山嶽神化而加以崇拜。從山神的稱謂上看山神崇拜極為複雜,各種鬼怪精靈皆依附於山。最終,各種鬼怪精靈的名稱及差異分界都消失了,或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互相融合了。演變成了每一地區的主要山峰皆有人格化了的山神居住。

魯日格勒 漢語的意思為“燃燒”或者“興旺”,達斡爾族語“魯日格勒”可以引申為“跳起來吧”。因為表演時邊舞邊喊“罕伯、罕伯”,所以魯日格勒又有“罕伯舞”之稱。“魯日格勒”是達斡爾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反映了達斡爾族民間舞蹈起源於民族先人在深山密林中圍著篝火生息勞作的早期狩獵時代。

[閱讀鏈接]

錫伯族的端午節。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

每年端午節,他們都舉行一次規模盛大的賽馬和叼羊活動,優勝者給予獎勵。後來,由於與周圍各兄弟民族之間的交往日益密切,便經常舉行多民族的賽馬、叼羊比賽。

這不僅鍛煉並增強了他們的體質和毅力,而且促進了各民族間的友愛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