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相承——習俗流布2(1 / 3)

一脈相承——習俗流布2

經驗衍化而成的基本風俗

我國的許多習俗,都包含著長期積累的生活經驗。從五月份的氣象、物候,可知端午的五黃和五毒是有一定道理的。

這些端午習俗都是我國的古代人民在艱苦的生存環境中積累的寶貴生活經驗。貼五毒點蚊煙的風俗。在端午這一天,人們有在門上、窗上貼紙剪的五毒剪紙的習俗。

五毒是指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和壁虎。人們把五毒圖像貼在牆上,是表示要把它們釘死在牆上,以為這樣做了,五毒就不會為害了。

在端午的午時,人們還在室內點起蚊煙。據說,這樣就能保證夏夜無蚊蚋騷擾了。蚊蚋,通常指蚊子。食人血的蚊子叫蚋,食植物汁的蚊子叫蚊。

清代文人蔡雲在《吳歈》一詩寫道:

蒲蓬卵蒜掛床前,芷術香芸地下燃。

還怕夜來眠不穩,碧紗帳外點蚊煙。

佩健人風俗。健人,是舊時江浙一帶在端午時,婦女佩戴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發髻,也用以饋送。

健人一說與艾人同一意思,隻是以帛易艾。據說有驅邪辟疫的作用。一說即古時的步搖,純為婦女用的裝飾品。

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在我國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曆史。艾虎,是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為裝飾品。

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認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彩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發際身畔。

宋代的尚書祠部郎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記載:

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

王沂公《端午帖子》詩寫道:

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載:

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線穿之,懸於釵頭,或係於小兒之背,古詩寫道:‘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這些記載都表明,古代端午節戴艾虎風俗的興盛。

畫額風俗。畫額就是在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據說可以驅避毒蟲。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邪,因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

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載:

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

除在額頭和鼻耳塗抹外,也可以塗抹在他處,用意是一樣的。

佩長命縷風俗。長命縷,是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別稱“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製和功用大體相同。

此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係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和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此類節物的形製大體有: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係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繡繪日月星辰鳥獸等物,敬獻尊長。

配飾長命縷的習俗始於漢代,以後相沿成習。唐宋時,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午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節日時戴著入宮上朝聽政。

長命縷是用五種顏色的絲線撚成,而這五種顏色必須是青白紅黑黃。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這五色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象征東西南北中,蘊含著五方神力。

係長命縷也有講究,可以係在手腕上,也可以係在腳腕上,但是要男左女右,而且一定要在端午節的前一天係好。係線時,孩子們不能開口說話,所以有很多大人是在五月初四的晚上等孩子熟睡後,悄悄地給孩子係上。

係上的長命縷想要摘下也有講究。長命縷要在端午節後第一個雨天摘下,壓在石頭下麵。大人們說長命縷會在石頭下變成一條“聖蟲”爬走,災病也就隨著帶走了。也有人說摘下的長命縷要放在雨水中被衝走,這樣好運也就隨之而來。

戴香包風俗。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萘、甘鬆、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工藝品。

舊時,嘉興女子從小由母親教做針線,不會做針線的,叫“拿不動眼線”,生得再漂亮的女孩子也沒人敢娶,被稱之“聰明麵孔笨肚腸”。所以,端午是姑娘們大顯身手的好機會。

在端午節前,姑娘們就開始用五色絲線而纏,或用碎布縫製一種形似荷包的繡花袋,裏麵放上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柰、甘鬆、雄黃等中草藥,稱為香包,或雄黃荷包,佩在身上,可以驅瘟散毒。袋子外麵用絲線繡上花卉、鳥獸等圖案,十分漂亮,惹人喜愛。

到端午這一天,姑娘們歡歡喜喜地佩在胸前,香氣撲鼻,成為嘉興城鄉端午節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戴香包也很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征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以及猴子上竿、鬥雞趕免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兩個別致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一番評論,直誇小夥的對象心靈手巧,讓人好不歡喜。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據說有一年唐明皇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兩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問,大鬼奏說:“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愈。

於是,唐明皇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的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節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懸艾葉菖蒲風俗。我國有民諺說:

清明插柳,端午節插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

通常,人們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

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

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

艾,又名家艾和艾蒿。它的莖和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和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在清乾隆年間,象山人倪象占在《鄮南雜句》中,描述寧波人過端午的情景:

五月端陽老虎描,艾旗蒲劍辟群妖。

雄黃細蘸高粱酒,蒼術還須正午燒。

老寧波人一到端午,就要到附近的田野采艾蒿,到河塘拔菖蒲,紮成艾束菖蒲劍,掛在自家的門楣及窗戶上。中午要燒蒼術,讓中草藥的清香氣味持續均勻地飄浮在每個角落,俗稱“蒲劍斬千妖,艾旗招百福”,目的是祈求合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