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相承——習俗流布1
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節日食品之一。粽子,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流傳的。端午節這一天,民間便互相送粽子作為紀念。粽子是我國曆史上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吃“五黃”、煨蛋等傳統習俗。我國的許多習俗,都包含著長期積累的生活經驗。從五月份的氣象、物候,可知端午的五黃和五毒是有一定道理的。
過去人們不知道疾病發生的原因,把生病看成是鬼怪作祟。他們就以掛鍾馗像、在孩子額上用雄黃寫“王”字,給孩子穿虎頭鞋等方法來求安寧。而雄黃酒、艾葉、菖蒲等也確有殺菌解毒的作用。
粽子相關食材的曆代變遷
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大臣,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有被楚王采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
當楚國快要滅亡時,在農曆五月初五的這天,屈原投汨羅江自殺了。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民為了不讓江裏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裏投好吃的食物。
這樣年複一年,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裏祭祀屈原。
到了漢代建武年間,有一個長沙人在晚間夢見了一個人,自稱是三閭大夫,三閭大夫就是屈原。
夢中的屈原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
人們知道這個夢後,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並世代相傳。
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於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曆史最悠久的粽子則是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記載於雍州人韋巨源的《食譜》中。其中寫到粽子的特點是:
隻用糯米,無餡,煮熟後晾涼。吃時用絲線勒成薄片,澆以蜂蜜與黃桂醬。
據記載,當時人們用菰葉將黍米包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為筒粽。
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稱為堿水粽。
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了糯米之外,還添加了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在南北朝時期,又出現了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為交往的禮品,相互饋贈。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了錐形和菱形。日本文獻中就有“大唐粽子”的記載。在唐代,粽子已成為尋常百姓的美味食品,連皇上都愛吃。
當時,長安人常吃一種“百索粽”,這種粽子因外麵纏有許多絲線或草索而得名。此外,還有一種叫“九子粽”。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9隻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的好看。九子粽是用9種顏色的絲線紮成,形成五彩繽紛的視覺感受。
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媳婦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
唐代大詩人溫庭筠,對九子粽也留下了讚美的詩句:“盤鬥九子粽,甌擎五雲漿。”詩句工穩妥帖,簡潔明快,似在玄宗之上。
唐代另一位詩人鄭穀,在一首詠端午節的詩中吟曰:“渚鬧漁歌響,風和解粽香。”描寫小島上漁家歡度端陽的熱鬧場麵,詩中一鬧一香,有聲有色,躍然紙上。讀之,使人感覺仿佛身臨其境,如聞其味。
到了宋代,端午節已成為傳統佳節,文人墨客詩句中寫到端午節情景、端午節習俗的就更多了。在宋代眾多的端午節詩中,不乏直接提到粽子的詩句。
歐陽修寫過一組“十二月詞”,寄漁家傲調,其一寫“五月”的詞寫道: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葉裏黃鸝時一弄等閑驚破紗窗夢。
從元稹的“彩縷碧筠粽”,到歐陽修的“五色新絲纏角粽”,足可佐證,從唐至宋,我國民間就有用彩色絲線纏捆粽子的習俗,且一直沿傳了下來。
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裏見楊梅”的詩句。此時,還出現了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成為一種時尚。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鬆子仁、棗子、胡桃等,品種更加的豐富多彩。到了清代,還出現了“火腿粽子”。
到了後來,粽子更是千品百種,璀璨紛呈。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涵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品種繁多,味道極美。
[旁注]
雍州 是我國古九州之一,據史料載,其名來自於陝西鳳翔境內的雍山、雍水。雍州,一般是指現在陝西省中部北部、甘肅省除去東南部、青海省的東北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一帶地方。
益智仁 又名益智、益智子。是薑科植物益智的幹燥成熟果實。夏、秋間果實由綠變紅時采收,曬幹或低溫幹燥。功效是溫補固攝,暖脾止瀉,固唌攝唾,溫腎固精縮尿,主治脾腎虛寒,腹痛腹瀉;或腎氣虛寒小便頻數,遺尿,遺精,白濁;或脾胃虛寒所致的慢性泄瀉及口中唾液外流而不能控製者。
漁家傲 詞牌名,北宋流行,有用以作“十二月鼓子詞”者。漁家傲也是曲牌名,南北曲均有。漁家傲又有二,其一字句格律與詞牌同,有隻用半闋者,用作引子,另一與詞牌不同,用作過曲。
[閱讀鏈接]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後,龍顏大悅,讚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
清代詩人吳曼雲,也寫有一首讚美九子粽的詩篇:“裹就連筒米宿春,九子彩縷紮重重,青菰褪盡雲膚白,笑說廚娘藕複鬆。”
粽子不僅形狀很多,品種各異,由於我國各地風味不同,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異,使得粽子家族異彩紛呈。
粽子不同風味和多種樣式
每當農曆五月初五的早晨,我國各地的家家戶戶都會吃粽子用以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
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
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有些地方的人們在孩子參加一些重要考試的早晨,都要做棗粽給考生吃,為了取個吉利而已。
煮粽子的鍋裏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
據說,吃五月端粽鍋裏的煮雞蛋,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裏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的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互贈粽子,一直是浙江寧波人最有代表性的端午習俗。
寧波人包的粽子與別處不同,寧波箬殼粽用的是老黃箬殼或用青竹殼,不像別處用蘆葦葉、菰葉、芭蕉葉等裹紮。寧波粽子是稠粘適口的堿水糯米粽,不同於其他地方的白粽子。寧波粽子包紮成棱角分明的四角枕頭形,不同於別處的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寧波粽子以糯米粽為主,不同於別處以高粱米、黃黏米、粘玉米等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