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變源流——端午起源3
迎濤而上迎接濤神伍子胥
在同一時期,端午節也有了紀念伍子胥的說法,依據是東漢邯鄲淳在《曹娥碑》上說,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的人麼都要迎濤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謂伍君便是伍子胥。
因為千年來,屈原的名氣太大,中原一帶的人們漸漸把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而對紀念伍子胥之說,除了江浙一帶的人們知曉,其他地區的人們則很少有人知道。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伍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屍,以報殺父兄之仇。
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但是夫差不聽勸誡。吳國太宰受越國的賄賂,向夫差進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相信讒言,賜伍子胥寶劍。
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伍子胥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的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隨後便把劍自刎而死。
兩年後,越國攻打吳國。八月十八那天,潮水洶湧,江麵上鼓樂大作。老百姓看到伍子胥身披戰袍,立在潮頭,身邊還站著4員大將,眼看著吳國兵敗覆滅。一炷香後,隨著潮水消失。
老百姓都說這是天帝憐伍子胥竭盡忠心,卻冤死,便封他為錢塘江濤神。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伍子胥,便在端午這一天,挑選精壯的男子,劃著龍舟,敲鑼打鼓迎接濤神。
傳說,劃到第一的龍舟便能接到濤神,那一方百姓這一年便能太平無事。從此,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便在這一帶流傳下來。
伍子胥竭盡忠誠卻被冤殺,讓人扼腕歎息。在民間百姓的一代代相傳中,這位忠貞的賢臣自然也就成了仙,成了神。
平湖乍浦山灣漁村有水仙廟,傳說伍子胥死後忠魂不散,成了水仙,千年來保佑著這一方的漁民。伍子胥還化身為濤神,海寧的海神廟,便是用以紀念伍子胥的。
除這些傳說外,民間還流傳有伍子胥做好事,幫助鄉鄰驅鬼辟邪,殺蛇除妖。並傳授偏方,用粽子箬葉灰治腹瀉。
關於伍子胥,在嘉興民間還有許多傳說。相傳,當年伍子胥在吳越邊界天荒蕩一帶練兵,在紀目墩牧養戰馬。立夏後,沒下過一滴雨,田地幹涸,河道枯竭。
在五月初五端午節一早,伍子胥便親自帶了一隊人馬,到紀目墩一帶尋找水源。在一個土墩子邊上,他發現有靈芝,於是便告訴眾人:“既有靈芝草,必有水源頭!”
於是眾人在靈芝邊挖土至一丈深時,隱隱約約有水滲出來了,可是還沒來得及高興呢,那水竟然又無聲無息地隱沒了。
見此情狀,伍子胥怒發衝冠,他拔出白金劍,縱身跳入深井,用白金劍挖起土來。說來還挺怪,不一會兒,那泉水就汩汩地冒出來了,但是一收回白金劍,泉水便轉眼間消失。無奈之下,伍子胥留下白金劍,縱身一躍,出了水井,一股清泉隨即便冒了出來。
據說,這口井打上來的水,總是特別的清冽甘甜。傳說在端午節的正午,打出的井水泡茶釀酒特別的香醇,而且還有治病的奇效。
所以,當地有了這樣的諺語,即“午時水洗眸,晚來若烏梟。”也有的說:“午時井水飲一口,勝過補藥吃三年。”
傳說,在端午節正午時分,還能看到伍子胥那把白金劍的影子。而看到白金劍影的人,這一年就一定無災無難。
[旁注]
夫差 姬姓,春秋時期吳國末代國君,闔閭之子,夫差執政時期,吳國極其好戰,連年興師動眾,造成國力空虛。勾踐不忘會稽之恥,國力逐漸恢複。後來夫差與晉爭霸成功,奪得霸主地位後匆匆趕回。公元前473年,越再次興兵,終滅吳國,夫差自刎。
箬葉 俗稱竹箬、箬皮,即箬竹的葉子。箬葉具有防潮、防風、防腐蝕等特性。用箬葉包的糯米粽子,清香可口,別有風味。
午時 我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兩小時。十二時辰製,西周時就已使用,以夜半23時至1時為子時,1時至3時為醜時,3時至5時為寅時,依次遞推。午時為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指上午11時至下午 1 時。
[閱讀鏈接]
傳說端午節是紀念伍子胥的說法源自於蘇州。蘇州在春秋戰國時期叫姑蘇,是吳國的國都。伍子胥被夫差賜死後,懸目於城門,屍首被裝入牛皮袋,投入了河中,這天正好是五月初五。
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傳說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 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
民間盛傳“子胥死,水仙生”。從此,“祭伍子,迎水仙”就成了吳地端午的重要內容。
後來,伍氏後人都會在端午這天聚集蘇州,和百姓爭相往河中拋扔粽子,放生泥鰍和河蚌等。
避諱惡日與勾踐練水軍
在先秦時代,人們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初五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五毒是指蠍子、蛇、馬蜂、蜈蚣、蟾蜍,五種毒物是民間盛傳的害蟲。
據《禮記》記載,端午節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小正》中記載:
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
《大戴禮》中記載:“五月初五蓄蘭為沐浴”,以浴驅邪。
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嚐君列傳》記載,曆史上有名的孟嚐君,在五月初五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此日生的孩子,將不利其父母。
東晉大將王鎮惡在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王鎮惡,字景略,是東晉時的名將。是前秦丞相王猛之孫,後隨叔父歸晉。
王鎮惡好讀兵書,長於謀略,為東晉錄尚書事、中軍將軍劉裕所賞識。曾任振武將軍和龍驤將軍,隨劉裕襲南征北,立下顯赫的戰功,為擊敗後秦作出了重要貢獻,進號征虜將軍。
宋徽宗趙佶,也是五月初五生,因此從小就被寄養在宮外。
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的現象。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為了避“端五”的忌諱,稱之為“端午節”。
在浙江,還有端午節來源於紀念勾踐操練水軍的說法。端午的龍舟競渡活動,被認為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臥薪嚐膽打敗吳國的曆史。
在民俗文化領域,後人為昭彰勾踐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國水師演練時的情景,於五月初五這一天劃船競渡,以示紀念。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大都耳熟能詳。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496年的時候,吳王闔閭聽說允常逝世,就舉兵討伐越國。越王勾踐派遣敢死的勇士向吳軍挑戰,勇士們排成三行,衝入吳軍陣地,大呼著自刎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