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相承——習俗流布1(2 / 3)

寧波粽子品種花樣繁多,有堿水粽、赤豆粽、綠豆粽、豇豆粽、紅棗粽等素粽,也有火腿等葷餡料。粽子煮熟後,剝去箬殼後的四角糯米粽,因堿水浸泡的緣故,晶瑩剔透猶如田黃石,清香撲鼻,蘸上少許白糖,吃起來又糯又稠。

過去,寧波有關端午吃粽子的繞口令是這樣唱的:

一隻粽子四隻角,解縛脫殼,抲筷割角,白糖一沰,直噠咽落;兩隻粽子八隻角,解縛脫殼,抲筷割角,白糖一沰,直噠咽落;三隻粽子十二隻角……

雖說是計數的童謠,卻道出了寧波粽子滑溜爽口的特點。

舊時,端午粽子是主婦們自家裹的。舊時,寧波城中曾舉辦過端午粽子賽會。寧波的巧婦們將在家中預先做好的粽子集聚一堂,供賓客們觀賞品評。

粽子的樣式有鴛鴦枕、鳳頭、蓮船和石榴,爭奇鬥豔,令人目不暇接。粽子餡有葷有素,味道有甜有鹹,五味雜陳。

最終,評定蓮船式樣為最佳,該粽長約0.3米,粗如玉臂,內摻白糯米、栗子肉、火腿、雞絲,外裹箬殼,紮以彩繩,編成“請嚐”、“端陽”字樣,有棱有角,悅目動人。入水煮熟,去箬切片,盛於瓷盆,遍嚐親友,味極鮮美。

有人賦詩讚道:

未曾剝殼香盈溢,便經入腹齒猶芳。

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我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由於我國各地的風味不同,粽子主要有甜和鹹兩種。

甜味粽子有白水粽、赤豆粽、蠶豆粽、棗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豬油粽、棗泥豬油粽等。鹹味有豬肉粽、火腿粽、香腸粽、蝦仁粽、肉丁粽等,但以豬肉粽較多。

此外,還有南國風味的什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還有一頭甜一頭鹹,一粽兩味的“雙拚粽”。

廣東粽子個頭大,外形別致,除鮮肉粽、豆沙粽外,還有用雞肉丁、鴨肉丁、叉燒肉、蛋黃、冬菇、綠豆蓉等調配為餡料的什錦粽。

廈門、泉州的燒肉粽、堿水粽,普天之下都很有名。燒肉粽的粽米必選上乘,豬肉則選擇五花肉,並先鹵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鹵肉湯、白糖等。吃時,蘸調蒜泥、芥辣、紅辣醬、蘿卜酸等多樣佐料,香甜嫩滑,油潤而不膩。

閩南的粽子分堿粽、肉粽和豆粽。豆粽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後,豆香撲鼻,也有人蘸白糖來吃。

浙江嘉興粽子為三角形,有鮮肉、豆沙、八寶等品種。如鮮肉粽,常在瘦肉內夾進一塊肥肉。粽子煮熟後,肥肉的油滲入米內,入口肥而不膩。

在浙江的多數地方,尤其是浙西山區居民的祖祖輩輩,從古至今都有用甜茶煮粽子、煮茶飯、煮茶粥的傳統習慣。

甜茶粽子,是取真武山優質甜茶葉,經煎熬取汁,用來製作粽子。其粽子色澤金黃油亮,入口潤滑細嫩,柔軟黏稠,齒頰留香,回味甘甜,去膩消食,營養豐富,又適合糖尿病人食用。

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其個頭較小,為斜四角形。北郊農村,習慣吃大黃米粽,黏韌而清香,多以紅棗和豆沙為餡。

桂中地區喜包形態酷似枕頭的大枕頭粽。桂中地區的大枕頭粽,一個用上250克至500克米。而桂林地區喜包500克米可做六七個粽子的小枕頭粽。

桂林以北,則喜包形態恰似狗頭的狗頭粽。在粽子包製過程中的配料方麵,又各有特色。如桂林人包粽子喜加點堿粉,以煮熟的粽子產生堿香味。

泉州人包粽子喜歡用稻草灰水浸泡糯米,用這種方法包製出來的粽子既有適中的堿香味,也有誘人食欲的色彩。

上海的粽子種類多。以杏花樓、新雅為代表的廣式粽子,鬆軟而味道濃烈。其外形為底平,呈正方形、五角形,一角向上,其餘伸向四方。

在台灣的粽子,樣式可謂五花八門,至少有七八種不同的流行做法。

台灣粽一直有“北部粽”、“南部粽”之爭,各有愛好者。到底是南部粽好吃還是北部粽好吃?

北部粽主要是將糯米事先調入醬油炒過燜過再加配料包起來,吃起來粒粒分明;南部粽是將生糯米及生花生用水泡開加入配料,再將整個粽子放入鍋中用水煮熟,糯米因此軟而綿密;口感上,北部粽有嚼感,南部粽有黏性;另外還有台灣客家人常吃的“堿粽”也有一定的支持者。

其他較為著名的粽子還有四川、兩湖的辣粽、貴州的酸菜粽、蘇北的鹹蛋粽。

各式各樣美味的粽子,既承載了我國的傳統食文化,又承載了濃鬱深厚的端午節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曆史內涵。

[旁注]

狀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唐製,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封建社會的文人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

田黃石 簡稱田黃,因產於福州市壽山鄉“壽山溪”兩旁之水稻田底下、呈黃色而得名,為壽山石中最優良的品種之一。它有廣義的和狹義的之分:廣義的田黃石指“田坑石”,狹義的田黃石指田坑石中之發黃色者。在物理性質、工藝美術特征等方麵,田黃石與壽山石基本相同或相近,但因其珍稀和昂貴,故早已成為獨立的印章石品種。

繞口令 我國一種傳統的語言遊戲,又稱“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由於它是將若幹雙聲、疊詞詞彙或發音相同、相近的語、詞有意集中在一起,組成簡單、有趣的語韻,要求快速念出,所以讀起來使人感到節奏感強,妙趣橫生。

[閱讀鏈接]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在端午節的前一天,人們便開始相互贈粽子作為紀念,同時也表達自己對對方的美好感情及祝願。並且,粽子也是我國曆史上文化積澱最為深厚的一種傳統食品。

人們在選擇購買粽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返青粽葉”。購買粽子時不要貪圖顏色鮮綠好看,用傳統風幹粽葉包製的粽子雖然顏色陳舊暗淡,但更加自然、安全,放心。

風格迥異的節日飲食習俗

在端午節,除了吃粽子,民間還有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瓜、黃鱔、黃魚、黃酒、鹹蛋。

中醫認為,端午節在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用五黃的力量,健脾健身,提升自己的精力。

黃鱔在端午時節,圓肥豐滿、肉質鮮嫩,不但味道特別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說。

在端午節,民間還有吃蛋的習俗。在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除吃粽子外,還要吃茶蛋和鹽水蛋。蛋分雞蛋、鴨蛋、鵝蛋等。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在河南、浙江等地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裏的主婦都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是避五毒,有益健康。

而在寧波地區,寧波人興吃“五黃六白”。在寧海、餘姚及寧波市區,不少家庭依然保留著吃五黃六白的食俗。

五黃是指黃瓜、黃魚、黃鱔、黃蛤、黃梅。各地稍異,水鄉吃黃鱔,海濱吃黃蛤,山區吃黃梅,有的用鹹鴨蛋、黃豆瓣、枇杷等替代,因地製宜,反正是五樣黃字頭食物即可。

六白,則是指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條魚、白斬雞、白切肉,或白酒、白蒜頭等。民間認為,吃五黃六白能辟邪解毒。

五黃六白是“上市頭”菜肴、瓜果,主打菜是黃魚,寧波民諺有“五月五,買條黃魚過端午”之說。在寧波人的心目中,千魚萬魚的滋味都比不上金燦燦的黃魚,它是魚中的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