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家還在艾旗下麵掛一個大蒜頭。艾葉、菖蒲、蒜頭被稱為“端午三友”。蒜頭象征武器銅錘,與蒲劍、艾旗相配合,攘毒防病、斬妖驅魔、鎮宅辟邪。
有的人家還要在門口貼上打油詩:
五月初五端午節,諸蟲百毒門外歇。
若要再想鑽進來,請等過了重陽節。
據說,寧波人端午插艾葉掛菖蒲這一風俗,是為了紀念唐代武官黃晟。
相傳,在三江口姚江桃花渡江麵,潛藏著一條豬婆龍,出沒無常,興風作浪,吞食百姓,百姓們都不敢坐船渡江。
每年端午前,百姓們要用童男童女、家禽豬羊等投入江中,以乞求平安。這事被武官黃晟知道後,他發誓要除掉這條妖龍。
五代後梁開平三年,豬婆龍又出來作孽,為保護黎民,黃晟手持長劍,縱身躍入姚江,在江中與妖龍搏鬥,血染江麵。妖龍雖除,但是黃將軍卻因失血過多而英勇犧牲了,死時才50歲。百姓無不失聲痛哭。
宋太祖得知此事後,在開寶八年追封黃晟為“江廈侯”。宋理宗趙昀在淳祐八年加封他為“靈翼侯”。
明州百姓為了紀念黃晟,就在桃花渡南岸造了一座“佽飛廟”,四季香火不絕。每年的端午節,寧波城家家戶戶用菖蒲做劍,在菖蒲根雕成黃將軍的模樣,染上雄黃,掛在門前,祈求得到黃將軍神靈的嗬護,永保平安。
端午在門上懸掛艾草、菖蒲的習俗,據說還來源於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在唐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這年五月,黃巢大軍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在一個村外的路口,遇見一位年輕婦女,背著一個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小孩,另一隻手卻抱著一位年紀較大的男孩,正慌忙逃路。
黃巢以為這個婦女不仁,抽刀欲斬。後經詢問,方知原來大孩子是婦人大哥的遺孤,小孩子是婦人親生子,她寧願讓自己的孩子受苦,也不願讓侄兒遭罪,為的是不負大哥的托孤之意。
黃巢一聽,對這位年輕婦人肅然起敬,認為她是天下少有的義婦,於是揮劍砍下路旁的艾草菖蒲,讓她拿回家去掛在門上,並嚴令將士:“進軍途中,如遇門掛艾蒲者,必須加保護。”
這位婦人聽了,半信半疑。但是她回到城裏後,還是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左鄰右舍。
第二天正是端午節,黃巢的軍隊攻打鄧州城,隻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了艾草菖蒲。黃巢果然信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領兵離去。
從此,端午節掛艾草菖蒲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躲端午,也是端午節的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
俗以五月、五月初五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
此俗在宋代似已形成,陸遊《豐歲》詩道:
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
《嘉靖隆慶誌》亦記載:“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在《灤州誌》中,也記載有:
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雨,也是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這種俗信在宋代就已經存在。
陳元靚在《歲時廣記》引《提要錄》寫道:
五月初五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此閩中諺語。
許月卿在《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寫道:
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
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端午節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來臨,動植物生命活動進入鼎盛階段。農人們經常會根據端午節內雨水節氣的應驗度,來推測下半年的雨量,進而適時地調整下半年的農事。農諺有:
初一開江雨,初五劃船雨,十三、十四磨刀雨,十七、十八洗街雨,二十龍曬衣。
頭八無雨二八休,三八無雨種綠豆。
其中的頭八為五月初八,二八為五月十八,三八為五月二十八。
整句的意思是說:初八如無雨,十八多半也無雨,如果二十八繼續無雨,則預示著下半年為旱年,隻適宜種綠豆之類的耐旱作物。
關於端午節鬥草的起源無考,但是普遍認為與中醫藥學的產生有關。遠古先民艱苦求存,生活單調,暇餘以鬥蟲、鬥草、鬥獸等為戲自娛,及至傳說的“神農嚐百草”形成中醫藥學後,每年端午節,人們到郊外采藥,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
在收獲之餘,往往舉行比賽,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
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白居易《觀兒戲》詩寫道:
弄塵或鬥草,盡日樂嬉嬉。
據梁朝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寫道:
五月初五,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
《年華記麗》寫道:
端午結廬蓄藥,鬥百草,纏五絲。
南北朝時稱“踏百草”,唐代稱“鬥草”或“鬥百草”。《劉賓客嘉話》寫道:
唐中宗朝,安樂公主初五鬥百草。
宋代擴展至平日隨時可鬥。曆代文人作品中對此多有描述。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群嬰鬥草圖》,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
鬥草多為車前草,車前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邊、溝 旁、田埂等處。無莖,具多數細長之須根;葉自根際叢出,薄紙質,具五條主葉脈,全緣或波狀,或有疏鈍齒。具綠白色疏生花,雄蕊4枚。果實成熟後會如蓋子般掀開,釋出4顆至6顆棕黑色種子,其長長的花軸,是用來鬥草的好材料。
把花軸相互交叉成“十”字狀,並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 這種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強弱來決定輸贏的鬥草,被稱為“武鬥”。
鬥草除有武鬥外,還有文鬥。所謂文鬥,就是對花草名。《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說:
寶玉生日那天,眾姐妹們忙忙碌碌安席飲酒作詩。各屋的丫頭也隨主子取樂,薛蟠的妾香菱和幾個丫頭各采了些花草,鬥草取樂。這個說,我有觀音柳;那個說我有羅漢鬆……
端午節的鬥草遊戲很是熱鬧,自有一番別樣的情趣在其中。
在古代,端午還有有射箭之戲。據《金史·禮誌》記載:
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鼓以助其氣。
至明代時,是把鳥雀貯於葫蘆中射之,已決射技。
打馬球也是端午的習俗之一。馬球,就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
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唐玄宗、唐敬宗等皇帝均喜打馬球。
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隻見畫上,20多匹駿馬飛馳,馬尾紮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
在端午節,各地也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習俗。在北京有遊天壇的風俗。《帝京景物略》寫道:
五月初五之午前,群入天壇,日避毒也。過午後,走馬壇之牆下。無江城係絲段角黍俗,而亦為角黍。無競渡俗,亦競遊耍。
上海還有鍾馗賽會,由一男子飾成鍾馗,手揮寶劍,前舉一紙糊蝙蝠,做“喝福來遲”狀,跟隨全副儀仗,穿行街市,以做驅祟。
在寧波地區,有送端午擔墊矮凳腳的習俗。寧波舊俗,有對象的男青年要在端午挑“端午擔”送女方家。
在端午一大早,隻見田塍上遠遠近近走著肩挑籮筐的後生,這可不是收舊貨兌麥芽糖的,而是虔誠地向未來的丈人家去“進貢”的。他們的後麵跟著許多拍手跺腳的孩子們。
端午擔,少者4色,多者8色,黃魚要成雙,一隻蹄髈、一隻雞、粽子、荸薺、粉幹,還有一隻頭頸塗紅的戇大鵝。據說鵝在路上越叫越發,稱“戇戇鵝”,故有“呆大”女婿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