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裏未過門的女婿也要提包頭送節,包頭6色或8色,用幢箱籃裝著酒、煙、黃魚、火腿等,外加時鮮佳果枇杷、桂圓之類。寧波人把這種送禮,稱作“墊矮凳腳”,意思是要把未來的嶽父母擺平。
按禮節,丈人丈母要把部分節貨作為回禮貨送還女婿家。如果是新媳婦,回禮中會有雛雞,寓意“早生貴子”。
遊百病,是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遊玩, 穿新衣,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樂。
晚上回家後,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老年人稱為“遊百病”及“洗百病”。當地民間認為,不出去遊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
一直以來,台灣有三大民俗節日,即寒冬時的春節、金秋的中秋節以及充滿初夏氣息的端午節。
台灣的端午節,小孩兒一定都玩過一個遊戲,那就是“立雞蛋”:誰能在端午節當天正午整點,把一個雞蛋立起來,就能得到好運。
一般認為端午節正午,陽氣最重,所以能將雞蛋立起。這個習俗來由已不可考,可是從小到大都玩得樂此不疲,玩的時候也各出奇招,有點像是一種儀式在玩了。
跟祖國大陸許多地方一樣,台灣端午節都會賽龍舟、喝雄黃酒、門前掛艾草、小孩配香包、吃粽子。
在台灣端午節有個特殊的習俗,就是取“午時水”,傳說當年鄭成功收複台灣後,部隊一路從南向北,行經台灣中部大甲的鐵砧山時已經沒水了,可是又找不到水源,鄭成功情急之下向上天祈求後,便用寶劍往地上一插,把劍拔起來後果然泉水如湧。
當天剛好是端午節正午,所以這道水便稱為“午時水”。午時水這個說法慢慢從台灣中部傳開後,每到端午節民眾都會到廟的井裏或登高去山泉裏求“午時水”。
午時水在古時又名為陽水,可避邪去晦氣,來灑淨房宅有清淨效果;另外有很多人覺得“午時水”可以經年不腐,喝了或拿來泡茶還有強身健體、美容的功效,所以台灣俗語也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台灣還有許多人喜歡收藏午時水的“年份”呢!
說起來端午節這個節日基本上是跟“水”有關的節日,所以在多水,氣候又較濕熱的南方比較流行,習俗大同小異,但台灣先民將這個節日帶過來時,多少又融合一些本地特色,充滿了台灣本地的活力。
形形色色的端午習俗,讓端午節充滿了濃鬱的節日氣氛。
[旁注]
剪紙 又叫刻紙,是我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它的曆史可追溯到6世紀。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
步搖 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其製作多以黃金屈曲成龍鳳等形,其上綴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鳥獸花枝等,晶瑩輝耀,與釵細相混雜,簪於發上。
厭勝 意即“厭而勝之”,是用法術詛咒或祈禱,以達到製勝所厭惡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人們平常生活中時常見到一些厭勝物,像雕刻的桃版、桃人,玉八卦牌、玉獸牌,刀劍,門神等。常見而且多的,是厭勝錢,又叫壓勝錢,是鑄成錢幣模樣的吉利品或辟邪品。
唐代宗 (727年~779年),即李豫,唐朝第九位皇帝,唐肅宗長子,原封廣平王,後改封楚王、成王,馬嵬之變後,他隨肅宗北上,任為“兵馬大元帥”,統帥諸將收複兩京,758年被立為皇太子,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亂。
靈符 類別繁多,用途相當廣泛,大致可分為祈福開運符、鎮宅符、護身平安符、催財符,和合的情緣符、姻緣符、人緣符等,驅邪的化煞符、解降符、斬鬼符等,治病的安胎符、化骨符、止痛符等。使用方法有燒、貼、藏、帶、洗、食等。
吳道子 (約680年~759年),唐代畫家。畫史尊稱吳生。又名道玄。曾任兗州瑕丘縣尉,不久即辭職。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召入宮廷,曆任供奉、內教博士、寧王友。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
菖蒲 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與蘭花、水仙、菊花並稱為“花草四雅”。菖蒲先百草於寒冬剛盡時覺醒,因而得名。江南人家每逢端午時節,懸菖蒲、艾葉於門、窗,飲菖蒲酒,以祛避邪疫。
門楣 就是正門上方門框上部的橫梁,一般都是粗重實木製就。古代按照建製,隻有朝廷官吏所居府邸才能在正門之上標示門楣,一般平民百姓哪怕是富甲一方也是不準有門楣的,。
黃晟 字明遠,鄞縣人,唐朝末年的一名武將。他曆任佽飛都副兵馬使、左散騎常侍、浙東道東西副指揮使、明州刺史,為官18年間,建明州羅城9000米,重造浮橋,深受明州百姓愛戴。
趙昀 南宋皇室宗戚,趙匡胤之子趙德昭的九世孫。原名趙與莒,1222年被立為寧宗弟沂王嗣子,賜名貴誠,1224年立為寧宗皇子,賜名昀。宋寧宗駕崩後,趙昀被權臣史彌遠擁立為帝,史稱“宋理宗”。宋理宗是宋朝的第十四位皇帝,在位40年,享年60歲。
陸遊 (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人,南宋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製。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許月卿 字太空,後更字宋士,小名千裏駒,字駒父婺源人。月卿詩文集已不傳,今有先天集抄,《宋詩鈔》百官箴,《四庫總目》傳於世。
白居易 (772年~846年),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我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紅樓夢》 原名《石頭記》,曹雪芹著,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因當時社會環境和手抄流傳,使僅保存80回,通行本後40回高鶚續。此書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偉大作品,作者根據家族的興衰的藝術升華,對封建腐朽的科舉製度、包辦婚姻、等級製度等進行思考。
擊鞠 也就是馬球,亦稱打毬或擊毬,出現在唐代。遊戲者必須乘坐於馬上擊球,擊鞠所用的球有拳頭大小,球體的中間被掏空,製球的原料是一種質地輕巧且柔韌的木材,球的外麵還雕有精致花紋。
蝙蝠 傳統寓意紋樣。在我國傳統的裝飾藝術中,蝙蝠的形象被當做幸福的象征,習俗運用“蝠”、“福”字的諧音,並將蝙蝠的飛臨,結合成“進福”的寓意,希望幸福會像蝙蝠那樣自天而降。以此組吉祥圖案。
鄭成功 (1624年~1662年), 民族英雄。名森,字明儼,號大木,幼名福鬆,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1661年率軍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大員的駐軍,不久即病死。鄭成功死後,台灣民間設有廟宇加以祭祀。
大甲 為台灣省台中縣大甲鎮之名,大甲鎮以鎮瀾宮媽祖廟著名島內外。創始人童先生是大甲人,加之“大”、“甲”均為第一,寓意鼓勵人爭取做到更好之意。
[閱讀鏈接]
舊時,長沙城內的兒童“火毒甚重,易生癤瘡”。因此,端午日長沙城內家庭最注重讓小兒敗毒。在端午之日,以大蒜子煮片糖,食之,可保孩童一夏難生痱子和癤子。
過去的長沙人家,還常會在端午節的午時把艾葉子、石菖蒲、葛藤、大蒜肉煎水,晾涼,午時把細伢子泡在腳盆中,以保證細伢子在夏天不生痱子,長得乖。
更多的人家在端午節時,隻是用菖蒲、艾葉、楓球子等熬湯讓小兒洗浴,據說可除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