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汲江水,儲之謂之節水,經久不敗。
後來,人們隻把賽龍舟作為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而流傳了下來。
傳說,桂林自古就有十年一大扒,五年一小扒的賽龍舟風俗。他們劃龍舟除了紀念屈原外,還有祝福年成好,禳災除難的意義。
桂林的端午節龍舟競賽就在漓江上進行。每逢端午節,江麵上一片喜氣洋洋。
每逢戊年一屆的龍舟盛會,還在正月初一,各村、各街都要舉行“開鼓”儀式。開鼓這天,青年們都集中在本村、本街的廟宇前,開始鳴炮,擂響劃船鼓、敲響劃船鑼、唱起龍舟歌,熱鬧聲引來了鄰村的男女老少都來參觀、祝賀。開鼓是劃龍船的信號,各龍船兄弟也都互相祝賀,以增進彼此間的友誼。
農曆二月二民間俗稱“龍抬頭”,這一天,要敬龍王爺下殿,唱慶賀龍王爺下殿的歌:
恭賀言來老龍聽,老龍下殿顯神靈;
老龍下殿多保佑,保佑弟子船太平。
十年逢戊大劃船,聖駕出遊濟蒼生;
五穀豐登獻國寶,人畜興旺謝龍恩。
歌罷,本街、本村的家家戶戶都端上供品,供奉老龍王,然後推舉龍船“首事”,投標耍頭旗,直至龍舟下水。這期間,人們都忙於練習,爭取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
練習劃船的時候,還要學唱龍船歌。龍船歌是龍舟競渡時唱的歌,有領唱、合唱。從請老龍下水,至劃船、走龍親,都有龍船歌相伴。龍船歌包括發兵歌、開船歌、遊船歌、賀歌、轉艄歌、收兵歌、哭雨公、得勝歌等。
有些龍船歌沒有歌詞,主要用於協調龍舟橈手的動作,使大家默契配合,動作一致。
龍船歌的節奏,是由情緒和賽事的需要來決定的。它的調子和桂林的民歌調極為相似,有些龍船歌唱出了劃龍船的來曆,唱出了人們祈求老龍王降雨、降福的願望:
哭雨公,我哭喚老龍,喚起老龍去遊江東。
老龍王,多明聖,保我子孫的安康。
龍船歌學好了,端午節也臨近了,江上練兵的各村龍舟都緊鑼密鼓。到了比賽那天,隨著一聲令下,咚咚咚的鼓聲就從起點遠遠傳來。
望遠處,龍舟從一個個圓點漸漸擴大,如幾條躍出水麵的飛龍向著終點劃來。棹影如大雁展翅,催動龍舟,萬箭齊發,鼓聲劈浪,浪裏飛歌,觀眾如雲,掌聲、喝彩聲,如海如潮。
他們競賽中還舉行表演賽,賽哪條龍舟漂亮,賽哪條龍舟歌唱得好聽。隻見一條條裝扮得五彩繽紛的龍舟,徐徐劃過江麵,昂首的老龍遍身紅光流動,黃龍金光燦爛,頸上的小鏡片在陽光下反射出道道的白光。
江麵上彩旗獵獵,羅傘輝煌,襯托出龍舟的尊貴地位。隻聽得江麵上,鼓聲、鑼聲、船歌聲、嗩呐聲、鐵炮聲,彙成了一首龍舟表演的交響曲。
五月榴花五月紅,雄黃角忝盡古風。
絲絲繡出兒童佩,萬埠龍津封棹中。
這首古人的竹枝詞,描繪的是早先安義潦河裏端午節龍舟競渡的場麵。
相傳在江西南昌,端午節觀龍舟賽,曾經是民間的一大盛事。每當端午節賽龍舟時,往往萬人空巷,沿河兩岸人山人海,喧鬧歡呼至暮才散。劃龍船一般從四月就開始籌備,南昌民諺說:
初一劃、初二歇、初三初四劃到節。
龍船有兩種:一種是用來比賽的,船上不插旗幟,數船並進,擂鼓助威,先到目的地者為勝;另一種是用來奪標的,船上彩旗招展,指揮者腰係紅帶,手持彩旗,站立在船頭指揮。
岸上有人用柳枝作標,係上神帛與銅錢,當奪標龍船靠近時,舉標的人又跑往別處,龍船也隨著時上時下,忽左忽右,頗為壯觀。
南昌的龍舟賽各縣各具特色,以安義縣的最為壯觀。安義縣的石鼻鎮、萬埠鎮和龍潘鎮的龍舟賽,自明朝以來就相當出名。每到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的清晨,成千上萬的人便彙集在潦河兩岸,觀賞一年一度的龍舟競賽。
端午節上午9時左右,各鄉村的龍舟隨著鼓聲衝過來,每隻舟上彩旗獵獵,金鼓齊鳴,參賽健兒披紅戴綠,雄姿英發。
隨著指揮爆竹的一聲巨響,各賽船在有節奏的鼓聲、鑼聲、號子聲及水手們的“哦、嗬”聲中,如射箭般地向上遊衝去。整個場麵頓時沸騰起來,條條龍舟你追我趕,互不相讓,鼓棹相競力爭上遊。
岸上觀眾齊聲為龍舟賽呐喊、助威,河麵、河岸響成一片。兩百多米寬的河麵上,紅的、黑的、白的、黃的、青的、綠的龍舟在震耳的聲浪中奮進,構成一幅色彩繽紛,絢麗壯觀的畫麵。
[旁注]
元稹 (779年~831年),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黃裳 (1044年~1130年),字勉仲,延平人。北宋神宗元豐五年進士第一。其詞語言明豔。代表作有《賣花聲》、《減字木蘭花》等,其中以《減字木蘭花》為最著名,流傳很廣。
潘閬 宋初著名隱士、文人。字夢空,一說字逍遙,又說自號“逍遙子”。河北大名人,一說是江蘇揚州人。一生不屑於參加科舉考試。為人疏狂放蕩,一生頗富傳奇色彩。以賣藥為生。
筏子 是水中的一種簡單的交通工具。在遠古時代,原始人類就用水上漂浮物當筏,後來發展成為木筏,竹筏,皮筏。竹筏是用許多根長青竹編排捆紮起來製成。人站在筏上,將篙插入水中,用力撐篙,筏子就前進了。筏子製造方便,航行平穩,裝載麵積大。
九拜 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以享右祭祀。稽首是跪下後,兩手著地,拜頭至地,停留一段時間,是拜禮中最重者。頓首是引頭至地,稍頓即起,是拜禮中次重者。空首是兩手拱地,引頭至手而不著地,是拜禮中較輕者。這三拜是正拜。
鼓樂 指以吹、打樂器為主的民間器樂合奏的概稱。常用樂器包括嗩呐、笙、笛、琴、鍾、鑼、鼓、鑔等民族打擊樂器;表演形式包括鼓曲、鼓歌、鼓舞、鼓戲等與鼓結合的各類文藝形式。
邵長蘅 (1637年~1704年),字子湘,號青門山人,後入太學,罷歸鄉裏,再未求仕,以布衣終。早年詩學唐人,後改學宋人,前後詩風迥異。內容多為寫景、吊古,常借以寄托懷念明室之意。其詩具有渾脫蒼涼、流暢自然的特點,與侯方域、魏禧齊名,著有《青門全集》。
兵部尚書 是六部尚書的其中之一,別稱為大司馬,統管全國軍事的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明清兩代,因為兵部下轄4部門,當時各分管各地駐軍的糧草,軍隊的調動以及軍隊官員的任命另設有衙門。
節度使 古代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製,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旋改稱都督,惟朔方仍稱總管,邊州別置經略使,有屯田州置營田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稱。
玄武 一種由龜和蛇組合成的一種靈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玄,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陰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對龜卜的形容:龜背是黑色的,龜卜就是請龜到冥間去詣問袓先,將答案帶回來,以卜兆的形式顯給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烏龜。
銅鑼 明、清時期,鑼被廣泛的應用於戲曲音樂、舞蹈音樂和傳統吹打樂當中。一般的鑼都是銅製的,因此鑼又有“響器”之稱。我們簡單的可以將鑼分為大鑼、小鑼、掌鑼和雲鑼四大類。
貼金 一種古老的技藝,是中華民族民間傳統工藝的瑰寶。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青銅器用黃金薄片貼飾的現象。到了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貼金技術日臻成熟,且廣泛用於皇宮貴族或佛像寺廟的貼飾,以表現其富麗堂皇或尊貴莊重。
戲劇 我國漢族傳統藝術之一,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又說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於一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
宗祠 習慣上稱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進行祭祀的場所,被視為宗族的象征。宗廟製度產生於周代。上古時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廟,宗廟為天子專有。後來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國城鄉各個家族,祠堂是族權與神權交織的中心。宗祠體現了宗法製家國一體的特征。
禮樂 我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禮樂文化”奠定了我國成為“禮樂之邦”,也叫“禮儀之邦”。早在夏商周時期,古代先賢就通過製禮作樂,形成了一套頗為完善的禮樂製度,並推廣為道德倫理上的禮樂教化,用以維護社會秩序上的人倫和諧。禮樂文明在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陳天資 又名陳汝學,號石岡。生於饒平縣宣化都上裏。明嘉靖十年登辛卯科舉人。一生留心文獻,搜羅遺逸,編纂成《東裏誌》。主要著作《石岡集》。
諺語 是熟語的一種。是流傳於民間的比較簡練而且言簡意賅的話語。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它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
葵扇 用蒲葵葉製成的扇子,炎夏可用來扇風,獲得一份清涼,古代也用來在煮藥時,藥童加大火力之用。也是眾人所熟悉的活佛濟公手持之物,俗稱“芭蕉扇”。蒲葵,一種棕櫚科的常綠喬木,其葉大,柄長。
乾隆 (1711年~1799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他在發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麵作出了重要貢獻,確為一代有為之君。廟號清高宗,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葬於清東陵,清裕陵。
正月 我國農曆的第一個月一般稱為正月。 正月,又稱孟春、端月、陬月、柳月、初月、嘉月、新月、開歲,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
龍抬頭 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漢族有,其他民族也有。龍抬頭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我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
竹枝詞 一種詩體,是由古代巴蜀間的民歌演變過來的。唐代劉禹錫把民歌變成文人的詩體,對後代影響很大。作品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來的民間歌謠;二類是由文人吸收、融會竹枝詞歌謠的精華而創作出有濃鬱民歌色彩的詩體;三類是借竹枝詞格調而寫出的七言絕句。
[閱讀鏈接]
傳說,明朝萬曆年間有一年端午節珠江龍舟賽,廣州及四鄉有幾十隻龍舟踴躍參賽,盛況空前,熱鬧非凡。
經過初賽、複賽的激烈爭奪,最後已經100多歲的鹽步龍舟和泮塘龍舟進入決賽。決賽當日,臨近終點,鹽步老龍舟眼看奪標在即,不料,泮塘龍舟站龍頭的人一個魚躍撲下水去奪了錦旗,隨後以冠軍名義領了獎品燒豬。
泮塘龍舟隊回家鄉時,泮塘父老得知詳情,覺得奪標應是鹽步老龍舟,便派人把燒豬送回鹽步。鹽步人不肯收下,你送來,我送去,彼此推讓數次,情景令人感動。
最後,一位老人站出來說:“你們別爭了,這樣吧,鹽步老龍舟有須,泮塘的沒須,一個做契爺,一個做契仔。”雙方一聽欣然答應,從此世代交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