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演繹——龍舟文化3(2 / 3)

如果順潮而下,中途潮漲,或者順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鬥到終點,不能停止。再加上沒有換向轉手,要一劃到底,它的尾端設置梢槳,把梢兩人,船頭也有兩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

把梢的兩個人立在龍頭,與36把槳一齊行動,有加強速度的極大作用,途中水長逆流,風緊浪急,鑼鼓聲喧,喊聲震天,場麵異常壯觀。

在曆史上,溫州龍舟競渡時還要建一種水上台閣,這是溫州獨有的供觀賞用的龍舟,叫“劃台閣”,

“台閣”又稱“彩舫”,是龍舟的一種。舟長數丈,闊一丈多,龍頭龍尾用木頭雕刻,須角、眼睛、鱗片等,用彩色油漆或貼金,外麵掛紅彩,在陽光映照下,真有“日照龍鱗萬點金”之美。

全船劃手33人,都穿著錦衣,還雇人在岸上用繩纜牽行。船中樂聲悠揚,旌旗飛舞。“劃台閣”以梧誕、花柳塘、蟬街等地最著名。

龍舟上搭設亭台樓閣,並有裝扮人物和秋千樂隊,兒童扮演的《蟬禪拜月》、《八仙過海》等戲劇人物。每臨端午佳節,裝飾一新的台閣,在河麵上緩緩遊動,非常壯觀。

劃台閣風俗在清朝同治年間流行,20世紀初期盛行。由於劃台閣耗資巨大,地方財力有限,並非年年都辦。一般為隔年劃,也看收成的好壞而定。

龍舟競渡具有鼓舞人心、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得到了人民的喜愛,被廣泛流傳,曆久不衰。

據史料記載,廣東賽龍舟在南北朝時期,梁朝天監期間,廣東陽江已有船往返廣州。唐朝時開始在陽江駐水軍,每年都有端午節憑吊屈原的習俗。

到了明清年間,廣東陽江的龍舟競渡進入了鼎盛時期。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一、初三、初五,漠陽江上群龍逐浪,鑼鼓喧天,觀者如潮。

傳說古時候,廣東陽江古代的龍舟競渡特點是“舟大人多”,偏重於一種藝術性很強的群眾藝術活動,據史料記載:

旗者、蓋者、鉦鼓者、揮橈擊楫者,不下七八十人。

後來的龍舟是舟小人少,隨著時代的變遷由巡遊轉為競速,演化成一種群眾性體育競技比賽活動。

陽江的龍舟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每艘龍舟都歸屬當地神廟或姓氏宗祠,擁有各自的旌旗和稱謂,每艘龍舟所屬地都設有自己的龍舟協會,負責人被稱為“龍種”,“種”為傳承的意思。由龍種來負責組織和安排每年的競渡活動。

到了農曆五月初一早,各龍舟協會舉行莊重的“祭龍”儀式,給龍頭點睛、梳髻、梳須,然後劃到附近河埠竹林中采青,接著外出參加競渡。

陽江的傳統龍舟長30.6米,中部寬1.2米,用柚木或梢木建造,龍頭高大威猛,舟身油亮烏黑,首尾鱗甲色彩斑斕,長須飄逸,極為威武,全舟共54人。

他們與各地龍舟競渡習俗不同的是,這裏的龍舟一直都沿襲著“逆水賽舟”的競渡方式,旨在體現一種不畏艱難和奮發爭先的龍舟精神,世人稱之為“劃的是龍舟,賽的是精神”。

龍舟競渡時,雙龍並排逆水而上,鑼鼓喧天,水花飛濺,宛如猛龍騰江,十分壯觀!

每年的端午節前後,東莞水鄉都有賽龍舟的習俗,其中又以萬江區、道滘鎮、麻湧鎮等最有規模。賽龍奪錦,熱鬧非凡。

東莞的龍船製作十分講究,多選擇堅韌輕便的坤甸木作為龍骨。每年龍舟比賽之後,便將它埋於村邊河底處,直至來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才由村中父老主持,由青壯農民下水將龍船挖出,肩托上岸,打整塗油,這一儀式叫“起龍船”。

各鎮區龍船景的日期和地點,是曆史上沿襲下來的,早已形成了習慣。東莞從五月初一開始,便天天有景,初一萬江景,初二西塘尾、道滘、鬥朗、蕉利,初三盧村、大汾,初四牛湧尾、槎滘、滘聯,直至十六麻湧景,方才告一段落。哪個地方有景,哪裏就有劃龍舟可看。

劃龍舟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劃龍船,叫做“趁景”。隻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輪流在各鄉舉行。另一種形式是鬥龍船,比賽奪標,又叫“鬥標”。

早些時候,在龍船趁景這一天,村前門樓披紅掛綠,沿江兩岸彩旗飛揚,扣人心弦的鑼鼓聲到處可聞。家庭主婦們幾天前就開始包粽蒸糕,準備迎候客人。

當日一早,青年們就穿上色彩鮮豔的背心,腰紮紅綢彩帶,裸露著古銅色的皮膚,到江邊去把龍船鼓敲得“咚咚”響。

隻見一條條龍船從四麵八方彙攏過來,船上飄著繡有村名稱的旗幟,在指揮部報到後,便在江麵上自由劃行,表演各種技藝,這叫“趁景”,也可以說是表演賽。

這時,江麵上除了龍船之外,還有不少小艇來往穿梭,有賣粽子的,也有給大龍船“犒標”的。

原來凡外村嫁來的婦女,看到娘家村寨的龍船時,就和丈夫、小孩一起,帶著鞭炮和餅食等,劃隻小艇,到大龍船去慰問娘家親友。

他們靠近大龍船後,送上禮物,祝願親家的龍船奪得錦標,叫做犒標。接受犒標越多,那條龍船就越吉利越光彩。

趁景之後,才開始鬥標。過去鬥標的規則和程序相當複雜,要一連賽上好幾天,才能排出名次。也有比較簡單的,即把所有參加比賽的龍舟集中於一處,隻聽號令一聲響,千橈競發,百舸爭流。橈手們手起槳落,十分整齊。

頭標獎品,一般有“金豬”,即燒豬一頭,煙酒餅食等。橈手們會將獎品拿回村中飲宴,熱熱鬧鬧地慶祝一番。

在南粵大地,還流傳著許多關於“扒龍舟”的有趣故事。

南海鹽步老龍舟長近40米,最大的特點就是老。據記載,鹽步老龍舟已經有500多歲了,至今依然可以使用,堪稱珠三角各地龍舟的長老。

老龍舟之所以“長壽”,是因為木材選用得好,從誕生開始,老龍舟就用上等的坤甸木製造,後來每隔20年至30年就會大修一次。

鹽步老龍舟與泮塘小龍舟,在400多年前曾經結下一段“父子情”。

此後,每年的端午節,鹽步老龍舟就會穿上全部行頭,在兩條“護龍”的陪伴下,到廣州荔灣探望契仔泮塘龍舟。端午節次日,小龍舟就會到鹽步探望老龍舟,兩龍舟再次在鹽步的水道上操水。

根據傳統,泮塘龍舟陪伴老龍舟來回巡遊的時候,泮塘龍舟的龍頭必定比老龍舟龍頭稍微落後,以示老龍地位尊崇。

江門禮樂四麵環水,域內河流狀如蛛網,因有9個河口進入,曆史上有“九龍入洞”之稱。據史料記載,早年的禮樂無舟寸步難行,就連鄉民農田耕作,也是以舟代步,泛舟江河成了禮樂人的一大專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禮樂龍舟競渡”的傳統習俗,已有300多年的曆史。

每年的端午節,鄉民都會從龍舟塢中扒出龍舟,洗去淤泥,並舉行“升水”儀式。端午節當天,“扒節龍”活動在各坊展開,龍舟劃到廟宇前“賀廟”,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更重要的比賽是“出大標”,稱“出科”,寓意如同參加科舉考試。出大標的賽道長5000米,來來回回6個多回合,整個賽程60多千米,從放龍至收龍,耗時4個多小時,相當於跑了一場馬拉鬆。

禮樂賽龍舟,船上71個“扒丁”全程站著扒,體力消耗特別大。 扒丁的選擇很嚴格,要先經過7天的訓練,由龍舟頭站在岸邊觀察,直到第五天確定最終選手。像有的民諺說的“水上扒龍舟,岸上有眼看”。一旦被選中扒丁,猶如中了大獎。

禮樂人最講究“意頭”,按照坊間的說法,“聖地出飛龍”,隻有出了大人物的坊才能拿到第一。因此,禮樂人都希望拿第一。

賽龍舟是潮汕人民喜愛的活動,曆史悠久,明代陳天資《東裏誌》寫道:

五月初五“水鄉競渡,大城所結彩為龍舟,或以彩紙糊上,各扮故事。

潮汕的龍舟有“假龍”和“真龍”兩種,假龍是一種雙頭尖的“公雞船”,或稱無頭臼,沒有龍首和龍尾;真龍是有龍頭、龍頸、龍身和龍尾,船腹和船舷分別塗上不同的顏色,塗紅色掛紅須的叫紅龍,塗黃色掛黃須的叫黃龍 ,塗青色掛青須的叫青龍。

潮汕賽龍舟,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說是端午節前後,行駛於榕江下遊的小木船船夫常說,當船夜裏劃至曲溪附近時,在那段水深流急漩渦打轉的地方,常可隱約聽到陣陣的呼喚聲:

帕啊帕,欠個掠尾師父!

劃呀劃,少了個掌舵師傅!

這聲音是怎麼來的呢?

傳說,清代末年,曲溪附近的村莊端午節在榕江賽龍舟,一條停靠在竹林下的烏龍舟張開大口在啖竹葉。

一位清早到河邊挑水的婦女,看見後心驚肉跳,因為她丈夫是這個龍舟的舵手。昨天龍舟初賽,烏龍飛速前進,把所有龍舟都遠遠地拋在後麵。這天要決賽,她預感到烏龍可能要出事。

於是,她趁丈夫尚未起床,便悄悄地把自己與丈夫顏色相同的褲子,換給丈夫。舊俗認為,婦女褲子有穢氣,不能近神靈,丈夫不會給神龍帶走。

在龍舟決賽前,劃烏龍的健兒怕舟速太快不平穩,特意在龍頸上捆上一條長木凳,誰知這如同給龍添足。競賽剛開始,烏龍就像脫韁野馬,飛似地狂衝向前,越過賽程無法控製,到那水深流急之處,鑽入榕江水裏。除了那個舵手被拋出江麵外,其餘的連舟帶人都無影無蹤了。

人們議論著,如果那舵手不穿女人的褲子,便會隨舟入水,烏龍就會“龍洞入,虎洞出”。由於烏龍入水後欠缺舵手,就隻能進而不能出了,因而有了船夫聽到的呼喚聲。

潮汕的諺語:“紅龍紅彤彤,烏龍鑽入洞”就是由此而來。

潮汕龍舟競渡前,要分別把龍舟劃到他們所奉祀的神廟去拜神,龍首朝廟門,劃進劃退參拜3次,謂“三參燈”,以祈神庇佑平安。賽後還必須演戲酬答龍神,名曰“壓地靈”。

潮汕有些地方在龍舟下水前,要派人送請帖、送“明糖”給附近的各商家,請他們前來觀賞。各商家接到請帖後,要備妥彩標,插於江邊。當龍舟經過時,立即點燃鞭炮,並贈送彩標。受贈人把彩標帶回家轉贈給尊敬的人,以示吉祥如意。

有些地方在龍舟出賽前,要把祭拜的桃李撒向水中,成群小孩在水中進行嬉笑搶奪,稱之為“搶龍蛋”。

他們在龍舟賽前都進行訓練。競賽時,劃槳壯漢分坐兩邊,中間是一位擊鼓的總指揮,稍前還有一位打鑼的。有些地方還要物色一個10歲至12歲左右的男童“靠龍規”。

一般是當地的富豪子弟,長相標致,按小俠客裝飾,紮頭巾,束腰帶,打綁腿,塗粉脂,穿著豔麗絲綢衣服,斜躺在龍頸上。競賽時,一邊搖著右手的小葵扇,一邊配合鑼鼓節奏吹哨子。

開賽之前,這個孩子就像戲曲明星一樣,被大群紅男綠女團團圍住觀賞。龍舟競賽翻舟之事時有發生,孩子要套上救生圈,並由最前麵的頭、二槳手負責保護。

龍舟競賽在十分激烈的氣氛中進行,舟上的健兒們傾盡全力邊劃水邊呐喊,岸上的觀賞者,也為自己村莊的龍舟呼號助威。經過多個回合的角逐後,勝利者奪得標旗,隨後演戲及舉行酒宴慶祝。

賽龍舟這一天,男人們喜歡縱身江河,以除病保健康。女人們喜歡取江河水洗頭,說是洗龍舟潔淨平安,又能祛頭風。同時挑“龍須水”回家貯存、食用。

民間傳說,貯龍舟水經久不變質,格外清甜,飲後消災祛病。清光緒年間的《潮陽縣誌》記載:

端午釀角黍,且有汲龍船水飲之者。

清乾隆時期的《揭陽縣誌》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