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演繹——龍舟文化3
賽龍舟風俗在各地的盛行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其中最主要的活動之一就是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盛行。各地各民族之間風俗文化的差異,端午節賽龍舟文化風俗,隨著曆史的發展不斷演進。
在很早以前,陝西安康有賽龍舟。龍舟競渡就是安康的一種民間民俗活動,長期演繹在漢水流域。
相傳以龍為圖騰的漢水一帶氏族,對以龍形的器物有崇拜之意。秦頭楚尾的安康,時而隸屬於楚、時而隸蜀隸秦,更變頻繁。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歸荊州,時而歸漢中。
傳說在東漢時期,安康第一任郡令就是湖北荊州人氏劉龍。因為荊州地帶有劃龍舟習俗,這一習俗也因劉龍的到來和倡導而傳至安康地域。安康南北朝時期就有關於龍舟的記載。
龍舟競渡自唐代興盛形成風俗,唐代詩人元稹在《競渡》詩寫道:
吾觀競舟子,因測大竟源。
天地昔將竟,蓬勃晝夜昏。
龍蛇相嗔薄,海岱俱崩奔。
群動皆攪撓,化作流渾渾。
壯哉龍競渡,一競身獨尊。
拾此皆蟻鬥,龍舟何足論。
同時,唐代的劉禹錫、白居易和張建封等,均留下龍舟競渡的詩詞。這種習俗自北宋逐漸成為民間水上競技遊樂活動。
宋代詩人黃裳《減字木蘭花·競渡》描寫龍舟賽的盛況: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
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
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
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
這首詞寫龍舟競渡奪標的場景,以紅旗、綠柳、煙波、金碧西樓等富有特色的景物和鼓擊、歡聲等震耳欲聾的聲響,來渲染熱烈的氣氛和緊張的行動,再現了當時的火爆場麵。其震人心魄的效果,可與潘閬那首著名的描寫錢塘江潮的《酒泉子》相媲美。
安康的龍舟競賽,由於地域和文化方麵的聯係,尤其與楚境接壤,共飲一江漢水的緣故,很早就已形成風俗。
當地人相傳,1869年,安康貢生劉應秋被人誣陷參加了反清複明的“複社”組織被捕入獄,後查無實證,才赦還歸裏,在貧窮潦倒中迎來端午節。
那裏的男女老少都去觀看龍舟賽,劉應秋不願出門,一個人在家喝悶酒,於是寫了《五日》一詩:
煩營情思懶,好意轉多違。
乘靜閑開卷,聞聲似款扉。
無錢忘渡節,有酒不謀饑。
兒伴歡相喚,龍舟已過磯。
從這個故事可以真切地反映出,龍舟競渡早已成為安康百姓廣泛參與和熱愛的活動。隨著時代的演變,龍舟競渡便開始定形製、定人數,而且還出現由龍舟競渡引發增設的其他遊樂競標項目。
在古代,安康城區每年農曆五月初三至初六舉辦龍舟賽,連劃4日,數十千米內的男女老幼觀龍舟,有時形成舉火夜賽的盛況。
當時,安康城區一帶的龍舟就有真龍和假龍之分。真龍即專門製作供龍舟競賽的船隻,形似黃瓜,雕有龍頭龍尾及鱗甲,每年隻在端午節賽龍舟時使用,真龍共 6條。
假龍是用航運木船筏子臨時用彩布裝飾而成,固定的有8條,不固定的有13條,總計真假龍舟 27條。小假龍,即混江龍若幹,不在計算之列。
除安康城區及旬陽、紫陽、嵐皋、白河、石泉縣城每年舉辦龍舟賽外,沿漢江的如大道河、流水鎮、嵐河口、月河口、石梯鋪、青套灣、呂河口、蜀河、瓦房店等地,也間有賽龍舟的習俗。
龍舟競渡作為一種民間習俗,它集祭祀、祈福、競技、鬥誌、爭榮譽為一體,具有一整套程式和比賽的辦法。
傳說古代安康祭龍舟分兩種方式,一種是有老龍頭的先放在龍頭的廟裏祭祀。凡祭祀的前3日,都要要求所有的劃手先淨身。
祭祀程序一般為先開鑼鼓道場,然後由龍頭兒敬3炷香,眾劃手依次敬香完畢,行三叩九拜禮。龍頭兒或鄉紳念祭文:
天道玄黃,節至端陽,
祭祀龍舟,敬拜祖上。
漢水湯湯,龍舟鬧江,
風調雨順,永保安康。
祭文完後,要唱一些花鼓詞,然後由劃手護龍頭遊街、下江;另一種是龍頭安裝好進行祭龍,除要求程序與第一種一樣,所不同的是頭一年勝出的龍舟要由輸家的劃手敬拜。敬拜後,本龍舟的劃手要繞船三六九圈,然後帶上艾蒲頭圈,再抬上龍舟遊街下江。
龍舟下水儀式相當的隆重,從場麵上擺有香案,香案上有豬頭、羊頭、蒼蒲、粽子和時令瓜果。從程序上先是鼓樂鍾鳴,然後是禮炮。下水儀式開始,先宰殺一隻大公雞,讓雞血在香案前滴過後,把雞血順到江水中,叫雞祭江取意吉祥。有講究的還要請和尚或道士來誦經。
龍舟下水前,龍頭兒要喊,劃手要和:
龍舟下水劃呀劃,劃得鬼神天地怕;龍舟下水拚命劃,劃得對手喊幹達。劃呀劃,劃得江水開銀花;劃呀劃,劃得地上結金瓜……
喊完下水號子,眾劃手把龍舟推下水。龍舟競賽正式開始。競賽分上水賽、下水賽、對岸賽、環繞賽、奪標賽、搶鴨賽、搶豬尿泡賽等。
奪標賽分兩種,一種是在江中插一竹標旗,先搶到為勝;一種是在江中投一浮標,比較滑,誰先抱上船為勝。
搶鴨子,就是把鴨子頭頂的毛拔掉,再撒上鹽粉,把鴨子投入江中。鴨子遇鹽疼痛就朝水裏鑽,所有選手下水搶鴨子。誰搶得多誰為勇士,哪個船搶得多哪個船為勝。
搶豬尿泡,就是用新鮮豬尿泡若幹,裏麵放上銀子錢幣等,眾選手下水搶,獲勝辦法與搶鴨子相同。
安康龍舟競渡,是我國曆史上北緯線最高的大江大河的龍舟競渡。安康與荊楚的龍舟有血緣關係,尤其是屈原第一度流放漢水流域,使安康漢江龍舟競渡更具有紀念屈原的文化特征。
蘇州是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發祥地之一。漢代趙曄在《吳越春秋》中寫有賽龍舟的起源:
起於勾踐,蓋憫子胥之忠作。
據說,蘇州龍舟競渡最早起源當為“胥門塘河”,即後來的胥江河。清代詩人邵長蘅有“五月胥江怒,水嬉歡競渡”的詠歎。
到了清朝時,蘇州端午龍舟競渡盛極一時,地點眾多,當地誌書記載:
龍船,閶、胥兩門,南、北兩濠及楓橋西路水濱皆有之。
後來,古城蘇州的端午龍舟競渡依然延續,農曆五月初五,在古老胥門城牆下,蘇州人為紀念伍子胥而命名的胥江河上,彩旗飄揚,龍舟待發,吸引眾多蘇州百姓搖旗呐喊,為健兒們加油鼓勁。
這裏每年一度的龍舟賽船,大都是隔年留下來的,但不放置水中,因為這樣船身容易腐爛,而是有專門的房間存放。
在端午的前二周,龍船出屋,倒放露天,在陰濕天氣刷上油漆。還要準備用豬皮做鼓麵的傳統鼓,在比賽時使用。
在端午節當天,胥江兩岸人潮湧動,家家戶戶扶老攜幼看龍舟競渡。蘇州人把龍舟下水稱為出龍,事先要迎神演戲,稱為“下水”。
他們在江邊搭建5米高的彩台,用作舉行舞龍祭龍儀式,拜過濤神伍子胥,比賽就正式開始了。
根據《清嘉錄》中的描述,每條龍舟四角都有彩旗,中艙還有鼓吹手,兩旁劃槳的有16人之多,俗稱“劃手”。船頭站立一篙師,名為“擋頭篙”。競渡時,船上結彩張旗,槳手奮力劃船,鑼鼓喧天。
與蘇州不同,明代萬曆時進士、兵部尚書楊嗣昌寫有《武陵競渡略》,記載荊楚、楚湘一帶龍舟競渡風俗,分緣由、船式、人數、技術、歌詞、賭賽、祭祀、卜歲等,那裏:
舊製四月初八揭篷打船,五月初一新船下水,五月初十、十五劃船賭賽,十八送標訖,便拖船上岸。
更詳細規定,船中不許藏竹竿、鵝卵石,觀看者也不許扔磚瓦,以防引起械鬥。
唐朝將軍杜亞當過淮南節度使,對江南的龍舟競渡風俗做過很好的改良。《舊唐書·杜亞傳》記載:
江南風俗有競渡之戲,方舟並進以急趨疾進者為勝。亞乃令以漆塗船底,貴其速進。又為綺羅之服,塗之以油,舟子衣之,入水不濡。
如此說來,穿綢著錦,不光是光鮮外表,算是最早的體育專用服裝了。油漆船底更高明,減輕阻力。
蘇州自古是絲綢棉布的重要產地,機戶密布,形成了產業鏈,有專門的染坊。這些社會底層的手工業者在平時是低調的,可這一天的龍舟賽會,他們體力出眾、團結一心,爭標奪魁。
曆史悠久的溫州孕育了獨特的龍舟競渡文化。端午節劃龍舟,在溫州民間流行甚廣,代代相傳。《溫州古風民俗》一書中記載:
在溫州各地都有龍船,各廟宇設香官神,香官神傳說是專管劃龍船的神。
據說,每逢端午節,有些地方要做新龍船,四月初一就擂鼓開殿門,祭香官神,開始造船。
各地鄉風一般都是五月初一開殿門,祭神後即開劃,俗叫“上水”,龍船歸去叫“收香”,鬥龍結束叫“散河”或“洗巷”,並把河龍船翻轉,次日再翻正,抬到廟中保存,還要祭香官神。
在劃龍船地區內,都要出龍船費用,請劃龍船的人吃酒,還要放鞭炮,設祭迎接,叫“擺香案”。 龍船頭各處大同小異。有的在船身繪畫龍鱗,頭尾安置活動的龍頭龍尾,形狀較小,有的船身稍畫上幾筆龍鱗,亦無頭無尾,但形狀較大。
每鄉龍船,各有固定顏色的旗幟,一鄉之內,有幾支龍船的話,也要用旗色區分標誌。
過去溫州南郊南塘河的古老風俗是,藍色旗,龍頭、龍尾和船身都是藍色,叫“青龍”,相傳四方隻有東方蒼龍七宿稱龍,所以青是正色。黃色的叫黃龍,旗白的,船的顏色也是白的,俗稱“白龍”。
如是紅旗,船身也染紅色,叫“紅霓嶺”等。龍船中沒有黑龍,俗說烏龍凶暴,也有說北方玄武是龜,爬得慢,不能鬥勝,因此,溫州沒有黑龍船。
賽龍舟開始,兩船競賽,水逐浪飛,兩龍相鬥,爭奪錦標,各鄉河道,各行分段,自為一區,鬥龍互不幹涉,有大龍地、小龍地的名目。
每條龍舟一般包括舵手一人、劃手20人,配有一麵大鼓,一把嗩呐,一把銅鑼。鼓手、鑼手、嗩呐手各一人,專為龍舟擂鼓呐喊。
鼓聲一響,眾人齊出槳,龍舟歌起,和著鼓聲、嗩呐聲,節奏鮮明,鏗鏘有力,展現在人們麵前的是一幅粗獷富有韻律的民族風情。
溫州龍船人數,額定36人為一槽,就是俗稱的“三十六香官”。如果是小龍,船身13檔,劃船的26人,船麵管旗的一人,後梢兩人,唱神一人,司鼓兩人,掌鑼兩人,托香鬥兩人,正合36人。大龍有18檔,兩旁劃船的36人,加鼓、梢、鑼、旗、唱神、托香鬥6種執事12人,就需48人。
劃船者穿的衣服一般都是依照旗色。在蒼南等地,定為白衣白帽子是悼念屈原。船麵上,鼓在最中,兩旁劃的人要聽鼓聲,兩頭是梢槳,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俗語說:
鼓是令,梢是命。
鑼是聽鼓聲的,也有鼓動的作用。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觀眾能夠辨認。執神杖唱神的,托香鬥的,是為了奉香官神,在競渡中沒有作用。
在全溫州的劃龍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帶的龍船最為出名。鬥龍一般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進行,5000米長途,往返10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