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演繹——龍舟文化2
秭歸汨羅江紀念屈原龍舟賽
屈原的故鄉在湖北宜昌的秭歸。作為家鄉人,在秭歸,人們對屈原的緬懷之情尤甚,紀念的方式也勝過其他的地方。
在端午節裏,屈原家鄉人紀念屈原最重要的民俗方式主要有賽龍舟、辦詩會和公祭屈原。
龍舟競渡要求很嚴。龍舟上的橈工人數、穿著都有要求。每船42名劃手,按龍舟色著裝。橈工們各有分工:龍舟前有站頭的,舟後有拖艄的,中間有打腰鼓的。
龍舟競渡是秭歸端午節的重頭戲。南宋大詩人陸遊的《歸州重五》,就描述了秭歸在當時的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盛況:
鬥舸紅旗滿急湍,船窗睡起亦閑看。
屈平鄉國逢重五,不讓常年角黍盤。
千百年來,劃龍舟一直是屈原家鄉秭歸的最大的群眾性集會,鄉親們非常看重龍舟比賽。端陽節時的峽江屈原沱,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江上龍舟飛渡,岸上人山人海。
秭歸劃龍舟除場麵壯觀、競爭激烈外,特別之處是競渡前還要舉行遊江招魂。顏色各異的龍舟均豎起“魂兮歸來”的招魂幡,以白龍為首的龍舟在江中緩行環遊,峽穀中回響起蕩氣回腸的《招魂曲》:
我哥喲,回喲嗬,聽我說喲,
天不可上啊,上有黑雲萬裏,
地不可下啊,下有九關八極。
東不可往啊,東有旋流無底,
南不可去啊,南有豺狼狐狸。
西不可向啊,西有流沙千裏,
北不可遊啊,北有冰雪蓋地。
唯願我大夫,快快回故裏,
衣食無須問,楚國好天地。
兩岸的人們都隨著遊江龍舟的鼓點節奏,深情地唱和著“我哥回喲”,並滿懷著崇敬之心,把預先備好的粽子紛紛投入江中。
在秭歸,每年都在端午節期間隆重舉行公祭屈原的活動,從南北朝一直延續了下來。所謂公祭,就是由官府出麵組織的祭屈大典,為區別於民間祭祀而稱為“公祭”。
在端午節,即屈原投江殉誌的這天,在屈原祠裏或屈原祠前的屈原沱江邊,用鬆柏、艾葉紮成大型祭壇,將蒸熟的全豬全羊、瓜果點心及粽子獻於屈原靈牌或塑像前,巨大的挽幛上篆書:
屈原大夫魂兮歸來。
在婉轉淒切的鼓樂簫聲中,身著白色孝服的主祭官,如歌如吟地讀著歌頌屈原美德的祭文。數百名學童齊聲朗誦屈原的作品《橘頌》,孩子們稚嫩而有活力的誦讀聲,讓整個屈鄉充滿朝氣。
隨後,各參賽龍舟隊的領頭人扛著龍頭,向屈原牌位或塑像祭拜,然後是眾人依次叩首焚香,祈求當年風調雨順和五穀豐登。
湖北鄖縣的賽龍舟活動,可以說是我國端午龍舟的“活化石”。
堵河口位於鄖縣境內的漢江與堵河交彙處,圍繞著韓家洲的兩江三岸一渚上分布著許多自然村落,這裏的烏家河、堵河口、西流、韓家洲和店子河5個村,自古以來就有龍舟會民間組織。村民們在龍舟會的組織下,每年端午聚集一起開展龍舟會賽事。
這裏的龍舟會是世代相傳的一種組織,約定俗成居住在村落裏的每位村民都是會員,12歲至59歲的男性村民是基幹會員。
他們在龍舟會裏隻設會首,逐年逐戶輪流充當,如果該戶沒有成年男人,就自動流轉到下一戶。每年端午節的傍晚,都有農戶到剛參加完賽事的龍船上去“接龍”,把木製龍頭、龍尾捧回家,擔任下一屆的會首。
會首的責任就是承擔組織賽事的一切活動和支出,在端午節的中午和晚上,要在家裏擺酒席招待所有龍舟會的成員,並請村裏60歲以上的老人坐上席。
堵河口5個村落所敬奉的龍有區別,烏家河村祭拜烏龍,後來改為黃龍,堵河口祭拜青龍,西流村祭拜黃龍,韓家洲村祭拜青花龍,店子河村祭拜白龍。各村的木雕龍頭和龍尾上所施的彩繪和龍舟會旗幟上龍的顏色,都與所信奉的龍的顏色一致。
每到端午節,這幾個村的龍舟會就會聚集在一塊劃龍舟,世代相傳。
龍舟是各龍舟會公有專用,平時鎖在專用的龍舟房內秘不示人,除了端午賽事,不用作其他用途,隻能在端午節前後上香燒紙錢祭拜後,才能進出龍舟房。
在端午的前兩天,會首組織會員打開龍舟房,將龍舟抬到江中浸泡,待到木船吃透水後,再用鐵絲打好幾道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