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初四的上午,各村都要扮船,將龍舟打扮得鮮亮,下午組織人員到江邊演船。這天,無論在外打工還是走親戚,都要風雨無阻地趕回家裏,參加一年一度的龍舟會。
晚飯後,家家戶戶到龍舟前的沙灘祭拜許願。零點過後,要以家庭為單位正式祭龍。堵河岸邊鞭炮不絕於耳,午夜時尤盛。
農曆五月初五上午,龍舟會賽事活動在烏家河與堵河口之間的堵河江麵上進行,下午在西流與店子河之間的漢江江麵上進行。5個村的龍舟在鑼鼓喧天的江麵上參與競賽,場麵異常激烈。
鄖縣龍舟會是群眾自發組織,且數千年來一直流傳,完全是原汁原味,把龍圖騰崇拜意識保存得非常完好。
湖南嶽陽是龍舟運動的發源地,因為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就是在汨羅江以身殉國的,當地人引舟搶救他的行動,後來漸漸演變成了盛大的龍舟競賽活動。
自古以來,嶽陽百姓就有“寧荒一年田,不輸端午船”的說法。賽龍舟的習俗代代相傳,汨羅江畔的賽龍舟最為隆重。
大概是因為屈原在這裏沉江的緣故。每逢端午節,汨羅江畔都要舉行競渡儀式,萬人空巷,爭相觀看。
身著新裝的人們,點著幾十對蠟燭,繞船走3圈,意思是“祭魯班”。到屈子廟朝拜,抬著龍頭祭廟,最後掛紅下水開始賽龍舟。
這時,成群龍舟一齊下水,一聲炮響,船似箭發,兩岸歡呼,鞭炮齊鳴。船分青龍、黃龍、白龍等,不僅船身,就連船上那些旌旗羅傘的裝飾,以及挽手們的服裝乃至船槳,都為一色。
龍舟上除橈手外,還有指揮者和擂鼓者。指揮者手執令旗,站在船頭喊號子領唱。擂鼓者以激昂的鼓聲,一方麵增加威勢,振奮人心,一方麵協調橈手們的劃水節奏。
比賽時,規定賽場、比賽路線,劃定起點和終點,還進行編組、編號和選定負責人,分初賽、複賽、決賽層次。
參賽龍舟有當地的,還有遠道而來的外地龍舟隊。有的龍舟競渡在終點還設有投標船,當競渡的龍舟到達終點時,投標船就將標投入水中,讓各船爭奪。標又分魚標、鴨標和鐵標等。
每個龍舟上還得挑選一個水性特別好的人,專司奪標之職。係著紅布的活魚標、活鴨標固然難捉,而沉入水底的鐵標更非得有好的潛水本領才行。當奪標健兒躍入水中追捉的時候,岸上觀眾呐喊助威,場麵十分壯觀。
[旁注]
招魂幡 又叫靈旗,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之後行招魂禮。楚地土家俗傳,人有三魂,各有分工,魂丟人亡。喊魂即找回丟失的魂,人還未死,通過梯瑪、巫覡找回遊魂附體即可免死。人死了,通過禮生、梯瑪、道士找回原有的三個魂,一個上神龕受祭、一個留墳堂守墓、一個去投生再世為人。
靈牌 又稱牌位、靈位、神主、神位等,是指書寫逝者姓名、稱謂或書寫神仙、佛道、祖師、帝王的名號、封號、廟號等內容,以供人們祭奠的木牌。
祭文 文體名。 祭祀或祭奠時表示哀悼或禱祝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主要為哀悼、禱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經曆,頌揚他的品德業績,寄托哀思,激勵生者,它是由古時祝文演變而來,其辭有散文,有韻語,有儷語。
彩繪 在我國自古有之,被稱為丹青。常用於我國傳統建築上繪製的裝飾畫。在我國古代建築上的彩繪主要繪於梁和枋、柱頭、窗欞、門扇、雀替、鬥拱、牆壁、天花、瓜筒、角梁、椽子、欄杆等建築木構件上。主要以梁枋部位為主。
令旗 在我國古代的軍隊中,普遍使用小旗作為傳達命令時的標誌,稱為令旗。通常,旗杆頭為鐵製尖頭,旗為綢布製,上寫有一個“令”字。
[閱讀鏈接]
紀念型的龍舟競渡,形成於漢魏六朝。吳國人周處《風土記》是最早記錄端午競渡的文獻,說明在三國時期,“端午競渡”就已經成為一種風氣。
而記錄龍舟競渡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最早文獻,是梁代吳均、宗懍和唐代魏征留下的資料。其中魏征在《誌》中寫道:“屈原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上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掉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其迅楫齊驅,梢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諸郡率然。”
自此,端午競渡這一民俗統一在“紀念屈原”這個具有凝聚力的主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