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襄盛舉——重陽雜俗2
獨特的重陽追節和棗上房
河北香河縣的農曆九月初九,有姻親關係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嘉慶時編著的縣誌《束鹿縣誌》就說:
九日,女家作棗糕饋婿,曰“追節”。
1831年的《南宮縣誌》上也記載:
以麵、棗蒸糕,謂之菊花糕,獻祖先,亦以送婿家,謂之追節。
追節是準女婿在節日前一天向未來的老丈人家送節日禮物的一種禮儀,按照其風俗有這麼幾種物品是必須送的:
竹涼席一床、扇子若幹,扇子的數量是依女方家庭成員數而定的,有多少人就得送多少把扇子,此外還要有閹割過的大公雞一隻、粽子10個,其他物品可以隨意。這追節禮儀,準女婿們隻有結婚後才能免掉。
追節就是民間專門用來傳遞結婚信息的一個禮儀。鄉下的青年男女們因為文化活動有限,大家在一起勞動的機會又大大地減少了,所以,戀愛必須得有人牽頭,當這樣的媒妁之言大功告成時,雙方確定下了戀愛關係後,男方就得以辦訂婚酒的形式向人們予以公布。
此後,父母們別的事情該省的則省、該略的則略了,唯有一件事父母們是必做的。這就是結婚前的追節。
其實,追節並不繁雜,就是男方父母覺得小孩子們已經到了結婚的火候了,並準備在下一年的重陽節前辦婚事時,就利用這一個重陽節,讓母親陪著兒子,上一籃粽子,拎上一提鴨蛋,有些隆重和講究些的人家,還要加上幾斤肉等湊足八樣禮,到女方家去以示告之。
若女方家父母承允了,則全部收下禮物,如不承允或因其他原因不能肯定回複時,親家們又是麵對麵的不好直接回,就適當的退回一點粽子,使雙方不至於麵子上過不去。
如果今年“追節”不成功時,來年還得如法炮製,不然,到時候真的想辦喜事了,要是不太省事的女方父母,就會以沒追節為借口,多多少少的出一些難題給男方。
在河北永平府,則以重陽的天氣占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就都會下雨。
河北曲周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在河北保定府的阜平縣有“重陽棗上房”的習俗。阜平縣盛產大棗,而重陽節用的蒸糕的紅棗要經過長時間的晾曬才行。鄉親們一般在農曆九月初九把紅棗曬到房上,所以叫“重陽棗上房”。
到了重陽節前後,雨水少晴天多,利於紅棗晾曬,紅棗具備滋補氣血功能,按鄉親們的說法,農曆九月初九上房的紅棗,吃了可以強壯身體活到99歲。還有個說法是重陽節上房的紅棗釀造的酒量足味醇好喝。
紅棗上房的場麵很壯觀。重陽節這天太陽剛露頭,家家戶戶的大人小孩全部出動,有的用荊簍踩著梯子往房上背,有的站在房頂上用繩子拴住籃係往房上拽,有的年輕小夥子力氣大,幹脆用簸箕往房上揚。
經過一個上午的勞作,全村的房頂全成了紅色,就像蓋上一張張大紅的毛毯,這個景色站在村旁的山岡上看最美麗。
在河南信陽一帶,每年到重陽節,當地人們喜歡全家圍坐一起吃湯圓,街上有特色的餐館還專門備有湯圓;在河南北部一些地區還有“九月九,卸石榴”的諺語,當地凡種石榴的人家,習慣在此日采摘咧嘴笑的石榴吃,表示幸福美滿,快快樂樂。
南陽等地的民間把農曆九月初九當做老君的生日。傳說中的老君小名為“哨”,他是道教的始祖,人們十分敬重他,所以重陽當日遊樂時,一律忌吹哨子。清豐縣的兒童在重陽節還善於放紙鳶為戲,他們奔走在草地村邊,快樂中充滿童趣。
每年的重陽節前後,古都開封都會舉辦大型的菊花會。開封菊花會遠在唐代就初具規模。唐代詩人劉禹錫對開封菊花“家家菊盡黃,梁園獨如霜”的描述就可見一斑。
北宋時開封菊花更是聞名遐邇。每逢重陽節,不僅民間有花市賽菊,而且宮廷內也養菊、插菊花枝、掛菊花燈、飲菊花酒,甚至還開菊花會。《東京夢華錄》中就有賞菊遊人“遊情寓意不一而足”之類的記載。
明清時代開封養菊、賞菊之風依然盛行,清代乾隆皇帝南巡來到開封禹王台賞菊時,就留下了“楓葉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著名詩句。
開封人酷愛菊花的傳統習俗更濃。每年農曆九月,養菊、賞菊者甚眾,花市售賣菊花和沿街叫賣菊花則自成獨特的風景。
西峽縣同樣以菊花遠近聞名,號稱“茂林修竹地,菊花茱萸鄉”。西峽縣地處豫、陝、鄂三省交會處,陸通秦晉,水連吳楚,山清水秀,曆史悠久,文化燦爛。
據《西峽縣誌》記載,河南西峽縣地處伏牛山腹地,伏牛山是“中華大地的脊梁”、長江黃河的分水嶺、南北氣候的過渡帶。
它也是“全國山茱萸之鄉”。隋唐時,因這裏重陽節俗興盛,菊花山聲名遠播,而專設“菊潭縣”前後長達250多年。
據史料記載,唐代大詩人李白、孟浩然、杜甫、賈島、白居易、李商隱都曾到西峽菊花山登高賞菊,宋朝的蘇轍、宋祁,元末大詩人元好問,都遊過菊花山,並留下詩詞36篇之多。
孟浩然在《尋菊花潭主人不遇》一詩中寫道:
行之菊花潭,村西日已斜。
主人登高去,雞犬空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