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在《九月園夫獻白菊》詩中寫道:
南陽白菊有奇功,潭上居人多老翁。
葉似皤蒿莖似棘,未宜放入酒杯中。
西峽的重陽糕同樣有名。
九月蒸花糕,用麵為糕,大如盆,鋪棗二三層,有女者迎歸,共食之。
這是對重陽糕用料、做工、用途等方麵的文字記載。
西峽有個鎮更是以重陽為名,相傳堯的兒子丹朱在重陽店構建了軍事要塞,重陽店的重陽寺中仍存有“天子萬年碑”和“李氏瓦”,是重陽公主之母李娘娘在此生活留下的物證。
西峽縣更有許多有關重陽節的美麗傳說。據《西峽地名誌》記載,重陽鄉因重陽公主的傳說而得名。重陽鄉存有娘娘廟、公主墳,當地折子戲、民歌等都有關於重陽公主的說唱。
在風俗習慣上,西峽每年重陽節都有登高、喊山的習俗,有喝菊花酒、茱萸酒、菊花茶,枕菊花枕,食重陽糕,佩茱萸囊的習俗。每到重陽,娘家人都把出嫁的女兒接回家共食花糕,同慶團圓和豐收。
重陽鄉是菊花和山茱萸的故鄉,每到秋季,特別是重陽節前後,漫山遍野的金燦燦的野山菊和紅彤彤的山茱萸,更是風景獨具。這裏的人們善釀菊花酒,喜吃重陽糕,愛用菊花枕,尊老、敬老之風代代傳承。
每年九月九重陽節,家家戶戶都扶老攜幼地來到戶外,登高健身,對唱山歌,下棋吟詩,秋遊賞景,其樂融融。重陽節是當地的傳統民間節日,活動豐富,氣息古樸濃鬱。
[旁注]
嘉慶 (1760年~1820年),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清朝入關後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第十五子,年號嘉慶,在位期間他懲治貪官和珅,肅清了吏治。廟號仁宗,諡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昌陵。
諺語 熟語的一種,是流傳於民間的比較簡練而且言簡意賅的話語。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它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
孟浩然 (689年~740年),唐代詩人,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嚐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200餘首。
元好問 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人,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鬱,並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30首,在我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重陽店 地處豫西南邊陲西峽縣,豫鄂陝交會處,秦風楚韻交會,人文文化和民俗文化相互交織,形成獨特的地域文化,是曆朝文人騷客九月登高賦詩的首選之地。
[閱讀鏈接]
茱萸雅號“辟邪翁”,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
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重陽茱萸的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濕,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黴變。
但是在宋元之後,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
打圍喝蘿卜湯及裹栗粽吃橫爬
在山東濟南,每逢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到千佛山登高。自元代開始,這一天又被定為千佛山廟會,所以就更為熱鬧。
農曆九月初九這一天一早,濟南的人們都會趕來登山,時值深秋,天高氣爽,山前山後,盛開的野菊爛漫似錦,清香撲鼻。因此,站在“賞菊岩”上觀賞菊花,遂成登山的一大樂事。
除賞菊外,濟南人還有吃菊花的習俗,將白色的菊花瓣采下,蘸上麵粉油炸食之。或者配上肉類做成菊花火鍋,配之以菊花浸泡的美酒,在山上野餐,真是別具風味,清香無比。清朝濟南詩人朱照曾在《重陽節同人挈酒曆山登高詩》中寫道:
閑招三兩友,把酒醉南山。
靜喜高鬆下,香偎野菊間。
這首詩,正是古人重陽登千佛山的生動寫照。
在重陽節這天,濟南人還要蒸棗糕吃。街上出售棗糕,多用糯米和棗或小豆和棗做成,蒸熟後在街上現切現賣。
山東昌邑北部人家在重陽節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
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
山東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範仲淹。
在山東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重陽節。在日照,重陽節時有吃大米幹飯的習俗,故有農諺說:
九月九,大米幹飯堵著口。
農民還有以重陽日陰晴來占卜年成的習俗。如諺語說:
九九無雨盼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幹。
在平陰,重陽節則有打圍的習俗。幾十人或數百人,從日出前一字排開,手持短棍,從田野奔向山地,或從溝壑跑向叢林。人們呼叫著以驚起野獸,一旦發現獵物,便用木棍投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