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襄盛舉——重陽雜俗2(3 / 3)

擊中獵物者,將獵物舉過頭頂,向眾人宣布獵物歸屬已定,不必再搶。如果同時搶到,則互不相讓,能搶多少是多少,隻要“果實”不舉上頭,別人興許還會搶去。晚上,人們則以獵物為肴,飲酒樂之。

平陰北部的人去南部打圍叫“打南圍”,南部的人去北部打圍叫“打北圍”。平陰地域狹小,出縣境打圍是常有之事,但多在東、南、北部地區,西靠黃河,去西部者比較少。

重陽節是浙江紹興“四時八節”之一,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食重陽糕的習俗在紹興也一樣通行。所不同的是,宋朝時,紹興民間還有重陽節裹栗粽並相互饋贈的風俗。南宋地方誌《嘉泰會稽誌》記載:

重九相約登高,佩萸、泛菊,不甚食糕,而多食栗粽,亦以相饋……

但直至清朝,食粽之俗已不流行,而是代之以米糕,糕上還插五色小旗,以供兒童遊戲。

清代地方誌《康熙會稽縣誌》記載:

九月初九,登高、佩萸、泛菊,蒸米為五色糕,剪彩旗,供小兒嬉戲。

在清《嘉慶山陰縣誌》中,也有“重陽登高,蒸米為五色糕”的記載。這些記載表明,重陽食五色糕的習俗在清代盛行紹興一帶。

不過,即使同屬紹興,各地重陽糕的做法也不同,如新昌重陽糕用糯晚米粉嵌栗蒸熟,吃時蘸紅糖水,樸實無華,體現了新昌淳樸的民風。而紹興縣柯橋一帶農村製作重陽糕時,則往往拌之以糖水桂花,還有些地方則裹之以紅棗。

與北京等地重陽節要出嫁女兒“歸寧”截然相反的是,舊時紹興民間在過重陽節時卻最忌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

舊時紹興還有重陽節吃螃蟹的習俗。紹興是水鄉,又臨海,重陽節前後正是螃蟹大量上市之時,此時的螃蟹肉嫩味美,價廉物美。因此,民諺說道:

清明螺端午蝦,九月重陽吃橫爬。

“橫爬”就是螃蟹,這是紹興人對它的形象而又幽默的稱呼。

在浙江新昌等地農村還有“九月初九農民節”之說,這一天,農家多做麻糍,買魚肉,殺雞鴨,辦酒宴,稱為吃重陽酒,故有民諺說:

重陽不吃飽,虧煞種田佬。

因為重陽節時當秋收,所以許多農民還會備了祭品,挑往田頭,祭祀田公田婆,表示對當年庇佑的感謝,也祈求對來年收成的保佑。

浙江桐廬縣農曆九月初九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至於一直作為浙江首府的杭州,則有重陽登高的習俗,一般登城隍山或葛嶺初陽台。杭州地方誌《杭俗遺風》載,這一天,城隍山登高吃糖炒栗子、雞豆,帶遊鬥壇、文昌、關帝、火德等廟。

除登高外,重陽節時的杭州幾乎家家食栗糕。杭州的重陽糕與其他地區的不同,是以糜栗粉和糯米拌蜜蒸熟,切斜方形,上插彩旗。插旗之風,南宋已有。

據《夢粱錄》記載,杭州城重陽節時興獅蠻栗糕,用五色米粉塑成獅蠻,簇插小彩旗,用搗為細末熟栗子肉加入麝香糖蜜拌和,捏成五色彈兒一樣的餅糕小段,就做成了獅蠻栗糕。

杭州還有一習俗,即在重陽節修灶,必加倍付給匠人工錢。

在浙江嘉興,重陽節時人們除了去郊區胥山、城內瓶山、真如塔登高之外,一般人家還要在此日砌新灶,並用米粉、栗子做糕,插三角彩旗,做成“重陽糕”。

在嘉興郊區新豐鄉登青村有登青墩,係胥山餘脈,“廣尋數丈”,附近群眾到此登高。城中怡情曲社於重陽節,在寄園舉行“同期”,拍曲賞菊。桐鄉濮院重陽興吃赤豆糯米飯,稱“增智飯”。

[旁注]

千佛山 古稱曆山,亦名舜耕山。相傳上古虞舜帝為民時,曾躬耕於曆山之下,因稱舜耕山。據史載在隋朝年間,山東佛教盛行,虔誠的教徒依山沿壁鐫刻了為數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占卜 “占”意為觀察,“卜”是以火灼龜殼,認為就其出現的裂紋形狀,可以預測吉凶福禍。它通過研究觀察各種征兆所得到的不完全的依據來判斷未知事物或預測將來。

四時八節 四時指春、夏、秋、冬。八節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和冬至。四時八節用來泛指一年中的各個節氣。

《夢粱錄》 吳自牧所著,共20卷。 這是一本介紹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著作。該書成書年代,據自序有“時異事殊”,“緬懷往事,殆猶夢也”之語,當在元軍攻陷臨安之後。所署“甲戌歲中秋日”,即1274年,疑傳抄有誤。

[閱讀鏈接]

浙江杭州另一登高聖地是葛嶺初陽台。葛嶺初陽台位於寶石山西麵,相傳東晉道教大師葛洪曾煉丹於此,他還常常為百姓采藥治病,並在井中投放丹藥,飲者不染時疫,他還開通山路,以利行人往來,為當地人民做了許多好事。

因此,人們將他住過的山嶺稱為葛嶺。葛嶺頂有初陽台,平麵寬廣。每年的九九重陽節,在初陽台觀日出,霞光萬道,半天俱赤,光景迷離,瞬息萬變,景象極為壯觀,成為當地人們最喜歡的登高場所,曆來有“東海朝暾”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