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襄盛舉——重陽雜俗3(1 / 3)

共襄盛舉——重陽雜俗3

山陝地區騎射尊師吃長壽麵

有一首陝西民歌這樣唱道:

九月裏九重陽,收呀麼收秋忙。

穀子呀,糜子呀,上呀麼上了場。

重陽節在陝北正值收割的季節,白天裏人們一整天的收割、打場,夜幕降臨,月上樹梢,家人們就三三兩兩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談天說地,一直等到月上三竿,甚至雄雞報曉才回家。

夜裏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辟邪。陝西西安或附近的人過重陽節登高的首選非大雁塔莫屬,此塔是舊時長安第一高塔,乘興登頂,能夠一覽長安城及郊區風光。

登大雁塔的習俗在唐代就很盛行,以後沿襲成風。也有借重陽節之機出遊的,西安附近的白鹿原、神禾原、少陵原等地,都是首選之地。

尤其是位於長安城東南方向的樂遊原,更是因李商隱的《樂遊原》一詩而出名,人們來來往往,競相攀高之處。李商隱在《樂遊原》詩中寫道: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每逢重陽節,唐代長安人攜酒扶杖,聯袂出城,登大雁塔眺遠,吟詩弄墨。如詩人岑參登大雁塔後就寫了一首詩說道:

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官。

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月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在陝西,重陽節人們一般喝茱萸酒或菊花酒,炒菜待客。主食吃臊子麵、花糕饃。講究的人家還做好多菜,擺宴席,隆重過節。

陝西南部的佛坪一帶,每逢重陽有食糍粑的習俗,或用新收玉米磨成糨糊,放進核桃仁蒸成玉米漿巴饃,調蜂蜜食之。

鹹陽長武一帶,重陽節有蒸棗糕、包粽子饋贈親友的習俗。

陝北吳堡、橫山一帶在重陽節時,農家多食“棗糕”,又叫“自糕”,以軟米、紅棗製作,不用油炸。

在民間,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天剛亮,父母會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也有把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而重陽糕不僅隻供自家食用,還用於饋送親朋好友,稱“送糕”,或者又要請出嫁女兒回家食糕,稱“迎寧”。

在陝西岐山、鳳翔一帶,重陽節吃長壽麵是個老習俗。寶雞人雖天天吃麵,但這一天的麵要格外講究些,麵要揉得光,麵條要切得細且長,澆上熱湯,首先端一碗給家中的老人和長者。

老人們“哧溜”一碗細細長長的麵條,似乎就從心理上滿足了自己長長久久的長壽意願。

端碗長壽麵隻是晚輩祈願長輩長壽最平實的一種表達方式,西府人表達“孝”的方式也像一碗麵一樣樸實。在西府地區很少樹立像“二十四孝”之類的典型,因為,西府人認為尊重老人、孝敬雙親是普遍現象,是一個人基本的品格,當人人都是典型的時候,就不需要樹立典型了。

要是誰家年輕人不孝敬老人、虐待老人會被親友恥笑和斥責,大家在交往中也會對不孝者避而遠之,而特別孝順的年輕人就會受到尊敬和讚賞,可見,西府人把“孝道”視為評定一個人品格的重要元素。

重陽廟會時,人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給家裏的老人、長輩采買過冬的衣物。也要買一些蜜酒、山茱萸酒等,還會帶回去一些敬謝神靈、驅魔辟邪的祭祀器物。

在農曆九月初九,人們身上要掛一包茱萸葉,出去采菊花。家家戶戶要製作九層重陽花糕,上插兩隻麵羊,取諧音“陽”之意,或插剛剛采回來的茱萸或菊花。吃飯的時候要為老人炸油糕,取 “尤高”之意。

在晉南的皇城村更是要連唱5天大戲,而戲的內容均為敬老、尊老之內容,如“殺狗勸妻”等,極具地方特色。

此外,當地還有此日占冬雪之俗,對村民來講,此日喜雨忌晴,據說此日有雨,冬必多雪,有諺語:

重陽不下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幹。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農曆九月初九登高的傳統習慣。到了重陽節,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跡,成為節日的盛舉。一直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句。

晉北地區則登高習俗淡薄,農曆九月初九,年輕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雞,屬於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騎馬練射的遺風。也有逢節相邀結伴,攜帶佳肴,欣然出遊。登高環視,天高氣爽,雲淡山清,枝頭碩果,田園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萬榮縣傳統在稷王山舉行廟會。趕會的人,都以登高為樂事。

山西還有重陽節尊師的習俗。到了農曆九月初九,各村由學董牽頭,組織村民殺一隻羊做飯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時商討本村下一年的教書事宜,或繼續留聘,或另請高明。

鄉寧縣這天學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登山活動。家長們往往要乘興觀看,一塊攀緣。都以登高作為一件樂事。

賞菊也是重陽節的一項傳統活動。金秋時節,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古人在賞菊之時,還習慣痛飲菊花酒。後來,不少人仍喜歡在這天飲菊花酒。多數是在酒中泡點幹菊花。晉北一些地方,飲酒喜在門外,稱為辭青,意喻告別秋天。

城市在農曆九月初九前後,習慣舉辦菊花展覽,萬人空巷,齊睹勝景。山西民間卻習慣采一朵野菊花,插在頭頂或戴在胸前。

在飲食上,山西農曆九月初九吃棗糕,取意早日升高。晉東南地區及五台縣等地,習慣吃壽麵。晉南地區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諺,意思是說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改善生活。

[旁注]

詩 是為吟詠言誌的文學題材與表現形式,詩的題材繁多,一般分為古體詩和新體詩,如四言、五言、七言、五律、七律、樂府、趣味詩、抒情詩、朦朧詩等。詩的創作一般要求押韻,對仗和符合起、承、轉、合的基本要求。

二十四孝 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由曆代24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由於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為我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

乾坤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是八卦中的兩爻,乾坤,一般代表天地,陰陽。之後,經過後世的發展,逐步衍生為陰陽、男女、國家等。

[閱讀鏈接]

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這一天,山西陽城的皇城村與頭南村、潤城鎮的上伏村仍保留著兩鎮三村同時舉行“九九重陽廟會”的習俗。

在重陽節時,各家各戶要向老人敬酒祝拜、看望問候、盡孝獻愛。尤其是皇城村,自古就有九月九過重陽的傳統習俗,至明、清兩代,九九重陽祭祖敬老、登高望遠、賞菊飲酒、吟詩唱詞,蔚然成風。

重陽節當天的中午飯也很講究,一桌飯菜葷素相間,軟硬俱佳,幾盤幾碟均有規矩,其中糯米柿餅、紅豆甜飯是必不可少的。

兒女專門為老人炸油角,餡分素葷兩種。角內包括各種菜,為鹹味,取“啥都有”之意。角內包各種豆類如紅豆、小豆等,煮熟後與柿子、柿餅或棗和成泥狀,為甜味,也取“啥都有”之意。

出嫁的女兒要給母親、父親送油角、油炸糕,還要給父親送一雙棉鞋、一雙布襪,給母親送一條香帕或做個臥兔。並定下九月初七一直至十一共5天內各家為老人應做的飯食菜譜。

辦廟會喜迎山神和釀酒還願

安徽銅陵縣以九九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為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

安徽重陽吃柿子的習俗,還有一個傳說。

有一年重陽節,明太祖朱元璋微服私訪至剩柴村時,隻見家家牆倒樹凋,均為兵火所燒,不免暗自悲歎。他舉目四望,看見在東北角有一柿子樹,樹上的柿子正當成熟,於是,他摘食了十幾個,就感覺腹中不那麼饑餓了。

後來,朱元璋率兵攻打采石磯時路經剩柴村,發現那棵柿子樹還在,他就把以前微服私訪時在這裏吃柿子的事告訴了侍臣,並下旨把柿子封為“淩霜侯”,讓天下人在重陽節這天都吃柿子,以示紀念。

在安徽休寧的榆村,還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徽派重陽習俗。這裏的人們有趕重陽廟會的慣例。與榆村毗鄰的臨溪古鎮,每年都要從榆村黃坑古廟借去周王老爺而舉行周王廟會,用來祭祀晉代英烈侯周處。

會期前後有3天,重陽節為正日,除了做佛門法事之外,還要搭台唱上三日三夜酬神戲;屆時,方圓數十裏的群眾雲集臨溪,那條長有3裏的老街被擠得水泄不通。榆村至臨溪的15裏路上,終日行人、車馬絡繹不絕,此俗幾百年來一直沿襲,盛況不減當年。

在古徽州,重陽廟會要連辦3天,農曆九月初九為正日,聚會地點在德勝岩和曹村。這天,四鄉八鎮的善男信女成群結隊趕來朝拜周王菩薩,並帶來各種農副產品和手工業產品進行交易。廟會期間,搭台唱戲,從日落唱到日出,通宵達旦,煞是熱鬧,有鬥牛、迎案、鬥台演戲、上廟拜佛等活動。

有時重陽廟會上還會有鬥牛表演。在鬥牛山下有專門鬥牛田,富翁專養強北黃牛。飼養講究,平時吃米粥飯、經常喂酒,臨鬥前甚至喂人參。

鬥前約好拚對,鬥時披紅掛彩背跨旗牌,頭插雉尾,頭戴盔,雙角磨尖。四人牽牛耀武揚威地進場參鬥,鬥牛在水田中,四周離地站滿觀眾,兩牛下田奮力角鬥,牛主雙方,呐喊助威,輸逃贏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