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襄盛舉——重陽雜俗3(2 / 3)

廟會上的戲一演就是三天四夜,每過10年為大年,有十幾個村子的演戲班子同時演戲這叫鬥台戲,各班子拿出最好“行頭”、“劇本”,各自都想鬥幾他方者,而名聲大振。

農曆九月初八是重陽廟會最熱鬧一天,當時“三都”、“元都”各村輪流“迎案”到德勝岩、曹村,迎案隊伍前麵有旗牌開道,鑼鼓隨行,接著有踩高蹺、打滾叉、舞藤牌、疊羅漢等民間藝術活動。

在安徽鳳陽,農曆九月初九,有“登高避災”之說。舊時,文人學士等在此日備酒登高遣興,意謂“避災”。在農村,秋收完畢,牛驢可以散放,諺語雲:“九月重陽、散放牛羊”。

天長的重陽節也頗有特色。到農曆九月初九時,麵餅店以米粉蒸方糕和捏成的小羊,並製彩色的三角旗子、名“重陽旗”。出售時,羊、旗、糕全套,供不應求。次日農民將旗插在田頭、菜園,以驅逐鳥雀。

每年的重陽節,湖北武漢舊有出遊登高、觀賞菊花、佩戴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過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九月,三五親友登山,緩步徐行,自有一種悠然的自在,而競技登山比速度,也多了份特別的樂趣。舊時有武漢老人“黃鶴樓登高比腳勁”的故事。

首先,參賽者必須年過花甲,年輕人是不能參賽的。然後,所有人要按時到武昌長春觀集合,人到齊後同時步行到蛇山西頭的黃鶴樓,不準用拐杖。到了黃鶴樓,登樓時不能扶著樓梯扶手,哪個捷足先登上樓,就算哪個贏。

雖然那時的黃鶴樓,隻有三層,整個高度27米,除去紫銅樓頂,要攀登的樓梯不到24米。但是,路不好走,再加上老人們都有點想贏怕輸的思想,等匆匆趕到黃鶴樓前,也蠻累了,再要爬上樓去,確實要很好的身體素質,還有耐力和速度。為了這個比賽,有些老人幹脆在比賽早幾天就不出門,在家裏“養腳力”。

奔到蛇山頭,再上黃鶴樓,

腳勁有冇有,就在這裏賭。

贏了恭喜你,輸了也不醜。

這首順口溜,寥寥數句,將當年比賽的情景生動形象地描述出來。這樣的比賽,一則沿襲了重陽登高的習俗,二是趁此機會和老朋友們聚一聚,借登山檢驗一下自己的健康狀況。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老武漢人過重陽節,都講究飲菊花酒。重陽節前後擷新鮮菊花釀酒飲用,可散熱祛風、降火解毒,菊花酒不僅是治頭風消病的健身藥酒,也被看做祛災祈福的吉祥酒、長壽酒。

武昌縣於重陽日釀酒,據說這裏所釀的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願的日子,每家都在這天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旁注]

朱元璋 (1328年~1398年),明朝開國皇帝。1380年,朱元璋誅殺丞相胡惟庸,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1398年,朱元璋病逝於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花甲 指60歲。花甲一詞出自我國古代曆法,以60年為一循環,一循環稱為一甲子,又因幹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又稱花甲。花甲也指年月、時代、年紀、年歲。

[閱讀鏈接]

在湖北荊州,民間還有重陽節吃九黃餅的風俗。

相傳東漢年間,重陽節達官貴人扶老攜幼出遊荊州龍山,正是天高氣爽、風霜高潔之時,熱飯熱菜既不好帶,又容易冷,為方便遊人登山食用,荊州民間糕點師傅便製作了九黃餅。其名謂九黃餅,乃取九月重陽,登高賞金黃菊花之意也。

這種餅子,麵如黃菊顏色且酥脆,餡子係用冬瓜條、桂花、冰糖、白糖拌和而成,吃起來香甜可口,頗受遊人稱讚,成為一種應時節令食品,荊州民間一直都很偏愛重陽節吃九黃餅。

兩廣的吃九皇齋和添糧補壽

廣東自古就有重陽節登山的習俗。廣州人登白雲山、越秀山,惠州人登飛鵝山,潮州人登韓山,新會人登圭峰山,陽江人登北山,東莞人登黃旗山,已成為一項大眾性遊樂活動。

除了在重陽節登高外,廣東人還增添了掃墓、放風箏、菊展等活動。重陽秋高氣爽,北風輕吹,正是紙鷂放飛的最佳時節,放風箏便成了廣州民間最興盛的賽事。

風箏在廣東被稱為紙鷂,重陽節這天,人們用竹片、薄紙糊成各種動物形狀的風箏,係上細線乘風升上高空,隨風飄蕩。風箏的圖案豐富,還可紮上弓紮,迎風喧鳴。

其中,陽江風箏最為有名。陽江與山東濰坊並稱風箏之鄉。陽江背山麵海,田野遼闊,到處都是天然的放飛場。陽江風箏曆史悠久,造型美觀,技術精巧,形神兼備,栩栩如生。

每逢九九重陽,男女老少攜酒帶肴,雲集於城郊的山上,支起帳篷,放飛各式各樣的風箏,場麵非常壯觀。

潮州也有重陽節放風箏的習俗。潮州民諺說:

九月九,風琴仔,四散走。

潮州地處南方,濕氣比較重,但是到了九月空氣幹燥,天氣晴朗,天高雲淡,陽光和熙,秋風送爽,這樣的天氣非常適合放風箏。

在潮州,人們還因為風箏外形似鳥兒,所以又叫做“風禽”,也叫“紙鳶”。鳶是一種大鳥,樣子像老鷹,飛起來就像老鷹一樣,紙鳶,其實就是用紙糊起來的大鳥。

在廣東韓江,每到農曆九月,很多城裏人來到韓江鳳凰台沙灘上放風箏。風箏的式樣很多,有一米見方的大蝴蝶、大八卦、大鯉魚,有四五米長的大蜈蚣等,滿天風箏爭高鬥豔。此俗促進了當時潮州周炳記、林盛記等多家紙紮店的風箏技藝提高。

在農村,很多孩子也在這個時節放風箏玩樂。風箏有小有大,小的隻有30多厘米,大的有1米多,其中以最簡單的30多厘米而沒尾巴的風箏尤多。

因為這種風箏沒尾巴,既靈活,阻力也不大,製作又簡單,是青少年放風箏的最普遍玩品。而較大較長的風箏阻力很大,繩子要粗,一手難抓緊,要靠大架拉住。

放風箏也有許多講究。一般來說以放得高為有趣,有的風箏還能在空中翻跟頭,或先讓風箏俯衝下來,快接近地麵時又高高拉升。

在工藝選材上也要精挑細選,如要使自己的風箏不被他人的風箏絞斷,不僅要選用堅韌的苧線,還要給風箏做尾巴,後麵還係上薄竹片,使其受風時呼呼作響。

廣東的某些地區在重陽節有掃墓的習俗。由於某種原因未能在清明掃墓的,就在重陽節前後進行。這時草木開始凋零,清霜繁露,寒蟬無語,更加催發人們對先人的懷念之情,故嶺南一帶的掃墓風氣往往比清明時節更濃。

重陽結緣是潮州一個風俗。

結緣一說緣自於佛教,說的是與佛、菩薩結緣,將來能夠得到“超度”的因緣。

重陽節時潮州人之間也會相互贈送“芝麻丸”來結緣。芝麻丸是用糯米、糖、花生等做成的一種甜品。

這裏麵有非常深厚的寓意:丸的音與緣是同音字,代表緣分;芝麻是開花節節高,表示緣分會不斷加深和發展,糯米有黏性,有強度,表示緣分親密無間。花生的果實是結在根部,有根有果,表示緣分能夠結出果實;糖是甜的,表示美滿幸福,甜甜美美。所以,芝麻丸由這幾樣做成的,寓意深遠。

農曆九月初九,潮州民間又稱之為“天公生”,因而這一天民間祭拜成風,在城裏也有設置神壇供人們祭祀,祭品中除了平時的果品、三牲之外,芝麻丸一定不能少。

祭祀完畢,把芝麻丸贈送給親朋好友或鄰裏鄉親,表示加深情誼和緣分。但是,如果家裏有白事的人家,則不能把芝麻丸贈給別人。

贈送芝麻丸,還有傳遞團結、結緣的願望。比如說,想要傳遞結婚的姻緣,如果是男方看中的,但是又不清楚女方是否有意,那麼就在農曆九月初九這一天,把芝麻丸送給女方家,這就是向女方發出男方想與女方結婚的一種信號。

如果女方回贈芝麻丸,就說明女方同意提親的意向,這時,男方就可以請媒人、親戚到女方家提親談條件。

有了婚約或者新婚的親家,女方這家必須向男方送芝麻丸和果品,然後男方把這些芝麻丸和果品送給親戚、鄰居。

潮州人經常說,遠親不如近鄰,有緣才來做鄰裏,所以非常重視鄰裏關係。如果鄰裏之間碰到一些小矛盾,也經常會在農曆九月初九這一天,互贈芝麻丸,表示摒棄前嫌,重修舊好。

舊時,潮劇班每年九月初一至初九晚上,各班全體人員吃素,俗稱食九皇齋。在這九天裏,潮州的梨園公所裏供設祭壇,祭拜九皇菩薩和鬥姥天尊。

祭祀儀式很奇特,用一米鬥插一木柱,木柱上麵置9個小環,每個小環吊上一盞豆油燈,在此期間日夜點燃,並焚香、供花果、表演潮劇。祭祀時班眾要嚴格食齋,食具要全部新置,有的童伶還要散發穿素。

在連州保安鎮,每年重陽節有迎大神會的習俗。大神會的來由也有一個傳說。

在唐朝時,保安鎮有個人名叫黃保義,家境貧寒卻但為人正直,助人為樂,深受民眾愛戴。

傳說有一天,皇上的龍床突然倒塌,遍尋宮中能工巧匠也無法複原。呂洞賓托夢給皇上,要修龍床“非連州保安黃保義莫屬。”於是,皇上就派人傳黃保義入宮,龍床一扶即正,自此江山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