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問黃保義是什麼原因,黃保義說:“朝廷正不壓邪也。”
皇上悟其理,於是立即罷黜奸佞,召回忠良賢臣,經過數年的扶正壓邪,朝廷上下煥然一新。此時,正值重陽佳節,萬民歡慶,國泰民安,皇上感黃保義之功,封其高官,賜其厚祿。
但黃保義一再推辭,隻求皇上恩準兩個請求:一是回鄉後能模仿京城重陽盛會,每年舉辦一次;第二,賜家鄉建造一座“皇城”,造福民眾。
皇上準奏,黃保義回鄉後模仿京城的重陽大神盛會並施工建造皇城,這就是保安重陽大神盛會的由來。
後來,每到重陽節時,保安的人們家家戶戶貼門對,村村寨寨結彩門。彩旗招展,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一片喜慶氣氛。
賽神盛會最引人注目的是“抬大神”、“踩八卦”、“搖高神”、“扮裝故事”等節目。
大神由人戴麵具扮演,酷似古時帝王,穿龍袍,坐龍椅,坐八抬大轎,前有戴青麵獠牙麵具的判官和侍者及鼓樂開路,後有羅傘,儀仗護衛,隨後還有高神、舞龍、舞獅及扮“楊宗保、穆桂英”、“白素貞、小青”等故事人物隨行。
大神會是發源於中原,興盛於唐宋,是重陽節曆史文化的一個縮影。
俗語說“九月九,大撒手”,表現了人對自然界生靈的尊重,也算是給耕作牲畜一個自由的機會。隆安縣農曆九月初九放任牛羊自行覓食。
梅縣的客家人將重陽節叫“九月節”,或“兜尾節”,認為它是一年中最後一個重要節日。鄉間一般炸各種糕點,殺雞鴨。縣城則比較簡單,加加餐而已。登高、飲菊花酒,也是客家人的傳統習俗。
珠璣鄉民有登高的習俗,寄予步步高升之意。舊時,富裕人家的兒童滿3歲時,大人就要在重陽節進行“暖花”活動,祈禱王母娘娘保佑,是謂“進花園”。到了年滿16歲,再到王母娘娘神位前酬謝,是謂“出花園”。
恩平同樣有重陽節登高的習俗。在重陽節前一天的傍晚,人們成群結伴,踏著曲徑山路,步行上鼇峰山。到了半夜,在平整的山坡上席地而坐,在淡淡的月光下唱歌跳舞,彈琴嬉笑,品嚐生果點心,通宵達旦。
在初九的拂曉,更是無分老幼,趁著秋高氣爽,競放紙鳶。一直到夕陽西下,人們才餘興未盡地踏上歸途。
榕城的鄉民則多登臨黃岐山、紫陌山。此外,也有些地方有重陽節食魚粥,或食雜燴粥的習俗。
廣東還有重陽節對歌、辦王母會、趕山貓的習俗。每逢佳節,廣東連州的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引無數人圍觀。
南雄府則會在農曆九月初九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懷集縣則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日,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
在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毛南族各家把收獲到家的形狀各異,橘黃色的大南瓜擺滿樓板,逐一挑選。年輕人走門串戶,到各家評選“南瓜王”。不僅要看外觀,而且要透過表麵看到瓜籽。
待到眾人意見基本一致,由一身強力壯者用砍刀劈開“南瓜王”,主人掏出瓜瓤,把飽滿的籽留作來年的種子。然後把瓜切成塊,放進小米粥鍋裏。文火煨燉,煮得爛熟,先盛一碗供在香火堂前敬奉南瓜王,爾後眾人共餐同享。
對於年過花甲而又體弱多病的老人,毛南人一般要在重陽節時為之“添糧補壽”。子女們在這天在家中置辦幾桌酒席,請親朋好友光臨。
來客都要帶幾斤細糧好米,或者新鮮的水果。親友送來的“百家米”要單獨貯存。日後在給老人做飯時,抓一些摻進自家米中。
百家米吃完了,老人若未康複,還得繼續擇日搞添糧補壽儀式。這種風俗是出於對老人的一片愛心,符合傳統的道德觀念,很得民心。
在桂林,每逢重陽節有錢人家就帶起食品、供果,全家人上山進廟敬香擺菊花宴去。普通老百姓也會登高望遠,演繹成一種戶外活動,春秋佳日,風和日麗嘛,出去放風箏,蕩秋千耍,在城裏頭,還要舉辦菊花展,喝菊花茶,賦詩、猜謎子。
古人登高,還要在山上刻詩留念,比如桂林狀元龍啟瑞的老師呂璜重陽登獨秀峰,在山上刻詩:
山自眾中推獨秀 客從秋後展重陽。
古人寫桂林山水,多是詩文,很少寫詞。宋朝方信孺重陽登上七星岩頂,就用《西江月》寫桂林的水和一塊玻璃一樣,別具特色。
在重陽節當天,桂林人早晨要吃鬆糕、喝菊花茶;夜飯要吃白果燉老鴨。白果樹是公孫樹,象征長壽。吃鬆糕意在鬆柏常青,所以鬆糕上還要插柏樹葉呢。
桂林的老人家做壽也吃鬆糕,壽堂上要點兩根大蠟燭,照得滿堂生輝,人死如燈滅才去吹蠟燭,所以桂林的老人家做壽,你千急莫喊他吹蠟燭,晦氣!
老人做壽,除了吃壽麵,還要來碗冬瓜排骨湯“福如東海,”一碗紅燒南瓜“壽比南山,”再來一盤青菜“萬年常青。”
60歲以上的老人家,還要送一根拐棍給他。傳統習俗的拐棍,要高過人身,也就是肩膀以上,杖頭還要彎彎曲曲。如果拐棍又短又直,視為不吉利。
幫父親做完了壽,還要包場去看桂戲,或者請文武玩子來屋裏唱,唱的是專場《滿床笏》,講的是唐朝大將郭子儀,有7個仔8個女婿,個個在朝廷做官,回來給郭子儀拜壽,朝笏堆滿一床,朝笏就是做官上朝手裏拿的記事板。
如果是幫娘做壽,就唱《五女拜壽》,皆大歡喜。佛教講“佛為人中獅子,”所以和尚在重陽節做的法會就喊“獅子會。”
值得一提的是,重陽節裏桂林人要吃白果燉老鴨。桂林在每個傳統節日都要吃一種鴨子,可見鴨子在桂林美食中的地位。
桂林的重陽宴講究的就是一個“花”字。重陽宴除了白果燉老鴨,花果、花果,果也算花了,還要來一碗五花扣肉。另外還有黃花菜細粉三鮮湯,花生燉豬蹄,芥蘭花炒瘦肉片,腰花炒荷蘭豆、韭菜花炒螞拐,花菇黃燜雞。
[旁注]
清明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節氣是按照農曆製定的。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
三牲 從最早的含義開始,就是指3個不同的活牲畜,並沒有特指具體為“哪三個”。古代的牲畜都有應用等級,兩兩不同,所以,也可以理解為組合祭祀、大型組合宴會中的“三個不同等級使用的牲畜”,三牲就意味著為“三個等級”或者“泛指多個等級”的組合準備“多種活的牲畜”。
潮劇 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潮州白字、潮曲,主要流行於潮汕地區,是用潮州話演唱的一個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為我國十大劇種之一,有“南國奇葩”的美譽,以優美動聽的唱腔音樂及獨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極富地方特色的戲曲而聞名。
呂洞賓 原名呂喦,字洞賓,道號純陽子,是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全真道祖師,鍾、呂內丹派、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
龍袍 皇帝的朝服,上麵繡著龍形圖案。繡有龍形圖紋的袍服,帝王的禮服,皇帝專用的袍,又稱龍袞,因袍上繡龍形圖案,故名。其特點是盤領、右衽、黃色。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
客家 客家先民始於秦征嶺南,曆經西晉永嘉之亂、東晉五胡亂華,唐末黃巢之亂,宋室南渡,中原漢族大舉南遷,陸續遷入贛、閩、粵三省交界的山區中,在與外界相對隔絕的狀態下,經過千年的發展演化而逐漸形成的一個具有比較獨特的方言、風俗習慣及文化心態的穩定的民係。
毛南族 我國人口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自稱“阿難”,意思是“這個地方的人”。稱謂表明他們是嶺西的土著民族。雖然毛南族人口較少,但他們卻以悠久的曆史和獨特的文化聞名於世。
詞 一種詩的別體,是唐代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直至宋代,經過長期不斷地發展,進入到詞的全盛時期。詞最初稱為“曲詞”或者“曲子詞”,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定。
郭子儀 (697年~781年),中唐名將,華州鄭縣人,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年85壽終,賜諡忠武,配饗代宗廟廷。
[閱讀鏈接]
潮劇班在每年農曆九月初一至初九晚上九皇齋的九天九夜裏,九皇齋的信徒都改吃素食,停止一切娛樂活動,並在附近主要的佛寺內舉行各種慶祝儀式。
街上擺滿各種齋物貢品和食品,上麵插著一根黃旗,或貼滿寫有“清齋” 字樣的黃紙幅,供善信脫下豔麗的服裝,穿上潔淨的白衣白褲,誠心齋沐,到佛廟進香,禮拜九皇禮佛,以祈求合家吉祥平安,諸事順利。
慶祝儀式到最後一夜達到高潮,儀式從午夜開始,一直通宵達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