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襄盛舉——重陽雜俗4
有趣的重陽吃糍粑和祭水
每年重陽節,重慶開縣的男男女女會走出家門,雲集盛山,登高以慶。
1000多年以前,居於開縣的巴人已有重陽登高的記載。巴人最早居於山地,後移至平地,但其先祖均葬於山上,因而每逢重陽必登高祭祖。
後來,也有巴人為避戰亂而登山,臨高而瞰下,又相對安全,也是形成登高習俗的一個原因。
直至唐代,鳳凰山被改稱盛山,其中盛山十二景、名刹大覺寺、修竹、茂林、梅影、浣流、橋亭樓台,是當地人閑時必去之地。
特別是唐朝宰相韋處厚到開州後,喜與高僧交遊,每逢重陽,登盛山,把酒對歌,吟詩題賦,成為流傳一時的佳話。
在韋處厚榮升進京時,開縣人傾城相送,登高遠送,以至農曆九月初九這天登高,成了開縣人一種特殊的紀念節日。
吃糍粑是我國西南地區重陽佳節的又一食俗。糍粑分為軟甜、硬鹹兩種。其做法是將洗淨的糯米下入開水鍋裏,一沸即撈,上籠蒸熟,再放臼裏搗爛,揉搓成團即可。
食用時,將芝麻炒熟,搗成細末,把糍粑團搓成條,揪成小塊,拌上芝麻、白糖等。其味香甜適口,稱為軟糍粑。
硬糍粑又稱油糍粑,做法是糯米蒸熟後不搗爛,放在案上搓成團,擀開後放些食鹽和花椒粉做成餡,再卷條切片,入油鍋中炸製,成色金黃,鹹麻香脆,回味無窮。
四川民間還有重陽節以糯米蒸酒、製醪糟的習俗,正所謂“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每年重陽節,在滇西的一些鄉村,老人們都會相約到一塊,製作金銀花茶。金銀花茶被放到了重陽節的餐桌上,成為招待客人的上品茶飲。
早在2000多年以前,《神農本草》就把金銀花列為上品,並有“久服輕身”的明確記載。《名醫別錄》則記述了金銀花具有治療“暑熱身腫”之功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金銀花久服可輕身長壽作了明確定論。
直至清朝,《禦香飄渺錄》一書中記載皇太後慈禧用金銀花洗麵保養肌膚、養顏美容、返老還童的故事。
金銀花除了具有無可比擬、十分廣泛的藥用價值以外,金銀花的保健養生,美容養顏功效也已被許多現代女性的大量飲用效果所證實。
用金銀花製作的金銀花茶,宋人範仲淹《茶歌》說“茶味今輕醍醐”、“茶香兮薄蘭藏”。
金銀花茶也有其獨有的茶文化,綜合欣賞金銀花茶特有的茶味、香韻,謂之“口品”。民間有“一口為喝,三口為品”之說,細細品啜,才能出味。
在貴州,黔東北的土家族較為重視,須打糯米粑粑,推豆腐,祭“家虎”,有“重陽不打粑,老虎要咬媽;重陽不推豆腐,老虎要咬屁股”之說。
在貴州仁懷市的茅台鎮,有逢重陽節在赤水河畔舉行“祭水”儀式的習俗,表達酒鄉人民對赤水河及祖先的感恩和敬仰。
民間流傳的民諺說道:
重陽下沙芳滿缸,重陽釀酒香滿江。
寓意重陽節是最適宜取水下沙釀酒的好時機,因九九重陽,陽氣旺盛才釀得出好酒。每當烤出初酒時,老板在貼“杜康先師之神位”的地方點香燭,擺供品祈禱釀酒順利,因此這天也就成了仁懷市祭水的日子。
“祭水”儀式以茅台民風民俗為基本格調,繼承了古老的祭祀文化,數千群眾聚集在赤水河畔,以鮮花雅樂之儀,表達對自然、對祖先的感恩和敬仰,同時展示酒鄉人民豐衣足食,幸福美滿的情景。
布置在宋家沱河岸的主祭台寬16.9米,高三層,每層高1.69米。第三層中間置半人高的大香爐一個,兩邊各放大酒壇一個,頂部配以大幅幕屏。整個祭台背景采用黃色和深醬色為主色調。兩邊各插的九麵杏黃旗迎風招展。使整個祭台場麵顯得莊重肅穆而熱烈。
重陽節當天下午,遊行隊伍和彩龍到場列隊完畢,兩名童男童女站在開路龍船的前甲板上,每人手提一個取水陶壺。在距宋家沱主祭台90米處的河心取水。
取到的“聖水”倒入祭台第三層大酒壇後,祭台下鳴金九響,鳴炮九響,莊嚴肅穆的祭水儀式便開始了。主祭人宣讀祭文時,全場神情凝重,麵對蒼茫,靜聽禱語。
赤水河是長江上遊支流,發源於雲南鎮雄縣,全長500多千米,主幹流由南向北流經貴州畢節、金沙、仁懷、習水等縣市。因流域內釀造業發達,孕育了茅台等名酒,而有“美酒河”之稱。在仁懷,人們把赤水河流經仁懷段的100多千米親切地稱為“茅台河”。
在貴州的玉屏侗族自治縣,侗家人過重陽節時,還有用米粑粑“塞岩縫”和吃“鴨子燉板栗”的習俗。
在侗鄉,重陽時,侗家人要用當年收獲的新米來舂粑過節。米粑粑做好後,在食前,家中老人要用米粑粑將自家房前屋後的石窿岩縫堵塞住,叫“塞岩縫”。
相傳,重九期間,蛇蟲等已入石洞岩縫蟄伏,善良的侗家人認為蛇蟲動物都是生靈,將洞口縫隙用米粑堵之,一來是使其有吃的不至於餓死,二來也是防其複出傷人。
“鴨子燉板栗”,就是用當地特產的大板栗,與鴨子一起燉、燜、燒等,這是侗家人過重陽節時不可少的一道菜,並且“鴨子燉板栗”還是一道很好的季節性藥膳。
因為板栗以其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的功效,被稱為“腎之果”,深秋時節吃鴨子燉板栗,有健脾開胃、補虛養身的作用。
[旁注]
韋處厚 (773年~828年),唐文宗朝宰相。字德載,原名韋淳,為避憲宗李純名字的諧音,改為“處厚”。京兆萬年人,自幼酷愛讀書,博涉經史,一生手不釋卷,勤奮著述。在朝為官20多年,曆仕憲、穆、敬、4個皇帝,忠厚寬和,耿直無私,頗受愛重。
醪糟 醪糟經糯米發酵而成,夏天可以解暑。主要原料是糯米,釀製工藝簡單,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極少,因此深受人們喜愛。在一些菜肴的製作上,糯米酒還常被作為重要的調味料。
李時珍 (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時人謂之李東壁。號瀕湖,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人,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李時珍曾參考曆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800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曆時27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古代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另著有《瀕湖脈學》。
土家族 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雲貴高原東端餘脈的大婁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圓10萬餘平方千米區域,分布於湘、鄂、黔、渝毗連的武陵山區。漢族人大量遷入後,“土家”做為族稱開始出現。土家族人自稱為“畢茲卡”,意思是“本地人”。
[閱讀鏈接]
糍粑是流行於我國南方地區的一種小吃,特別是在貴州,四川,湖南,福建,湖北,陝西等地都有,又以武夷山最為盛行。
安徽南部也有,主要是在重陽節的時候,作為節日食品供客人品嚐。糍粑是以糯米,土豆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裏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裏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裏滾動,即可取食,口感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