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襄盛舉——重陽雜俗4(2 / 3)

大凡有喜事或者是重要節日時,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九九趕山貓和隆重的重陽祭祖

對於登高的習俗,海口人有著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舊時,民間就用煤油燈、年糕、橘子來替代登高。

重陽節將近,取一些粳米,慢慢磨碎成粉,放入細目篩鬥左右搖晃,細細選出好的麵粉。旁邊的鍋中,幾勺砂糖,一鍋清水,慢慢煮成糖水,取一扁形竹筐,用布襯壁墊底,將米粉與糖水混合攪勻,放入竹筐入鍋蒸。幾個小時後,一鍋年糕便散發出清香。

取幾片年糕盛入盤中,放在供桌之上。年糕的旁邊是一碟橘子,一盞煤油燈在橘子旁邊跳動著火焰。

這三種東西各取諧音,即“燈”音同“登”,“糕”音同“高”,“橘”音同“吉”,合在一起取“登高吉祥”之意。

一切擺放好之後,恪守民俗禮儀的人們還要雙手作揖,向著供桌鞠躬九九八十一次,既取九九重陽之意,又暗合九九歸一、圓滿和美好的願望。

在重陽之日品嚐糕點,最早是慶祝秋季豐收,喜嚐新糧的用意。隨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的意思,有步步高的吉祥意味。在萬寧、瓊海一帶,鄉鄰之間,給年紀較大的長者贈送重陽糕,表達尊老敬老的習俗。

在臨高、儋州等地,每到重陽節那天,人們紛紛早起,點草打出火星,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視為驅邪,吉祥安康之兆。

在《重陽節登銅鼓嶺歌》的土歌中,描述了登文昌銅鼓嶺時,遊人的所見所聞,把自然景觀與遊人的情感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如《龍顏歡四時風景歌》土歌中,就有“重陽到,采摘茱萸登高山”的唱詞。

在海南文昌,每到農曆九月初八的晚上,人們就趕到銅鼓嶺山腳下。天不亮,家人便一同爬山,趁日出之前登臨山頂。觀日出,聽濤聲,為美好的生活祈福迎祥。

史載,明代禮部尚書、定安人王弘誨在遊覽銅鼓嶺後,鍾情於此間山水,後倡議海南文人、學子每逢“九九重陽”之際,在此吟詩作畫,緬懷先人。

此後,在每年的重陽前夜,遊人們便登高望遠,吟詩作賦,成為銅鼓嶺上一道風景。

金秋九月,天高氣爽,在重陽佳節登高遠望,令人神清氣爽,健身祛病。海南由於地形特點,高山並不多,居住在海府地區的人們,重陽佳節往往會遠足海邊,隔海寄托思念的感情。在一些地方,也有群眾在重陽節這一天祭掃祖墓,紀念先人。

產生於瓊島人民日常生活的土歌民謠,鄉土氣息極為濃鬱。如海南土歌《十二月歌》唱道:

八月完到九月天,九九重陽登高天;

桓景避災傳後世,孟嘉落帽在山圮。

歌中所唱“孟嘉落帽”的典故,就與重陽登高望遠的習俗密切相關。

海南在重陽節拜祭的貢品絲毫不遜色於清明節。重陽節這天拜祭先人,長輩們給祖先牌位擺上豐盛的貢品並上香,還要燒紙錢、放鞭炮。

家家戶戶擺放祖先靈位的台子必不可少三樣東西,一隻母雞、一條魚、一塊豬肉。母雞能生蛋,寓意請求祖先保佑家裏財富不斷。魚是我國傳統節日餐桌必不可少的食物,意為年年有魚。豬是自古以來炎黃子孫祭祀不可缺少的家畜,也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期盼。

重陽節秋祭、拜山是香港人持久的風俗。每逢重陽節時,香港人一般舉家登高,或掃墓祭祖。由於香港的主要墓園都在山上,掃墓的同時也實現了登高,頗切合時節。

在重陽節前幾日,香港人就陸續開始掃墓,掃墓人士大多以一個或數個家庭為單位,帶上豐富的祭品和香燭來拜祭先人。掃完墓、看望過先人之後,再舉家帶上吃喝,去野外郊遊。

香港重陽祭祖的習俗,源自在新界最早定居的大族之一的上水鄉廖族。廖族秋祭的場麵十分浩大。不過,在參與人數和祭祀形式及規模方麵,均有別於新界原居民以族為單位的祭祖活動。

新界原鄉民重九祭祖,通常分為三次。第一次是私人掃墓,即小家庭式祭祖。第二次是房份掃墓,由數家至十餘家人不等。第三次是大眾掃墓,即全村同姓,無論已遷出或分居各地都共同祭祖,結隊前往掃墓。

族人一般都帶備燒豬、三牲酒禮,及碗筷、杯盤、鐮刀等用具。抵達祖墳時,部分人取石堆砌爐灶,煮備傳統的盤菜,另一部分人則會清理墳旁雜草,並掃除周邊的垃圾。

我國台灣地區也有過重陽節的習俗,據清朝官員高拱幹《台灣府誌·卷七》上記載:

重九,士大夫載酒為登高之會。台地菊花早開,至此鬻得一二,價可數倍。

可見我國台灣過重陽節的習俗和我國內地幾乎是一樣的。

台灣的氣候自農曆九月開始,就刮起了號稱“九降”的秋風,吹的是無雨的北風,此時最適宜放風箏。台灣重陽放風箏的習俗,起源相當早。

據資料的記載,居住在宜蘭的平埔族,也就是葛瑪蘭人,早就有這樣的習俗。

清乾隆年間的河北無極、正定及福建福鼎知縣胡建偉,在《澎湖紀略》中記載了放風箏的情形:

又放風箏,紮為人物、鷥鳳以及河圖八卦之類,色色都有。俱掛響弦,乘風直上,聲震天衢。夜則係燈於其上,恍如明星熠耀。彼此相賽,以高下為勝負。

另有俗話說:

九月九,風吹風箏滿天哮。

說的也是重陽風箏滿天飛的盛況。放風箏時不僅外形爭奇鬥豔,還以“風吹相咬”,就是以玩風箏打架為樂事。

好鬥者往往會在風箏上加裝暗器,如小鋸片或尖銳的鉛片等,用來切斷對方的絲線,或者是放長絲線去纏拉大風箏的尾巴,然後再用力一扯就將大風箏拉下來了。

如果不幸風箏被扯下墜地,也往往成了眾人搶奪的目標。俗語說:

風吹斷落土,搶到溶糊糊。

就是說這種激烈爭奪風箏的場麵。戰敗者則以“風吹斷了線,家夥去了一半”來形容自己的損失慘重。

台灣客家族群,也有在重陽節祭祖的習俗,而以東莊裏諸家族的祭祖活動最為熱鬧盛大。

傳說東莊裏有鍾、饒兩大姓氏,在唐山祖籍時就是鄰居。乾隆年間來台後,也把重陽祭祖習俗帶了過來。

後來,葉姓家族也加入重陽祭祖活動,莊中其他姓氏族人覺得不能年年讓這三姓族人宴請,慢慢也加入重陽祭祖的活動了。據說,祭祖時,來得越早就越能得到祖先的庇佑。

[旁注]

九九歸一 原為珠算用語,含義是算來算去最後還是還了原。在風水文化中,當九數盡的時候自然回轉一,表示自然界的循環往複。

禮部 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設,隋唐為六部之一,曆代相沿,長官為禮部尚書。考吉、嘉、軍、賓、凶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禮部下設四司,明清皆為儀製清吏司,祠祭清吏司,主客清吏司和精膳清吏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