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逐漸寒冷,揚州牧秦宜暫時在並州屯駐,將南匈奴事務處理幹淨。
大漢朝自以為是,采取懷柔、融合政策,短期內的確收到一些效果。比如南匈奴進入長城內安居下來,融進漢族。當政者隻看到眼前效果,政績斐然。
但是,他們沒有換位思考。
南匈奴選擇了低頭,並不是每個人都那麼馴服。大漢朝強大如斯,即便有人想反抗,大環境不允許他們妄動,這才造成表麵上的馴服。
大漢朝不會永遠強大,朝代也有壽命。
所以,當朝廷亂的時候,南匈奴又開始蠢蠢欲動,如蔡昭姬這般遭遇的人舉不勝數。
一個南匈奴數量還有限,魏晉之後更多的遊牧族進入長城之內定居,埋下了禍根,以至於造成史無前例災難。
遊牧族與農耕不一樣,他們的野性沒有馴化,與中原相比,他們缺乏教化、野蠻,甚至低等。平靜隻是暫時的,因為沒有適合的溫床,喚起他們的野性,魏晉之後,他們的機會來了,所以,也就有了兩腳羊。
在秦宜看來,大多數執政者都是自私的,至於身後可能發生的事,他們才不管,反正看不見。
秦宜不同,他認為自己是有使命的,下決心徹底解決這片大陸上的後患,留給後人幹淨的社會環境。即便漢人內鬥,那也不會趕盡殺絕,他們要的是權利和地位,沒有人口他們什麼都不是。
想想身後發生的悲劇,秦宜不寒而栗。語氣等待將來發生,不如將禍根鏟除。
不是秦宜凶殘,這是人種鬥爭,談不上仁慈和凶殘。
秦宜壓根就沒有懷柔的想法,神馬融合,拉倒吧,大陸必須幹幹淨淨。
將來這片土地會不會發生戰爭,秦宜說了不算,為了權利漢人內鬥,幾乎是不可避免。秦宜能做的隻是淨化,讓這片土地永遠歸漢人所有,能做到的僅此而已。
無論是烏桓還是南匈奴,秦宜也不想采取殺戮,那樣太不文明。這兩個民族融合的最早,有些已經漢化,一家人分不清到底是漢人還是其他族人,手段稍微柔和一些也無不可。
但也有前提,不能再讓他們有為禍的能力。
既然不采取殺戮,恐怕有些難度吧?秦宜有辦法解決,他心裏早就有策略。
男人嘛,戰場才是他們的歸宿,時間會解決一切,烏桓、南匈奴那些男人會在戰爭中消耗殆盡,哪怕年齡稍大一點,不再適合戰爭,那也可以為基本建設貢獻餘生。
沒有血腥,一切都會解決掉。
在並州,這一切每天都在進行著,大批屯田兵進駐,排查所有南匈奴人口成分,調遣適齡人去幹該幹的事情。畜牧業照常進行,隻不過屬於屯田兵管轄之下,主力軍則是大批匈奴婦人和老弱。
至於單於呼廚泉,秦宜給他一個富足的生活,還答應他將來會在新朝廷中給他一個官爵,名義上的。
不錯,秦宜打算立國了,連朝廷新國名都想好了,取名“華”,建立大華國。
這段時間秦宜很忙,與諸葛孔明書信來往頻繁,商討新朝廷前期準備事宜。
秦宜所謂的忙,那也是相對的,比以前忙一些而已。其實,最忙的應該是諸葛孔明那幫子文官,建立一個新朝廷絕非簡單的事,需要作的事情太多了。
要命的事,秦宜摻雜太多新元素,在丞相府之下設置六部或者七部,摒棄漢朝那些繁雜設置。
秦宜的想法雖好,但大多數人很難接受,這就需要來回折騰,來往的公文隨之增加。
好在秦宜身邊增加了一個蔡昭姬,小女子有才啊,上手很快,搞文案實在太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