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祭祀——臘八節1
臘八節,俗稱“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和井神的祭祀儀式,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
因在農曆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
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後來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在我國,有臘八節喝臘八粥和泡臘八蒜的習俗。
雜米粥意在警示後人勤儉
相傳那是在很久以前,有一戶農家,家中有三口人,老兩口老來得子,守著一個兒子艱難地生活,日子雖然苦,但也一家其樂融融的。
老漢是個勤快人,每天天不亮就到地裏了,基本上整天都泡在那,每天披星戴月,精耕細作,調理的幾畝農田年年都可以五穀豐登。
老婆婆是個勤儉的人,院子裏修整的瓜棚遮天,園菜鋪地,一日三餐,精打細算,家境雖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
老兩口不但勤勞節儉,還心地善良,如果遇到天災人禍,誰家揭不開鍋了,他們還常常拿些米糧接濟給這些人家,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就這樣,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他們的兒子已經18歲了,雖說小夥子長得五大三粗,身強力壯的,可是跟他的爹娘卻有很大的差別,懶得出奇,這也是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嬌慣壞了。長大了還是胡吃悶睡,遊遊逛逛,什麼活也不幹。
一天,老漢摸摸花白胡子,感到自己老了,對兒子說:“爹娘隻能養你小,不能養你老。要吃飯,得流汗。你往後學學種莊稼過日子吧。”
兒子“哼哼”兩聲,這耳朵進,那耳朵出,照舊溜溜達達,胡吃悶睡,一點也沒有將老人的告誡聽進去。
不久,老兩口給兒子娶了媳婦,原想著隻要給兒子成了家,接下來就該合計怎麼幹活過日子了。
起初,這小兩口和老兩口預想的一樣,兒子和媳婦雖不算是特別勤勞,但是也能勉強糊口,加上老人的幫襯,日子倒也過得去。
哪知時間一久,媳婦的本性就露了出來,媳婦跟兒子一樣,也是好吃懶做的人,可謂是橫草不拿,日頭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動針線,不進灶房,倒了油瓶也不去扶。
一天,老婆婆梳著頭發,看著銅鏡中自己滿頭的白發,自知土已經埋到了脖子,上天留給自己的日子不多了。於是,就把滿心的話說給媳婦聽:“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要想日子過得好,勤儉是個寶。”
可是兒媳婦卻把這話當成了耳邊風,一句也沒有聽進去放在心裏。
過了幾年,老兩口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而且身患重病,躺在床上再也無法幹活了。
有一天,老兩口把小兩口叫到床前,含著眼淚默默地盯著小兩口,語重心長得對小兩口囑咐再三:“要想日子過得富,雞叫三遍離床鋪。男當勤耕作,女應多織布……”
話還沒有說完,老兩口就兩眼一翻,一起去世了。
老兩口去世之後,小兩口托鄉親們幫忙埋葬了兩位老人,然後看看囤裏糧、缸米、櫃裏棉花、箱裏衣。男人說:“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曬日頭。”
女人附和著說:“夏有單衣冬有棉,何必紡織到日偏。”
小兩口一唱一和,好不樂嗬,早把兩位老人的遺囑忘到九霄雲外了。
就這樣,一年又一年的時光過去了,幾畝田地也很快變成了荒草園。家裏的柴米油鹽、衣被鞋襪,一天少似一天。
就這樣,小兩口還是不著急,隻要有口吃的,就懶的動手。又是花開花落,秋去冬來,地裏依舊是顆粒無收,家裏的吃穿也已經沒有了。
看著小兩口斷頓的窘境,鄰居們念在去世的老人的情麵上,東家給塊饃,西家端碗湯。
可是小兩口還是不知道悔改,甚至在想:“討飯似乎也是不錯的生活方式,也能度時光。”
進了臘月,天氣越來越冷了。到了初八這天,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死‘叫花’。”小兩口的屋裏沒有火,身上還穿著單衣,肚子也餓得咕咕亂叫,蜷縮在冰涼的炕席上“篩糠”,四隻眼睛滿屋有所期待地搜尋著。
突然,小兩口發現炕縫裏擠壓有幾粒米豆子,就立馬從炕上跳起來用手一粒粒扣出來。他們又發現地縫裏還有米粒,也都挖出來。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倆東撿西湊的弄了一把,放進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