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他們把炕上的鋪草塞進灶膛,就這樣熬了一鍋雜七燴八的粥,裏麵有小米、玉米、黃豆、小豆、高粱、幹菜葉……凡是在房間內找到能充饑的都放了進去。
煮熟後隻能一人一碗,看著這好不容易做出來的一碗粥,小兩口悲悲切切地吃起來了。這時,兩人才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誨,後悔沒有早聽進去,可是現在已經晚了。
正在小兩口悲切之時,一陣大風刮來,由於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爛不堪,被風這麼一吹,“呼啦”一聲,房倒屋塌了,小兩口被壓在底下,沒能逃出來。等鄰居聽到聲響趕來挖出來時,小兩口都已經死了,身邊還放著半碗雜米粥。
從此以後,鄉親們每到臘月初八這天,家家都會熬一鍋雜米粥讓孩子們吃,並給孩子講這雜米粥的故事,來教育他們。
“雜米粥”的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就這樣,這個故事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形成了臘月初八吃“雜米粥”的習俗。因這粥是臘月初八吃,所以也就叫做了“臘八粥”。
[旁注]
銅鏡 又稱青銅鏡。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一般是含錫量較高的青銅鑄。在古代,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係,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搖錢樹 傳說中的一種寶樹,搖搖它就會落下金錢來。北京舊俗中有歲末做“搖錢樹”祈年的習俗。浙南一帶舊俗,在大年初一,家家戶戶在門前掛“搖錢樹”,預示新的一年錢財滾滾來。
臘月 農曆十二月為“臘月”,古時候也稱“蠟月”。這種稱謂主要是以歲時之祭祀有關。所謂“臘”,本為歲終的祭名。不論是打獵後以禽獸祭祖,還是因新舊之交而祀神靈,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動,所以臘月是個“祭祀之月”。
[閱讀鏈接]
宋代的陸遊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詩中道:“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草煙漠漠柴門裏,牛跡重重野水濱。多病所須唯藥物,差科未動是閑人。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
詩中寫道,雖是隆冬臘月,但已露出風和日麗的春意。柴門裏草煙漠漠,野河邊有許多牛經過的痕跡。臘日裏人們互贈、食用著佛粥,即臘八粥,更感覺到清新的氣息。
臘八節多種多樣的傳說故事
相傳臘八粥傳自於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
初無收獲,後經6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6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穀、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
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
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
南宋詩人陸遊有詩道:
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江村節物新。
據說杭州名刹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幹,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
“福壽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當時是用紅小豆和糯米煮成的,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
用胡桃、鬆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
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
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