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祭祀——臘八節1(3 / 3)

還有傳說臘八節來自於古老的“赤豆打鬼”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有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死後都變成了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

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到了秦始皇時期,秦始皇為了鞏固邊境,大力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裏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

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裏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

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南宋時的嶽飛是當時最為傑出的一位統帥,他重視人民的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以收複失地。

嶽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率領的“嶽家軍”號稱“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擄”。金人流傳著“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名句,表示對“嶽家軍”的最高讚譽。

有一年,嶽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嶽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嶽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

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嶽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的時候,便以雜糧豆果煮粥,最終沿襲成俗,名為“臘八節”。

到朱元璋的明朝,關於臘八節的來源,又增加了一種新的說法。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裏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

又冷又餓的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為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並美美地享受了一頓。

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當了皇帝,為了紀念自己在監牢中的那個特殊日子,他就下令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並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旁注]

陸遊 (1125年~1210年),南宋著名詩人。其一生筆耕不輟,存詩9000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與王安石、蘇軾、黃庭堅合稱“宋代四大詩人”,又與楊萬裏、範成大、尤袤合稱“南宋四大家”。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武林舊事》 成書1290年以前,為追憶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著作,全書共10卷,為了解南宋城市經濟文化和市民生活,以及都城麵貌和宮廷禮儀提供較豐富的史料,對於文學、藝術和戲曲史的研究,尤為珍貴。

顓頊 相傳是黃帝子昌意的後裔。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生子窮蟬,是舜的高祖。據說他在位78年,活到98歲逝世,葬於濮陽。而春秋戰國時的楚王為其後裔,屈原在《離騷》中自稱為帝顓頊之後,屈原與楚王為同族。

五穀雜糧 五穀在古時指粟、豆 、麻、麥和稻,泛指農作物或農產品。而習慣地將米和麵粉以外的糧食稱作雜糧,所以五穀雜糧也泛指糧食作物。故通常認為,五穀是糧食作物的統稱。

朱元璋 (1328年~1398年),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朱元璋於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1380年,朱元璋誅殺丞相胡惟庸,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閱讀鏈接]

為什麼將一年中的最後一個月稱為“臘”呢,含義有三,在《隋書·禮儀誌》中記載說:“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

《祀記》上麵解釋說:“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與“蠟”相似,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

“臘”與“蠟”都是一種祭祀活動,而多在農曆十二月進行,時間久了,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