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12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裏當差們喝的。
河南人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8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寓意來年五穀豐登。
江蘇地區吃臘八粥分甜鹹兩種,但煮法一樣。隻是鹹粥是加青菜和油。蘇州人煮臘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薺、核桃仁、鬆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道:
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
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
浙江人煮臘八粥一般都用核桃仁、鬆子仁、芡實、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長命百歲。據說,這種煮粥方法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其中內含若幹傳說。
四川地大人多,臘八粥做法五花八門,甜鹹麻辣,而農村人吃鹹味的比較多,主要是用黃豆、花生、肉丁、白蘿卜、胡蘿卜熬成的。
異鄉人來此品嚐,雖入鄉隨俗,但很難習慣,堪稱風味各異。臘八與粥可謂密切相關,而粥喝在臘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樣,喝出了水平。
河北臘八粥製作方法是將大白雲豆提前泡發至胖大,白蓮子用熱水漲發,去綠色芯,同白雲豆先下入鍋煮20分鍾,再加入大米、糯米、麥仁、葛仙米、小棗及飯豆,栗子去掉硬殼和內衣。將上述原料洗淨,放入鍋中,加入足夠的清水,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煮40分鍾,至粥稠豆糯、棗爛時止。 粥熟後加蜜桂花、紅糖拌勻即成。
從營養功效看,臘八粥具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之功,並有禦寒作用,是冬令的滋補佳品,故能傳承百代而不衰。
還有一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麵捏些“雀兒頭”,和米、豆同煮。
據說,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征連年有餘。
[旁注]
補氣 中醫治療氣虛證的方法,又稱益氣,屬補法。氣虛證常因飲食失調,年老體弱,久病所致,臨床表現出髒腑功能衰退的症候。
青紅絲 是我國一種傳統甜點原料,主要作用是配色美觀。青紅絲來自橙皮、番木瓜、其他各種瓜或瓜皮等質地較硬的植物原料。洗淨切割成丁、絲、條等形狀後,用紅或綠的食用色素染色,再用糖醃製,烘幹而成。青紅絲色澤鮮豔,口感甜,有一定韌性;可以少量用於中式糕點、月餅、八寶飯等。
門神 舊時農曆新年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門神是道教和民間共同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舊時人們都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辟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間最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之一。
李福 1810年舉人,官州同,能文、擅詩詞及行、楷書。書宗褚遂良,圓勁多姿。草書宗十七帖,深明畫理,遂工花卉,喜寫墨蘭,雖不恒作,然別有蹊徑。著有《嘯月軒集》、《清朝書畫家筆錄》、《墨林今話》、《畊硯田齋筆記》、《清畫家詩史》。
[閱讀鏈接]
臘八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清代,朝廷在臘八節的這天有賜粥的風俗。
清道光皇帝曾作詩《臘八粥》:“一陽初夏中大呂,穀粟為粥和豆煮。應時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共嚐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童稚飽腹慶州平,還向街頭擊臘鼓。”
可以想見,施散臘八粥和皇家食用臘八粥,必然是萬頭攢動、人湧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