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宴踏青——上巳節1
上巳節是我國漢族古老的一個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農曆三月初三,自此,農曆的三月初三成為上巳日。
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薺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薺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
城鄉人民還登惠山、鴻山、鬥山、西高山踏青等活動來慶祝這一天。
節日起源及隋煬帝水飾流觴
那是在遙遠的上古時期,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曆史。
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
後來,伏羲和自己的妹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我國的豫東一帶一直將伏羲尊稱為“人祖爺”,人們還在伏羲建都的淮陽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曆三月初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況的:
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裏看燒香。
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
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也就是蟠桃。
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後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此後,在一些誌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了是一位福壽之神。
農曆三月初三,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農曆三月初三,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爭的正神。
各地的道教宮觀,在三月初三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裏誦經祈禱。
“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記”對真武大帝的來曆和國內主要的真武道場以及真武“救軍旅之禍”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簡明而藝術的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初三紀念真武大帝的來由和意義。
也有相關記載認為,上巳節起源於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在這項活動中,蘭草被用作靈物。
蘭草有香氣襲人的特點,古人在舉行重大祭神儀式前,須先期進行齋戒,其中包括采用當時最好的沐浴方式,即蘭湯沐浴,這在楚辭中有生動的描寫。
祭神必齋戒,齋戒必沐浴,沐浴用蘭湯,於是蘭湯、蘭草便與神靈有了聯係。當蘭湯沐浴成為一種辟邪法術時,這種沐浴活動就必須由專職的女巫進行組織和領導。 三月上巳到河邊洗除邪穢的“祓禊”風俗,從起源上看正與蘭湯辟邪術密切相關。
由《詩經·鄭風·溱洧》的描寫可以看到,春秋時期鄭國的祓禊活動最為典型,每到三月上巳日這天,鄭國男女傾城而出,來到溱水、洧水之濱,手執蘭草洗濯身體,祓除不祥。同一時期,其他區也有河濱祓禊的風俗。
總之,早期的河濱祓禊禮俗與蘭湯辟邪術屬於同一巫術體係,因其皆以蘭草可辟不祥的觀念為基礎的,區別僅在於蘭湯沐浴是個人行為,多在室內,並可隨時實施,祓禊則是集體活動,必在河濱,並須定時舉行。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巳”屬於地支中的幹位。過去紀年紀月紀日用六十花甲,即以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字與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12字輪番搭配,以數學組合方式組成60個組合形式來記日記年。
據《太平廣記》記載,每年的三月上巳日,隋煬帝都會會群臣於曲水池濱,飲宴以觀水飾。
所謂“水飾”就是指用木頭雕刻而成的各種雕像,以曆史上著名的河水神異故事為題材。比如神龜負八卦出河以授伏羲,黃龍負圖出河以授黃帝,丹甲靈龜銜書出洛水以授蒼頡,鳳凰負圖、赤龍載圖出河並授堯、龍馬銜甲文出河授舜等。
舜與百工群聚而歌,有人麵魚身且雪白而細之神魚從水中躍出,捧河圖授禹,其後盤旋舞蹈入河。禹治水,應龍以尾畫地,鑿龍門。禹過江,黃龍負舟,玄夷蒼水使者授禹山海經。周始祖薑塬於河濱履大人跡,棄後稷於寒冰之上,群鳥用羽翼護而暖之。
周武王渡河,赤文白魚躍入王舟。穆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秦始皇入海見海神巨魚,漢武帝泛樓船於昆明池,屈原自沉汨羅水,孔子春日浴於沂,周處斬蛟,女子秋胡妻赴水,許由洗耳,莊惠觀魚,巨靈開山,長鯨吞舟等,總72勢,構成一個連環畫係列,是我國古代水文化的精華。
皆刻木為之,或乘舟,或乘山,或乘平川,或乘磐石,或乘宮殿。
其人物長2尺以上,衣裝齊整,栩栩如生,而雜以禽獸魚蟲之類,皆可運動自如,逼真自然。
這些水飾布列在曲江池內,隨水而周行,中間伴以伎船12艘。伎船長一丈,闊6尺,每條船上都排放有一個雕刻人物組成的樂舞分隊:
木人奏音聲,擊磬、撞鍾、彈箏、鼓瑟皆得成曲,及為百戲,跳劍、舞輪、升竿、擲繩皆如生無異。
伎船與水飾皆裝扮得富麗堂皇,放在曲池的岸邊,可以環池自動依次而行,其本身又變幻多端,奇異出於言表,而這些都是以特殊的水力機械進行推動的。
隋煬帝君臣團坐在曲池周圍,除了觀賞優美奇妙的水飾和聆聽伎航的悅耳音樂外,還有爽口的美酒由機械木人送來,供其口腹之欲,這就從各種感官上讓賞玩者達到了生理的享受與心理的滿足。
做長8尺的小舸子船七艘,周環其池,向觀賞者敬酒。船上有小木人5個,各長2尺,一人立於船頭端著酒杯,一人立其旁捧著盛酒之缽,一人在船後撐船掌握方向,兩個人在中央搖動雙槳。
侍宴賓客落座於曲池回曲之處,行酒小船循岸而行,行速超過水飾,一般是水飾繞池一周,酒船要繞池正好3周,即酒船速度3倍於水飾,敬酒3巡,而且同時停止,不差分毫。
酒船到了座客之處即自行停住,擎酒木人於船頭伸手把酒杯敬送給客人,賓客取酒一飲而盡,然後把酒杯交還給木人。
木人接杯後,轉身向持酒缽之人要來酒勺,用勺子從缽中打酒重新斟滿酒杯,並把勺子交還。其後小船按程序自動地前進,每到坐有賓客之回曲處,皆如前法敬酒、斟酒。這些都是在曲池岸邊或水中船上安有機關,才能達到的神奇境界。
這種環繞曲池,邊飲自來之酒,邊欣賞水中雕刻,享受機械人樂舞的曲水流觴的神奇工程是由黃袞設計和製造出來的。
隋煬帝對此特別感興趣,欣賞之餘仍不忘命學士杜寶撰《水飾圖經》,用文字把水飾故事描繪出來,命畫工把各種水飾圖示出來,以留存於世。
後來,“曲水流觴”就逐漸發展成為上巳節的一種飲酒風俗。
[旁注]
伏羲 生於隴西成紀,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傳說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我國醫藥鼻祖之一。
誌怪小說 我國古典小說形式之一,以記敘神異鬼怪故事傳說為主體內容,產生和流行於魏晉南北朝。誌怪,就是記錄怪異,主要指魏晉時代,產生的一種以記述神仙鬼怪為內容的小說,是受當時盛行的神仙方術之說而形成的侈談鬼神、稱道靈異的社會風氣的影響之下形成的。
道教 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固有宗教,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為核心內容,以丹道法術為修煉途徑,以得道成仙為終極目標,追求自然和諧、國家太平、社會安定、家庭和睦,充分反映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識和信仰心理,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詩經》 我國漢族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先秦稱為《詩》,共305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500多年的詩歌,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
地支 是指木星軌道被分成的12個部分。木星的公轉周期大約為12年,所以,我國古代用木星來紀年,故而而稱為“歲星”。後來又將這12個部分命名,這就是“地支”。
許由 是堯舜時代的賢人。帝堯在位的時候,他率領許姓部落活動在潁水流域的登封、許昌、禹州、汝州、長葛、鄢陵一帶,這一帶後來便成了許國的封地,他從而也成為許姓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