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宴踏青——上巳節1(2 / 3)

[閱讀鏈接]

相傳,農曆三月初三是江西省宜豐縣潭山龍崗鄒氏發祖公的誕生日,要唱戲3天,以示祭祖。

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潭山鎮一帶都要舉行傳統“三月三”物資交流大會,當地方言稱為牛噓,每次物資大會都會有商品、土特產、種子、耕牛、花卉、書畫、娛樂等七大交易市場。

“三月三”物資交流大會起源於清朝初期潭山鎮龍崗村,已經有300多年的曆史,當時鄒氏村民為了方便十裏八鄉鄉民,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而舉行的以土特產、種子、耕牛為主的物資交易。幾百年來,參加交流的商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豐富多。

上巳節在唐代的多樣風俗

關於“上巳節”最早的記載,出現在漢初的文獻中。《周禮》鄭玄注:

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

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經開始流行了。由於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每年都是不同的,所以到魏晉時便以固定的三月初三來代替上旬巳日。舊俗以此日臨水沐浴以拔除不祥,所以也名為修禊,到後來逐漸演變成一個到水邊飲宴、郊遊踏青的節日。

過去,在這一天,滿朝的文武百官都是有集體休假的規定的,皇帝經常會利用這個日子來宴請新科的進士,而普通的百姓和官員則會到野外郊遊和踏青。

青年男女在這一天得到了徹底的解放,可以不受禮教約束,行我所行,愛我所愛,自由交往。在郊外水濱蕩秋千,放風箏,觀風景,青年男女對歌抒懷,各行其樂。

到了唐代,這種風氣還一直流傳著,甚至連皇家戒備森嚴的宮廷也敞開了大門,讓嬪妃宮女到郊外歡度一日。

唐代人對上巳節非常重視,將其與晦日、重陽節並稱為三節令,皇帝賜錢百僚,讓他們選勝觀賞,進行宴樂。這更促進了上巳日節俗活動的發展。

每至此日,長安的百姓們就紛紛走出家門,湧向水邊草地,修禊以外盡情地遊賞。

唐代詩人殷堯藩在《上巳贈都上人》詩就寫出了這種熱鬧的景象:

三月初三日,千家與萬家。

蝶飛秦地草,鶯入漢宮花。

鞍馬皆爭麗,笙歌盡鬥奢。

唐代詩人唐彥謙的《上巳寄韓八》也說:

上巳接寒食,鶯花寥落晨。

微微潑火雨,草草踏青人。

據記載,唐都長安上巳節的節俗活動的內容十分豐富多彩,修禊和流觴是其獨有的活動,此外,還有踏青、賞花、插花、泛舟、歌舞等多種節目,上巳日也因而成為春季節日慶典的高潮。

景色豔麗、麵積廣大的曲江風景區是長安上巳節俗活動的中心舞台。三月初三這天,皇帝親幸芙蓉園,並賜宴百官曲江亭上或曲池彩舟之中,太常、教坊樂舞也來助興,都人蜂擁而至,傾動皇州,以為盛觀。

唐代詩人劉駕的《上巳日》詩描述出曲江上巳日的熱鬧景象:

上巳曲江濱,喧於市朝路。

相尋不見者,此地皆相遇。

日光去此遠,翠幕張如霧。

何事歡娛中,易覺春城暮。

物情重此節,不是愛芳樹。

明日花更多,何人肯回顧。

其後的日子雖然可能花更鮮豔,景更亮麗,但隻有上巳節這一天是最受重視的日子,大家齊集曲江水濱,彩幕連綿,歡娛盡日。

這充分顯示出節俗文化的魅力,即一旦形成一種習俗,就會產生一個全民趨同的心理,致使這一天的活動有了神聖的意義,令人欲罷不能。

唐代詩人許棠在《曲江三月三日》詩也表達了相同的意思:

滿園賞芳辰,飛蹄複走輪。

好花皆折盡,明日恐無春。

鳥避連雲幄,魚驚遠浪塵。

如何當此節,獨自作愁人。

修禊和流飲是上巳節習俗中最為獨特的兩個習俗了。修禊是指在上巳日赴水濱的沐浴活動。周時已有此俗,《周禮·春官·女巫》記載:

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

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鄭玄解釋說:

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

也就是說在三月上巳日這天要來到水邊祭祀,並用浸泡了香草的水沐浴。這樣就可以祓除疾病和不祥。史書上稱這種禮儀為“禊”或“修禊”、“祓禊”。

唐時,賜宴曲江,傾城於此禊飲,象征性地用清水洗滌沐浴後,以春氣除卻冬日的積垢,並戲水嬉遊,飲宴賞春取樂。

其修禊的禮儀色彩相對減弱,享受生活的宴飲與春遊活動卻成為最重要的內容,說明了唐代節日習俗基本完成了由娛神向娛人的升華。

流觴是指上巳節進行的一種飲酒習俗,常稱“曲水流觴”。 曲江是唐都長安的公共園林,不僅皇帝、百官、進士們可以來此遊宴,而且也向全體的百姓開放,尤其是長安的春時節日很多,在晦日或中和節與上巳節日,君臣萬民同遊,一派繁華景象。

《輦下歲時記》記載:

開元中,都人賞於曲江,莫盛於中和、上巳節。

曲江飲宴有大型的宴會,比如中和節、上巳節的皇家賜宴百官,也有中等規模的,比如進士們的文酒會、相知仕女或公子們的探春宴等,在胡人經營的小酒館、賞春的亭子間、遊蕩的船舫上、臨時搭建的帳篷內,甚至草地花叢中都可隨時舉辦。

《開元天寶遺事》載:

長安貴家子弟,每至春時,遊宴供帳於園圃中,隨行載以油幕,或遇陰雨,以幕覆之,盡歡而歸。

在上巳節活動中,祭祀高禖也是這最主要的活動,高媒又稱郊禖,是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因供於郊外而得名。禖同媒,禖又來自腜。最初的高禖,屬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狀。事實上,遠古時期一些裸體的婦女像有著非常發達的大腿和胸部,還有一個向前突出的肚子,在漢代畫像石中就有高禖神形象,還與嬰兒連在一起。

遼寧地區紅山文化遺址的女神陶像,就是生育之神。後來高禖有了很大的變化,如河南淮陽人祖廟供奉的伏羲,就是父權製下的高禖神。

起初上巳節是一個巫教活動,通過祭高禖、祓禊和會男女等活動,除災避邪,祈求生育。從這種意義上說,上巳節又是一個求偶節、求育節。

漢代以後,上巳節雖然仍舊是全民求子的宗教節日,並且傳說農曆三月初三是西王母的生日,但已經是貴族炫耀財富和遊春娛樂的盛會。

在上巳節中還有臨水浮卵、水上浮棗和曲水流觴三種活動。在上述三種水上活動中,以臨水浮卵最為古老,它是將煮熟的雞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誰拾到誰食之。水上浮棗和曲水流觴則是由臨水浮卵演變來的。

不過,這是一種比較文明的孕育巫術。曲水流觴和臨水飲宴則是這種巫術的演變,後來逐漸成為文人雅士中盛行的一種娛樂活動。

古時,每到上巳節這天,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帝王嬪妃、公卿大臣,都要到江河池沼之濱洗濯沐浴,以求消災祛病、祈福求祉、祓除不祥。

關於這一習俗的起源,《宋書》有如下的說法:

舊說,後漢郭虞者,有三女,以三月上辰產二女,上巳產一女,二日之中而三女並亡。俗以為大忌,至此月此日不敢止家,皆如東流水上為祈禳自潔濯,謂之禊祠。

其實,這隻是民間的演繹,不足為信。早在先秦時代,通過沐浴洗濯而以祈達到消災祛病目的的風俗就已相當盛行,而在周朝時,在規定的時間裏行“祓除釁浴”之禮已成為一種製度,並有專門的女巫掌管此事。

到了魏晉時代,上巳節逐漸演化為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的節日,並由此而派生出上巳節的另外一項重要習俗,即曲水流觴。

眾人坐於環曲的水邊,把盛著酒的觴置於流水之上,任其順流漂下,停在誰麵前,誰就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並賦詩一首,否則罰酒三杯。

魏明帝曾專門建了一個流杯亭,東晉海西公也在建康鍾山立流杯曲水。

梁劉孝綽的《三日侍華光殿曲水宴》詩道:

羽觴環階轉,清瀾傍席疏。

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觴”活動要算王羲之與其友在會稽舉行蘭亭之會了。353年的三月初三上已日這天,晉代有名的大書法家、會稽內史王羲之偕親朋謝安、孫綽等42人,在蘭亭修禊後,舉行飲酒賦詩的“曲水流觴”活動,引為千古佳話。這一儒風雅俗,一直留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