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宴踏青——上巳節1(3 / 3)

當時,王羲之等在舉行修禊祭祀儀式後,在蘭亭清溪兩旁席地而坐,將盛了酒的觴放在溪中,由上遊浮水徐徐而下,經過彎彎曲曲的溪流,觴在誰的麵前打轉或停下,誰就即興賦詩並飲酒。

據史載,在這次遊戲中,有11人各成詩兩篇,15人各成詩一篇,16人作不出詩,各罰酒三觥。

王羲之將大家的詩集起來,用蠶繭紙,鼠須筆揮毫作序,乘興而書,寫了舉世聞名的《蘭亭集序》,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為“書聖”。

在上巳節中還有一種非常奇特的風俗,即“會男女”。這種風俗由來已久,本來自氏族時期的季節性婚配,後來也有殘存,如廣西左江崖畫、成都漢墓畫像磚上都有相關的圖案,後來的記載也多見此俗。

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有不少會男女的風俗,如黎族的三月三、苗族的爬坡、布依族的拋繡球等。踏青也是此類遺風。

江蘇武進地區在三月初三遊南山,民謠道:

三月三,穿件單布衫,大蒜炒馬蘭,吃了遊南山。

自道教在我國興起之後,人們普遍認為農曆的三月初三是西王母的蟠桃會之日。拜西王母在我國普遍盛行,但其他地方也有祭其他神求子的風俗,如揚州拜三茅真君,又稱瞎子賽會;溫州則在農曆三月初三供無常鬼,祈求健康,多生貴子;廈門有石獅會;成都有拋童子會。在拋童子會上,誰搶到童子,誰就能生子,故搶到童子的人被視為英雄。

山東齊河不育婦女,在農曆三月初三要去娘娘廟燒香叩拜,主持賜給一根紅線,求育者用紅線拴一個泥娃娃,象征娘娘神賜子,生子後把泥娃娃放在牆洞內,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都要給娘娘神燒香上供。在楊柳青年畫中有一幅“大娃娃”年畫,說明京津地區也流行拴娃娃風俗。

上巳節雖然主要是祈求人類繁衍,但是古代信仰認為人的繁衍也能促進農作物的繁殖。民間流傳的麥生日,就認為麥與人一樣有一種生育能力。

此外,還有踏青、賞花、插花、泛舟、歌舞等多種節目。踏青也稱春遊,唐長安特盛,《開元天寶遺事》記載:

長安春時,盛於遊賞,園林樹木無閑地。

在《秦中歲時記》中記載:

唐上巳日,賜宴曲江,都人於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

春時百花開,除牡丹外,唐人也喜歡觀賞杏、桃等花。曲江西側有杏園,春時數頃杏花盛開,賞花人川流不息,《開元天寶遺事》記載:

楊國忠子弟,每春至之時,求名花異木植於檻中,以板為底,以木為輪。使人牽之自轉,所至之處,檻在目前,而便即欣賞,目之為移春檻。

車載花檻構成一道流動的風景,供遊賞者觀看,也是唐都長安人賞花方式之一奇。

插花就是把鮮花折下來插在頭上發鬢間或別在衣領上。杜牧《杏園》詩所謂:“莫怪杏園憔悴去,滿城多少插花人”,就是插花習俗的描述,唐詩中還有“間插花枝萬萬頭”、“好花皆折盡”的文句,皆屬同類。

鬥花是用名花奇卉進行比賽,以擁有或頭上插戴多而奇者獲勝。《雲仙雜記》卷四記載:

霍定與友生遊曲江,以千金募人竊貴侯亭榭中蘭花插帽,兼自持往綺羅叢中賣之。士女爭買,拋擲金錢。

唐長安平民的賞花,進士們的探花,仕女們的插花、鬥花,生意人用此商機出現的種花、賣花,多是圍繞曲江風景區的杏園、慈恩寺及外圍杜陵而進行的。由此可知民俗風情一旦形成會對經濟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關鍵是我們如何像唐人那樣首先塑造出一個文化氛圍來。 樂舞即音樂、歌唱、舞蹈。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

楊國忠子弟,恃後族之貴,極其奢侈,每春遊之際,以大車結彩帛為樓,載女樂數十人,自私第聲樂,出遊園苑中。長安豪民貴族皆效之。

春遊時,唐人載歌載舞,據《曲江春宴錄》記載,每年春時,人們剪百花,裝飾成獅子形,頸扣小連環,用蜀錦流蘇牽之,互相贈送,以賀春,並唱到:“春光且莫去,留與醉人看。”這似乎成為當時很流行的春遊禮品與惜春歌曲。

[旁注]

《周禮》 儒家經典,西周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著,《周禮》所涉及之內容極為豐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曆象,小至溝洫道路,草木蟲魚。凡邦國建製,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典章、製度等無所不包。堪稱為上古文化史之寶庫。

對歌 又名鬥歌、對口白、唱口白、文播台,是樂清民間文化的一束奇葩,其腔調唯配以樂清方言才珠聯璧合。相傳為光緒年間聞福臻所創。另在浙西南一帶的佘族山寨,到了節日、喜慶場合人們也會徹夜歡唱,對歌係禮儀活動組成部分。

劉駕 唐代詩人。與曹鄴為詩友,俱以工於五古著稱,時稱“曹、劉”。其詩敢於抨擊統治階級的腐化昏庸,能夠反映民間疾苦。辛文房稱其“詩多比興含蓄,體無定規,興盡即止,為時所宗。”《全唐詩》錄存其詩68首,編為一卷。

許棠 唐代詩人,工詩文,性僻難與人合。以作洞庭詩著名,時號許洞庭。進士及第之後調涇縣尉,至任時,鄭穀贈詩,有“白頭新作尉”之句。又曾為江寧丞,後辭官,潦倒以終。棠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誌》傳於世。

進士 古代科舉製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唐朝時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後來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

祭祀 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是儒教禮儀中主要部分,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祭祖是華人宣告自己是炎黃子孫的方式。

《宋書》 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曆史的紀傳體史書。梁沈約撰﹐含本紀10卷﹑誌30卷﹑列傳60卷﹐共100卷。《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劄﹑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於後代的研究。該書篇幅大﹐一個重要原因是很注意為豪門士族立傳。

魏明帝 (206年~239年),曹魏烈祖明皇帝曹叡,史稱魏明帝,三國時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之“三祖”,文學成就不及曹操、曹丕。統治後期,大興土木,臨終前托孤不當,導致後來朝政動蕩。

觥 盛酒器。流行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橢圓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帶蓋,蓋做成有角的獸頭或長鼻上卷的象頭狀。有的觥全器做成動物狀,頭、背為蓋,身為腹,四腿做足。然觥與獸形尊不同,觥蓋做成獸首連接獸背脊的形狀,觥的流部為獸形的頸部,可用作傾酒。

黎族 我國嶺南民族之一,黎族源於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漢曾以“駱越”、東漢以“裏”、“蠻”,隋唐以“俚”、“僚”等名稱泛稱我國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黎族是壯侗民族後裔。

年畫 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我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

《史記》 由司馬遷撰寫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記載了我國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後期長達3000 年左右的曆史。《史記》是我國傳記文學的典範。《史記》最初沒有書名,或稱“太史公書”、“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

杜牧 (803年~853年),晚唐時期文學家、詩人,後人稱為“小杜”。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居中書舍人。

[閱讀鏈接]

上巳節,又稱元巳節、修禊節,最初在每年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後來為了便於記憶,自魏晉時起,人們便將它固定在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而不再問逢巳與否。

《晉書》卷二十九《禮誌》載“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於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

關於上巳節的起源,據專家考證,可能源於上古時期對主管愛情、婚姻和生育的女神的祭祀活動及由此而來的仲春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