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緣倫理——家族文化4(3 / 3)

門,原指大門,第,原指房屋。過去人們家庭等級、富裕程度、社會地位等,完全可以通過他們家的大門和居住的房屋看出來,因此,門第又稱“門戶”、“門楣”、“門望”等,成為一個家族在社會上的政治地位及身份的象征。

魏晉南北朝時期,世族、士族的勢力大為增強,門第觀念已經凸顯出來,家世的高低貴賤成為決定仕途的主要因素,朝中重要官職幾乎完全把持在幾個大家族手裏,社會上每個人身份的貴賤,都是由其家族的門第高低決定,士家大族與寒門庶族之間等級森嚴,有一條巨大的鴻溝不可逾越。

隋唐時期的門第觀念集中體現在婚姻上。唐朝律令明確禁止良賤通婚,對婚姻講究門第觀念予以法律認可與保護。在注重門當戶對的婚姻上,不同社會等級的民眾隻能在各自所屬的社會集團內部談婚論嫁,階級界限劃分嚴格。

姓氏始終是代表我國傳統的宗族觀念的主要外在表現形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華夏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姓氏文化曆經了四五千年,始終延續和發展著。

在特定的曆史時期,姓氏又可以代表一個家族的門第高低,因此姓氏與門第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為了炫耀自己的門第,很多人本能地攀附前代同姓名人作為自己的祖先,借以抬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身份。

清代學者曹雪芹在巨著《紅樓夢》中,記載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故事。這四大家族的姓氏就比大多數家族高貴,他們的門第就比別的家族特殊。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這四大家族都享有別的家族無法享有的特權。

這種不公平的姓氏高貴的現象,在一些朝代被法律製度規定下來。有些朝代,朝中重要的官職,幾乎完全把持在幾個大家族手裏。

成書於宋朝初年的《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時間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該書共收集了單姓四百零八個,複姓三十個,采用四言體例,講究押韻,朗朗上口。

該書前四個姓氏“趙錢孫李”的排列是有講究的。趙姓為百家姓之首,是因為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理當居首。錢姓乃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國姓”,後降宋,故居第二。孫姓是因當時吳越國王錢叔的正妃孫氏家族勢強人眾,故排第三。李姓是南唐的“國姓”,降宋較晚,故居第四。

古代社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層,擇偶婚配講究“門當戶對”,這種觀念對後世影響頗深,反映到家譜中,產生了“娶妻不若吾家,嫁女必高吾家”的家法族規,認為這樣的妻子賢淑溫柔,容易馴服,而女兒嫁給門第高出自己的家族,有兩方麵誘因,其一可以讓女兒做賢惠媳婦,其二可以攀附名門大族。

元代王實甫戲劇中張生無法與崔鶯鶯結為百年之好,最大的障礙就在於他是一介平民,而崔鶯鶯則是相門之女,門不當戶不對,自然無法婚配。在張生考中狀元,有了政治身份之後,崔母才欣然接受這樁既定的姻緣。

門第習俗深深影響了我國社會的曆史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族文化的曆史變遷,深深地打上了家族文化的烙印。

【旁注】

東晉 (317年~420年)是由西晉皇室後裔司馬睿在南方建立起來的朝廷,西晉滅亡後,統治範圍因為中原陸沉,少數民族內遷。公元317年,鎮守建康的晉宗室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室,史稱東晉。此外,史書中又仿東漢稱中漢,稱東晉為中晉,寓以晉室中興之意;又東晉統治地區大部分在江東,古稱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東晉。

萬鬆書院 始建於唐貞元年間,原名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即1498年,浙江右參政周木將報恩寺改辟為萬鬆書院。明代理學家王陽明曾在此講學。清康熙帝為書院題寫“浙水敷文”匾額,遂改稱為敷文書院。

《魏書》 二十四史之一,北齊魏收撰,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共124卷,內容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曆史。

《紅樓夢》 原名《石頭記》,又名《情僧錄》、《風月寶鑒》、《金陵十二釵》等,長篇章回體小說,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清代學者曹雪芹。《紅樓夢》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藝術性的偉大作品,代表了我國古典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

押韻 又叫壓韻,是指在詩詞歌賦的創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後一個字,都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誦或詠唱時,產生鏗鏘和諧感。這些使用了同一韻母字的地方,稱為韻腳。任何詩歌都要求押韻,這是詩歌同其他文學體裁的最大分別之一。

【閱讀鏈接】

曆史上為了所謂的門第虛名,發生過很多有悖人倫的事件。  唐太宗“玄武門之變”後,要立具有隋朝皇族血統的弟媳楊氏為皇後,說明了唐玄宗也抱著門第觀念來行事的,唐代皇後二十四位,出身三品以上高官家庭的就有十七位,公主也多選名門望族的子弟作為夫婿,就是門第觀念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