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這個時期,對違反家族法的懲罰的方式進一步增多,懲罰的力度進一步加強,與現實政治也有了密切的關係。
總之,家法族規作為一種家族自治的規範,其蘊含的曆史和文化元素非常豐富,它深深地打上了時代和文化的烙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旁注】
士族 又稱門第、衣冠、巨室、門閥等。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士族的出身背景對於其仕途的影響,遠大於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 鄭玄 (127~200年)字康成,山東高密人,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他遍注儒家經典,以畢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遺產,著有《天文七政論》、《中侯》等書,世稱“鄭學”,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
韓愈 (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漢族,河南河陽人。韓愈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成績顯著。
宗譜 又稱族譜、家乘、祖譜、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係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宗譜以記載父係家族世係、人物為中心,是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係、事跡而逐漸演變來的。
朱元璋 (1328年~1398年)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在位期間,大力懲治腐敗,政治較為清明。
【閱讀鏈接】
明清時家訓族規的主要內容有:第一、孝悌。“百善孝為先”,孝悌是家族倫理的核心,家訓族規首倡孝悌。第二、耕讀為本。“耕讀傳家久,詩書濟世長”的門聯常常見於鄉村老屋。鄉民對娼優隸卒等賤業十分不齒。第三、修身。節儉勤業、尊師重道、正直廉潔、恪守禮教等修身標準。第四、整肅門戶。嚴格區分男女界限,不得非禮接談。第五、嚴守尊卑秩序。第六、善擇婚姻。注意門當戶對。第七、慎選繼子,以防家係的紊亂。第八、喪葬宜儉。
體現家族背景的門第習俗
相傳,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是一個大家族,祝家有個千金小姐叫祝英台。祝英台是個獨生女,長得美麗又聰明,深得父母的寵愛。
祝英台長到十五六歲的時候,想到外麵去讀書求學。那個時代,男子可以到外麵讀書,而女子卻不允許外出,隻能守在家裏,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因此,她的這一要求遭到了父母的嚴厲拒絕。
祝英台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她女扮男裝,騙過父母,隻身來到杭州萬鬆書院讀書。為了不引起麻煩,祝英台一直女扮男裝,以男性的身份與外界交往。
與祝英台同在萬鬆書院讀書的有一個青年叫梁山伯。梁山伯來自一個貧寒的家庭,父親早逝,是母親含辛茹苦地把他養大,並送他到杭州讀書,希望能有一個好的前程。
梁山伯與祝英台同室讀書,兩人誌同道合,十分談得來,從相識到相知,從相知到心心相印,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最後成為最要好的朋友。兩人還義結金蘭,拜了兄弟,發誓雖沒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三年,一起學習,一起生活,到了畢業的時候,兩人依依不舍,在送行的路上,祝英台看見樹上的鳥兒成雙成對,就以此來比喻男女成婚,但梁山伯根本沒想到與自己一起生活的好兄弟是女兒身,所以並沒有領會到祝英台的深意。
祝英台見梁山伯沒有明白自己的喻意,在分手的時候,隻好編話說,自己祝家有一位才貌雙全的小九妹,自己願意做媒人,將她嫁給梁山伯,希望他明年來祝家求婚。
兩人分手之後,梁山伯回到母親身邊盡孝,偶然的一次,他回到書院看望老師,從師母的口中得知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好友祝英台是女兒身,他一下子明白了分手時祝英台以成雙成對的鳥兒比喻男女成婚的用意。
他急急忙忙趕往祝家,急切地想要見到祝英台。來到祝家的大門前,卻被看守祝家的門丁擋了回去。祝家是個有錢有勢的大戶人家,根本不會讓一個窮書生進入府內的。
和門丁的爭吵時驚動了在閨房的祝英台,她央求父親讓她見梁山伯最後一麵,父親無奈答應了。
祝英台和梁山伯一見麵抱頭痛哭,含著熱淚,祝英台告訴梁山伯,父親之所以不允許他們相會,是因為祝家已經把他許配給了一個姓馬的大家族做兒媳。要嫁的人叫馬文才,有萬貫家財,千頃良田,家族的許多親戚都是當朝的大官。
祝英台和梁山伯的談話還沒有結束,梁山伯就被祝家的人無情地趕走了。
造成祝英台和梁山伯愛情悲劇的罪魁禍首就是門第觀念,魏晉時期的婚姻講究門當戶對,大家族是要和大家族聯姻的,小門小戶一般情況是很難高攀上有錢有勢的大戶人家的。
門第習俗由來已久,“門第”一詞始見於《魏書·世宗紀》:“而中正所銓,但存門第,吏部彝倫,仍不才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