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相傳——家庭文化1
家庭文化指的是一個家庭世代承襲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較為穩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風、傳統習慣、家庭道德規範以及為人處世之道等。
我國的家庭文化源遠流長,深深地鐫刻著時代的烙印,雖然受時代和家族等不同原因的影響,每個家庭秉持的具體觀念有所不同,但在精神道德、價值取向、文明素質和行為舉止等方麵,卻有著高度的一致性,如,在倫理道德、責任意識、家庭教育、處世態度等方麵均可體現出來。家庭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其中蘊含的豐厚的文化給後世以極大的啟迪。
重視孝悌的家庭倫常觀
家庭倫常關係是家庭文化的重要部分,人們常將“倫理”和“道德”並稱,講求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的孝悌觀。
三皇五帝的虞朝,帝王舜本是個普通平民,父親瞽叟是個瞎子,且品性固執,不懂禮儀。舜母早逝,父親再娶,後母刁頑,常作惡言,並唆使舜父殺掉舜。
後母生了個兒子名象,為人傲慢,亦對舜仇視。但是舜仍然對父母很孝順,對弟弟很友愛,設法避免禍害,但卻毫不怨恨,並承擔全家的勞動工作,常在曆山耕種。
舜在二十歲的時候,他的事跡已傳播很遠,到他三十歲的時候,當時的領袖帝堯為找尋替任的接班人而問計於四嶽,四嶽一齊推薦了舜。於是帝堯決定深入對舜進行考察,便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又命九個兒子和舜一起工作,觀察他對內對外的為人。
舜成親後,要求妻子孝敬公婆,盡媳婦之道,關照弟弟,盡嫂嫂的本分,不可以因妻子的高貴出身而破壞家庭的規矩。舜對堯的九個兒子要求也很嚴格,一點也不遷就,使他們為人更敦厚謹慎,事事心存尊敬的態度。
舜在曆山耕作,由於和氣謙讓,同他一起開荒種地的人受到感染,變得能夠互讓,和洽相處,田界也不計較。舜去雷澤釣魚,那裏的人慢慢都能放下爭執,互敬互讓。
舜在河邊造陶器,仔細認真,不合格就重做,那些馬虎的人見了,感到慚愧,跟著漸漸也就做得精致了。舜的品德在大家中產生很大感召力,人們都願意親近他。他住的地方本來很偏僻,但一年後就變成村落,兩年成了邑,三年成了都。
帝堯於是很賞識舜,獎賞給他高級衣料做的衣服,一架名貴的琴,一群牛羊,又為他修建了糧倉。舜的父親、後母和弟弟象看到後,很為妒忌,一心暗害他,占為己有。
舜的父親叫舜去清潔糧倉那高高的上蓋,然後暗中縱火,要燒死他。幸得娥皇、女英預先給舜準備了竹笠。舜一手拿一個竹笠張開如鳥的翅膀,乘風飄下而不死。
舜父又與象設計讓舜修井,然後推下沙泥土塊活埋他,得手之後三個人瓜分舜的財產,象要琴和舜的兩個妻子,而牛羊衣物糧倉歸舜父及後母。
幸好舜在兩個妻子安排下,預先在井旁鑿開一洞,下井後即藏身而得不死。他出來的時候,象正占據舜的房子撫弄那架名貴的琴,見到舜而終於感到慚愧不已。
舜心中明知父親,後母和象合計害他,但仍然和過去一樣,孝敬父母,友愛弟弟,並沒有一絲埋怨。
帝堯對舜經過長時間的考察,又分派工作讓舜去做,終於認為舜的品德確實好,而且能幹,能凝聚天下有能之士,使更多能人願意出來輔助政事,治理的地方父有義,母有慈,子女孝順,兄長愛護弟妹,弟妹恭敬兄長,遠近的部族都對舜異常尊敬,便將帝位傳給他。
舜以一介平民,一躍而為虞朝的帝王,是孝悌和忠厚的結果。後來唐代呂純陽師尊在《呂祖全書》中介紹了七十二位忠神,三十六位孝神,另五位忠孝神,合共一百一十三位,虞舜帝排於第一位,為“旋轉乾坤,純忠純孝,揖讓大德神聖,有虞大舜帝,無極至尊”,備極尊崇禮敬,要求我道中人,對各忠孝神之忠孝精神要“堅誌奉行,細心體會”,“朝夕拜誦,廣布人間”。
春秋時期的大學問家孔子也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在儒家看來,家庭中的父母子女關係是不可變更的,父母慈愛,子女孝順是人道的原點,也是社會的原點。
曾參是孔子的一個學生。在沒有跟隨老師孔子之前,曾參一直在家侍奉父母。曾參侍奉父母極盡孝道,父母的每餐飯食必親自調理,酒肉豐盛,美食無缺。
他的父親一向喜愛吃洋棗,父親過世後曾參便再不忍食洋棗。鄰人皆稱讚他不忘親情。此後曾參對待母親更為孝順。
一天,他到深山中砍柴,家中有客來訪,母親人老疲憊,無法接待,來客又久不離去,母親情急無措舉起手指一口咬下。
常言說:“十指連心,母子同命。”曾參在山中果然覺得心痛難忍,知道一定是母親有事相傳,便飛奔回家。
他一進門,隻見老母呆坐堂中,曾參問緣由。老母告知有客來訪,家中無人招待,久等不見兒歸,便咬指以示兒。來客因久候不及,已經離去。
曾參聽完請求母親原諒。後來曾參從師於孔子去到魯國,一日忽又心痛,便急辭老師回到故裏。老母思兒甚切,愁急無奈,故又咬指,不料兒果然速歸,心中甚是慰藉。
從此,曾參一心侍母,不再遠遊。齊國許以高官厚祿請他前去,他卻拒絕了,說:“我的父母都年老了,接受人家的俸祿就要擔憂人家的事情,我不忍心遠離父母去為別人做事。”
孔子知道後,在眾弟子麵前高度讚揚:“曾參之孝心精誠之至,感動萬裏山河。”
《論語·裏仁》記載道,子曰: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時候,作為兒女的不要遠遊,不要到遠方去,如果不得已身在遠方,也要把常去的地方讓父母知道,不讓父母親憂心。
在古人看來,不講“家庭倫理”的人,其道德即有所欠缺。事實上,社會上也常以一個人是否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或敬老尊賢,來評判這個人的品德好壞。
一般說來,古人講的“五倫”是包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項。就家庭來說,父子、兄弟、夫婦三項是家庭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倫關係,而在這其中,孝敬父母又是最重要的。
“孝悌”中的孝指孝順父母;悌,指尊敬兄長。甲骨文中已有“孝”字。西周時,周公告誡其弟康叔說:“元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這裏的“友”即悌的意思。《詩經》裏也有不少有關孝悌方麵的內容。
西周初年,周公旦有個兒子,名叫伯禽,他是周代魯國的第一任國君。武王去世後,發生武庚、管蔡之亂,連帶東方諸國也起兵。周公東征後,平定了叛亂,統一了國家。
成王七年,成王將原本封在河南魯山的周公遷封到山東曲阜,實際就封的是伯禽。周公旦又對將要襲其爵,而到魯國封地居住的兒子伯禽說:
“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論身份地位,在國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時刻注意勤奮儉樸,謙誠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賢人。你到魯國去,千萬不要驕狂無忌。”
伯禽到了魯國後,又發生了幾次小規模的騷動。之後,伯禽率師在費地誓師,以嚴明軍紀。在全體將士努力奮戰及齊軍的支援下,終於安定了魯國。
傳說伯禽曾經跟著叔叔康叔去拜見周公三次,被父親痛打了三次。伯禽不知道為什麼,就去問商子,這是為什麼。商子說:“南山的陽麵有一種樹,叫做橋木;北山的陰麵有一種樹,叫做梓木,你怎麼不去看一看呢?”
伯禽聽了商子的話,就去看了,隻見橋木生得很高,樹是仰著的;梓木長得很低,可是俯著的,就回來告訴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