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子就對伯禽說:“橋木仰起,就是做父親的道理:梓木俯著,就是做兒子的道理。”
到了第二天,伯禽去見周公,一進門就很快地走上前去,“撲通”一聲就跪下去,周公稱許他受了君子的教導。
中華民族曆來非常重視孝順父母和尊敬兄長,並且身體力行。《三字經》裏有句“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故事大意是,孔融四歲的時候,大人給兄弟幾人分梨吃,孔融是兄弟中最小的一個,拿梨時,卻拿了最小的一個,並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梨,大梨給哥哥吧。
相傳,漢朝有個田真的人,他家中共有兄弟三人,父母都已經過世了,三人擬將父母遺留的財產分成三等份。堂前那棵紫荊樹也要分,而且預定明天就要動手。說也奇怪,就在田真兄弟決定之後,這一棵紫荊樹卻突然枯萎。
田真看了感到非常震驚,就跟他的兩位弟弟說:‘樹木同株,聽到自己要被分割成三份,就憔悴枯萎,難道我們人不如樹木嗎?’田真說著悲從中來,忍不住哭了起來,兄弟三人因此決定不要分割紫荊樹。
說也奇怪,這棵樹一聽到田真兄弟說不分割了,就又活了過來。兄弟三人因而感悟,從此以後財產共有,再也不分家了,而且愉快地生活在一起,鄰居們都稱讚他們一家是孝門。
兄弟屬於天倫之一,血脈相連,所以古人將兄弟比喻成手足,而手足就有不相分離的意思。因為,分離就會分散,分散就會孤單,而孤單就接近於滅絕。
孝悌是適應古代的宗法等級製度而提出的,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最重孝悌,把它推崇為最基本的道德規範。
在曆史的各個時期,孝悌的觀念已經有所發展變化,曆經幾千年的發展,家庭中孝悌觀念已演化為謙和有禮、克己忍讓及講求長幼有序等的規矩理解,這些觀念已經如血液般“流淌”在每一個國人血管裏。
【旁注】
堯 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首領,姓伊祁,名放勳,史稱唐堯。在位期間,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自己生活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得到了人們的愛戴。
邑 會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部表疆域,下表人口,合起來表城邑,指古代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邑”也是漢字的一個部首,變體為右耳旁。從“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關。
春秋時期 (前770年~前476年)或稱春秋時代,簡稱春秋。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即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即前481年的曆史。
《論語》 儒家經典名著之一,四書五經之一,記載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為語錄體。全書共二十篇,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麵。《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
《詩經》 我國最早的一部民歌詞集,它彙集了從西周時期至春秋中葉500多年間流行於我國廣大北方黃河流域的民歌,其鮮明特點是運用現實主義的藝術手法,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等方麵內容。《詩經》總共305篇,最初稱《詩》,因為後來漢代儒家學者把它奉為經典,於是便把它叫做《詩經》。
《三字經》 我國傳統教育兒童啟蒙讀物,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三字經》以三字一句的方式,簡短的敘述一些廣為人知的曆史故事和表述普遍為古代社會所接受的道德觀念和哲理。
【閱讀鏈接】
“孝”是儒家倫理的重要範疇。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果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物,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會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孔子論“孝”,還講“竭力”、“無違”、“知年”、“慎終”、“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等都是從不同的角度體現對父母的孝敬。
“修身齊家”的家庭教育
孟軻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
一次, 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子打架,孟母覺得這裏的環境對孩子成長不好,於是搬家了。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軻看到一夥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夥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麵,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做死人埋了下去。孟母發現後,把孟軻拉了回來。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胡子花白的老師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著學生念書,那拖腔拖調的聲音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念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軻送去上學。
可是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知道後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把他叫到身邊,說:“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說著,抄起剪刀,“嘩”的一聲,把織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軻嚇得愣住了。這一次,孟軻心裏真正受到了震憾。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終於明白了道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於他天資聰明,後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終於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被人尊稱為孟子。
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人們,家庭教育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為了使孩子擁有一個真正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要不惜付出一定的代價。
古代人十分講究“修身齊家”,《禮記·大學》曰:“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明末清初文學家李漁在《風箏誤·閨哄》中講:“不會齊家會做官,隻因情法有嚴寬。” 清晚期學者康有為 《大同書》戊部第一章說:“夫強異類者以同居,以此而日言齊家,豈非怪謬!”
這些古話都強調了“修身齊家”的重要性,在這裏“修身齊家”的意思是:設法把自己的家族治理好,使族人和睦相處,齊心協力。要治理好家族,一定會先從自己做起,用心改變自己的態度習慣,成為一個具有良好德行的人。
在家庭教育方麵,古人是不惜精力和財力,並且常常是以身作則的。 曾子是孔丘晚年最重要的弟子之一,是儒家學說的重要傳承人。曾子積極宣揚、發展老師孔丘的學說,並以躬身實踐而聞名。
一次,曾子的夫人要去集市,他們的兒子吵著鬧著要跟著去。曾子的夫人對兒子說:“好孩子,你在家裏玩耍,一會兒母親從集市回來,給你殺豬吃。”
孩子聽完之後,便留在家中玩兒,不再吵著跟著去了。過了一會兒,曾子的夫人從集市回來了,曾子便去捉豬準備宰殺。夫人阻止說:“我隻不過說說而已,你怎麼還當真了呢?”
曾子一本正經地說:“可不能跟孩子撒謊啊,小孩子沒有很強的思考和判斷能力,父母便是孩子的老師啊。現在你騙他,這是教孩子撒謊啊!母親欺騙孩子,孩子就再也不會相信母親了,這不是教育的方法。”
說完,曾子把豬殺掉,煮肉給孩子吃。儒家學說十分重視德行教育,曾子以身作則,很好地踐行了儒家的這條家庭教育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