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相傳——家庭文化2
秉持勤儉持家的治家觀
勤儉持家是古代大多數家庭秉持的重要治家觀,清代思想家朱柏廬在《朱柏廬治家格言》中說: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意思是:吃每一碗粥、一碗飯時,應該想想這粥飯的來之不易;生活所需的每半根絲、每半縷線,都要想一想其中有多少人的心血,意指衣食來之不易,應該好好珍惜。
季文子是春秋時期魯國的正卿,出身於三世為相的家庭,在魯國,可以說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地位。
但他異常儉樸,以節儉為立身的根本,並且要求家人也過儉樸的生活。他穿衣隻求樸素整潔, 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
見他如此節儉,有人就勸季文子說:“你身為上卿,德高望重,但聽說 你在家裏不準妻妾穿絲綢衣服,也不用糧食喂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飾,這樣不是顯得太寒酸,讓別國的人笑話您嗎?這樣做也有損於我們國家的體麵,人家會說魯國的上卿過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日子啊。您為什麼不改變一下這種生活方式呢?這於己於國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季文子聽後淡然一笑,對那人嚴肅地說:“我也希望把家裏布置得豪華典雅,但是看看我們國家的百姓,還有許多人吃著粗糙得難以下咽的食物,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還有人正在受凍挨餓;想到這些,我怎能忍心去為自己添置家產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妻妾錦衣,精養糧馬,這哪是治家之道啊!”
這一番話,說得那個人滿臉羞愧之色,同時也使得他 內心對季文子更加敬重。此後,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簡樸,讓妻妾隻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裏的馬匹也隻是用穀糠、雜草來喂養。
明太祖朱元璋從一個乞丐曆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爬上了皇帝高位,但是他沒有恣意享樂起來,反而變得更加節儉。一年,他的結發妻子馬皇後過生日,高官權貴都前來祝賀。
等到百官來齊後,朱元璋吩咐上菜。菜肴擺上了桌,百官一看,並非是什麼山珍海味,雞鴨魚肉,而是簡單樸素的幾道菜:炒蘿卜、炒韭菜、兩碗炒青菜和一碗蔥花豆腐湯,標準的“四菜一湯”。
最後,朱元璋當眾宣布:今後眾卿請客,最多隻能“四菜一湯”,這次皇後的壽宴即是榜樣,誰若違反,嚴懲不貸。那些官員們聽了朱元璋的一番言辭,明白了他的用意,無不誠惶誠恐,連連稱是,不敢再肆無忌憚,大吃大喝。 後來在朱元璋故鄉鳳陽流傳關於四菜一湯的歌謠:
皇帝請客,四菜一湯;
蘿卜韭菜,著實甜香;
小蔥豆腐,意義深長;
一清二白,貪官心慌。
南梁時代,徐勉擔當中書令要職。他為政清廉,家裏一點積蓄也沒有。朝廷發給他的俸祿,他也常常分發給家族中的貧窮者。看到徐勉家生活拮據,他身邊的人為之擔憂。
有一天,與他私交較深的幾位同事向他進言說:“您一點積蓄也沒有,百年之後,也得為兒孫們考慮考慮呀……”
徐勉回答說:“別人做高官留給子孫以金銀財寶,但是我認為留給子孫以清白比金銀財寶還厚重。我死之後,如果兒孫們有本事,就能自立自強;如果沒本事,我即使留下產業,也早晚會落入他人之手。”這番話說得進言的幾位同事連連點頭稱是。
徐勉當官常常不在家,他多次以書信方式教育子女。有幾次他寫信給兒子徐崧說:“吾家世清廉,故常居貧素。至於產業之事,所未嚐言,非值不經營而已……古人所謂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
宋代寇準自幼喪父,家境貧寒,全靠母親織布度日。寇母常常在深夜一邊紡紗一邊教寇準讀書,督導寇準苦學成才。後來寇準上京應考,得中進士。喜訊傳到家裏時,寇母已身患重病。臨終前,她將親手畫好的一幅畫交給老仆劉媽說:“日後寇準做官,如果有錯處,你就把這幅畫給他看。”
後來,寇準做了當朝的宰相。一次,為慶賀生日,大擺筵席,準備宴請群僚。劉媽認為時機到了,便把畫交給寇準。寇準展開一看,見是一幅《寒窗課子圖》。畫上有首詩:“孤燈課讀苦含辛,望爾修身為萬民;勤儉家風慈母訓,他年富貴莫忘貧。”
寇準再三拜讀,淚如泉湧。拜讀後,他令人撤去壽宴,辭退所有壽禮。從此專心料理政事,最終成為宋朝一位有名的賢相。
“勤儉”二字包含兩層意思,“勤”是指勤勞;“儉”是指簡樸。光“勤”不“儉”不行,同樣,光“儉”不“勤”也不能使家過得興旺。
過去,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
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饑挨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字去做。”後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年年五穀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裏就沒有一點餘糧。
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後,也把“儉”字當做“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霄雲外。他疏於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獲的糧食就不多。盡管一家幾口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麵寫道:“隻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隻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
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訓以後,他倆將“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後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曆史上,秉持勤儉持家的人大有人在,可以說數不勝數,是世代傳家之寶。因此,可以說勤儉不僅僅是一種美德,一種素養,更是一種使家族興旺,生活蒸蒸日上的製勝法寶。
有句古訓說“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 “耕讀傳家”流傳深廣,深入民心。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穀,養家糊口,安家立命。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
“耕讀傳家”中就蘊含著勤儉持家的核心,在農耕社會裏被視為世代傳家、民族延續的根本,被世世代代的人們視為治家的思想瑰寶。
【旁注】
朱柏廬 即朱用純(1627年 ~ 1698 年)字致一,號柏廬,明末清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他深感當時的教育方法,使學生難以學到真實的學問,故寫了《輟講語》,反躬自責,語頗痛切。曾用精楷手寫數十本教材用於教學。另,著有《治家格言》、《愧訥集》、《大學中庸講義》。
正卿 春秋時部分諸侯國的執政大臣兼軍事最高指揮官,權力僅次於國君。有部分諸侯因政體不同,未設正卿一職。由於正卿為要職,終身執掌一國之命脈,代替國君發號施令,因此容易造成君權下移,也由於此,結黨、擅權、廢立、弑主、叛國之事時有發生。
中書令 幫助皇帝在宮廷處理政務的官員。中書令負責直接向皇帝上奏的密奏“封事”,責任重要。西漢年間,中書乃歸屬於內廷宦官機構,負責在皇帝書房整理宮內文庫檔案,與皇帝有頻繁接觸的機會,其主官稱中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