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寄托——誕生禮俗1(1 / 3)

美好寄托——誕生禮俗1

人的誕生,俗稱“生日”。嬰兒降生,是人生的開始,也是人生的大事、喜事,家人歡欣,親朋相賀。誕生禮是我國傳統的誕生禮俗之一,不同地區、民族,形式多有不同,從剛出生洗禮開始到寶寶周歲抓周,通常都有祝福、保健等含義。

誕生禮俗是人一生中的開端禮,從未孕時的祈子到嬰兒周歲,人們都會舉行一係列的儀式。比如,祈子儀式、“催生”、“報喜”、“三朝”、“滿月”、“百日”“抓周”等,一切誕生禮俗都圍繞著長命百歲的主題展開,都具有美好寄托的意思。

期盼早生貴子的祈子禮

在我國,已婚婦女在未懷孕之前,民間有種種企盼懷孕得子的習俗,並且其儀式多帶有神秘色彩。  祈子儀式中最普遍的是向神靈求子。民間主管生育的神靈包括碧霞元君、送子觀音、送子娘娘、金花娘娘等。

“送子觀音”很受我國婦女喜愛。送子觀音,俗稱“送子娘娘”,是一位抱著男孩的婦女形象。《法華經》中說:“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這是民間“送子觀音”的由來。

民間認為,婦女隻要摸摸送子觀音塑像,或是口中誦念和心中默念觀音,即可得子。

金花娘娘,又稱金花夫人、金花聖母,她是我國粵、桂、甘、鄂、浙等地信奉的生育女神。據屈大均《廣東新語》載,金花是一個廣東的女性巫師,端午節觀看龍舟競賽時溺斃,屍體數日不腐敗,還有異香,接下來湖中浮現一塊木頭雕像,神似金花。於是雕像被當地人膜拜,金花也被視為神明,因為求子較為靈驗,被尊為送子娘娘。

相傳,臨水夫人名陳靖姑,又作陳進姑,為唐代福州人。她幼時天性聰穎,後得仙人教化,懂符籙之術,能驅五丁,成年嫁予古田劉杞。據說,陳靖姑24歲那年,為百姓抗旱而毅然“脫胎祈雨”,因身體虛弱而卒。臨死自言:“吾死必為神,救人產難。”因此,她逐成為閩地最著名的“專保童男童女,催生護幼”的助產神。世稱臨水夫人、順懿夫人、大奶夫人、陳夫人等,永安民間尊奉她為“順天聖母”或“注生娘娘”。

潮汕人把媽祖作為施賜子嗣的神祗來崇拜。對於媽祖,《三教搜神大全》載:

尤善司孕嗣,一邑共奉之。邑有某婦醮於人,十年不字,萬方高禱,終無有應者,卒禱於妃,即產男子嗣。是凡有不育者,隨禱隨應。

每逢媽祖聖誕這一天,潮汕鄉民都要到天妃廟去抬天妃出遊。這時,那些結婚而未有子嗣的人最為踴躍。因為能為媽祖抬轎,都意在求媽祖贈福賜子。而那些無能力為媽祖抬轎效勞的,就站在旁邊,等媽祖聖駕經過時,摸一摸媽祖轎,也算是沾了光。

在潮州,人們往往將燈掛到鳳棲路路口的鳳棲廟門口,然後,每晚抱著孩子到廟中,一方麵往自己的燈籠裏添點紅蠟燭,一方麵接受四鄰的祝賀。還要在廟前懸八屏大“花燈”,後宮裏還掛著一隻彩鳳,並在供桌上擺了“花碗”。而這些花燈和大彩鳳,就成了那些娶了媳婦而尚未產育或隻生女未生男的人的爭奪對象。

人們在菩薩麵前擲杯許願,派人把一屏花燈送到自己家裏,然後興高采烈地把花燈屏掛上廳堂,讓四鄰親戚前來賞燈,預祝他家早得貴子。當然,那一隻象征吉祥的彩鳳,更是難求。無論是得花燈還是得彩鳳的人,到明年“上燈”時,必償還一屏新紮的花燈屏或一隻彩鳳。

在求子儀式中,最突出的是麒麟送子儀式。在  傳說中,麒麟為仁獸,是吉祥的象征,能為人帶來子嗣。相傳孔子將生之夕,有麒麟吐玉書於其家。此雖傳說,實為“麒麟送子”之本,見載於晉王嘉《拾遺記》。

在曲阜,有一條闕裏街。孔紇與顏徵在夫妻二人僅孔孟皮一個男孩,但患有足疾,不能擔當祀事。夫婦倆覺得太遺憾,就一起在尼山祈禱,盼望再有個兒子。

一天夜裏,忽有一頭麒麟踱進闕裏。麒麟舉止優雅,不慌不忙地從嘴裏吐出一方帛,上麵還寫著文字:“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徵在賢明。”第二天,麒麟不見了,孔紇家卻傳出一陣響亮的嬰兒啼哭聲。

民間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古代有位畫師,老而無子。畫師偏愛畫麒麟,屋裏鋪滿他所畫的各種稀奇古怪的麒麟。有一天晚上,他突然看到一匹金光閃閃的麒麟,身上馱著一個小孩子,朝著他走來。畫師一高興,笑醒了,原來隻是一場夢。到了第二年,他的夫人便得一“老來子”,小孩子絕頂聰明,6歲就能賦詩作畫,人們稱這孩子為麒麟童。

各地多有麒麟送子之俗,以湖南最盛。據《長沙新年紀俗詩》載:

婦人多年不生育者,每放龍燈到家時,加送封儀,以龍身圍繞婦人一次,又將龍身縮短,上騎一小孩,在堂前繞行一周,謂之麒麟送子。

鱗麒屬於龍族,此乃以龍燈代麒麟者。

在湖南衡陽一帶,送的則是冬瓜,時間在中秋節的晚上。冬瓜在幾天前就準備好了,並且用彩色繪成麵具,用衣服裹成人形,由年長命好的老人抱著,爆竹劈啪地送去。送到家時,把冬瓜放在床上,用被子蓋住,老人念祝吉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送瓜者也有“暗送”的。先將瓜內注入清水,再包上嬰兒衣服,悄悄送至鄰近無子女夫婦床上,用被子蓋上,待該夫婦就寢時,抖動被窩,裏麵的瓜隨之滾動,浸濕被褥,象征小孩尿床,不僅不怒,反而歡喜。

與這種送子風俗相似的還有“拍喜”、“棒打求子“等習俗。都同樣表達了人們祈求得子的美好願望。

[旁注]

碧霞元君 即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碧霞元君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能夠“統攝嶽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泰山及其他地方建有許多“娘娘廟”,並常在左右配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

端午節 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最初是我國人們以祛病防疫的節日,後來成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但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

五丁 神話傳說中的5個力士。《藝文類聚》卷七引漢揚雄《蜀王本紀》:“天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獻山,秦王獻美女與蜀王,蜀王遣五丁迎女。見一大蛇入山穴中,五丁並引蛇,山崩,秦五女皆上山,化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