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燈 又名“彩燈”、“燈籠”。起源於唐代,盛於明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間。我國曆代花燈的製作十分講究,品種繁多。如明朝畫家唐寅有詩雲:“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心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到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孔子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及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文宣皇帝、文宣王。
[閱讀鏈接]
每年春節,民間都有張貼麒麟送子的年畫和舉行麒麟送子活動的習俗。麒麟送子年畫的畫麵正中為一匹龍頭、獅尾、細腿、馬足、全身披甲鱗的麒麟,背上馱著一個手抱蓮蓬的童子,寓“連生貴子”之意。
麒麟送子活動是在春節時,送紙紮麒麟,紮成的麒麟下巴上有許多胡須。那些未生孩子的婦女或者才過門的小媳婦到麒麟麵前拽胡子時,旁邊則有人唱著“早生貴子早得福”、“壽比南山不老鬆”等一類吉利語。
呼喚寶寶降生的催生禮
在人生禮俗中,生育是一個重要環節。孕婦臨產的那個月叫達月,到了達月,娘家必送禮物以示催生。因催生禮品豐盛,往往須用擔挑上,有的地方幹脆就叫“催生擔”。
據宋代《夢梁錄》記載:
杭城人家育子,如孕婦入月,期將屆,外舅姑家以銀盆或彩盆,盛粟杆一束、上以錦或紙蓋之,上簇花朵、通草、貼套、五男二女意思,及眠羊臥鹿,並以彩畫鴨蛋一百二十枚、膳食、羊、生棗、粟果及孩兒繡繃彩衣,送至婿家,名“催生禮”。
作為催生禮,一般有衣、食兩項。衣有凡嬰兒出生後所需用的衣服、鞋帽、包被、誕兜及至尿布都送上;食有雞蛋、紅糖、長麵、桂圓、核桃等等。
催生禮隨民風鄉情不同,各地自有特色。
在杭州,孕婦產期將屆的那個月的初一,娘家派人送催生禮,有喜蛋、桂圓及繈褓。同時,要攜帶一笙吹著進門,以“笙”諧“生”,以“吹笙”表示“催生”之意。也有同時用紅漆筷子10雙,或用竹筷用洋紅染之,一並送往,取快生快養之意。
在溫州地區,女兒臨產前,母親要送肉給女兒。肉約一寸見方,切得端正,不偏不倚,燒熟送去,當地叫“快便肉”,以為產婦吃了,臨產快捷。
在江蘇南京地區,過去每當孕婦足月後,娘家要將其接回去,給她吃麵。吃時,大門洞開,用一長凳橫在門前。女兒吃完麵後,轉身就走,一腳踢倒門前的木凳,徑直返回夫家,不得回頭,俗信這樣便能順產。
《金陵瑣誌·炳燭裏談》卷上曾述及清末南京送“過街麵”以催生的習俗:
婦人將產子,母家必備小兒服飾及雞、肉、麵、饊相饋,謂之,催生。送禮後,逾月猶不生,則遣女仆備熱麵數碗送往女家,置諸地,急趨而出。女家人取食之,謂之過街麵,是亦催生之餘波也。
麵條有“長壽麵”或“長生麵”之謂,用於壽誕祝年歲久長,又由於它與“生”有關,故被轉用於婦人的生產。其所謂“過街”,即暗指小兒從娘胎來到人間的出世,猶如由此及彼的過街一樣,快捷、輕鬆。
江蘇高郵是有名的麻鴨之鄉,不少禮俗都離不開一個“鴨”字。當地送催生禮多送開襠鴨。女兒出嫁,十月懷胎,女兒懷孕時,娘家常送些生果子,一是女兒想吃酸的,二是讓女兒時刻記住一個“生”。催生禮送上瞟肥不生蛋的徉生鴨,表示女兒生養順利,別有一番風味。
在四川自貢等地區,舊俗婦女結婚懷孕後,娘家要為其準備產後的雞、蛋、米和為即出世的寶寶準備鞋襪、衣、帽。
在安徽含山等地,婦女懷孕期間,娘家要準備嬰兒穿的衣、被、尿片等用品,婆家則於臨產時炒“陰米子”,即蒸熟曬幹的糯米飯,再以鐵鍋烘炒,俗稱“催生米”,以便生育後用開水泡食。
在徽州,產婦臨盆前,娘家要備好新生嬰兒軟帽,俗稱“被窩帽”;和尚衣,即無領,無紐扣,以繩帶連係的小人衣;包裙,口涎圍、小鞋襪、尿布、紅棗、紅糖、雞蛋等物,於月初一或十五送至婿家,俗稱“催生”。按照習俗,送“催生”時,在路上還需戴傘遮天,不能說一句話。據說“催生”衣物,有神靈護送,報日後平安,故不讓天色人語驚擾神靈,以圖安康、吉利。
在廣東饒平,規定臨產前一日,娘家要備新生兒的衣服、鞋、帽等數套及各種點心食品,如麥包、粽子、紅雞蛋等,送至婆家“催生”。婆家收下服裝和大部分點心食品,退回小部分,並將收下的點心食品,分贈給親友、鄰居。
以上說的“催生”,無非是孕婦的親娘借此將嬰兒出世後需用的東西送過來,並寄托希望女兒快生、順產之意。
[旁注]
《夢梁錄》 南宋吳自牧著。對於南宋首都臨安府的城市景觀、地理環境、裏巷風俗、朝廷典祀,作了翔實地記載。其中一些文化史和城市地理方麵的資料,更可以彌補正史、地方誌之不足。是研究宋史的寶貴資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笙 是我國漢族古老的吹奏樂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漢代以前的笙管多以蘆竹或紫竹製作,簧片用竹製作,笙鬥用瓠製作;漢以後,簧片漸改用銅製。隋唐時期的笙鬥改用木製,笙鬥周圍髹漆繪花紋。
粽子 又稱“角黍”、“筒粽”,是我國曆史上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閱讀鏈接]
民間有一個關於催生娘娘的傳說: 從前,有個年輕媳婦名叫桂英,在頭胎生產時因難產死了,死後就成了產婦鬼。桂英雖為鬼仍留戀人間生活,極想還陽重返人間。有個鬼卒知道她的心事後,給她出了個主意:“每到天黑你就出去,看哪家婦人生娃兒,隻要不讓她生出來,你就可以取替身超生。”
桂英照鬼卒說的辦法做了。但她每次見到孕婦難產時的痛苦樣子,憐憫和同情心總是油然而生,就千方百計設法解除產婦的痛苦,使孩子能夠順利地降生。後來,閻羅王知道了,認為她做了不少善事,就晉封她為“催生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