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寄托——誕生禮俗3(1 / 2)

美好寄托——誕生禮俗3

預測寶寶前途的抓周禮

到了幼兒周歲,父母為了預測其將來的誌向及愛好,則有“抓周”的禮俗。抓周,又稱拭兒、拈周。這種習俗,在民間流傳已久,它是第一個生日紀念日的慶祝方式。

關於抓周禮的由來,有兩種不同的傳說:

其一,據《左傳》載,楚共王無嫡子,想在5個受寵愛的庶子中選嗣,於是以一塊玉璧遍示名山大川,然後將此璧秘密埋在祖廟的庭院裏,讓五庶子依長幼次第進廟拜跪祖先,誰正好壓在埋玉璧的位置上,他就是神靈所確立的王嗣。年齡最小的楚平王被抱進祖廟後,兩次下拜,均壓在了玉璧的璧紐上。但楚共王最終把下跪時兩足各跨玉璧一邊的長子立為太子。

其二,相傳,三國時吳主孫權稱帝不久,太子孫登得病而亡,孫權隻能在其他兒子中選太子。孫權遂命景養擇一吉日。是日諸皇子各自將兒子抱進宮來,隻見景養端出一個滿置珠貝、象牙、犀角等物的盤子,讓小皇孫們任意抓取。眾小兒或抓翡翠,或取犀角。惟有孫和之子孫皓,一手抓過簡冊,一手抓過綬帶。孫權大喜,遂冊立孫和為太子。

根據文獻上有關抓周的記載,對民間這一“抓周”習俗,可上溯到南北朝時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中就明確記載:

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製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拭兒。

到了唐宋時期,這一風俗已從江南傳遍了神州大地,在全國各地逐漸盛行開來,謂之“試晬”或“周晬”。如武則天曾將皇孫都召集到大殿上,看他們嬉戲,“取西國所貢玉環釧杯盤,列於前後,縱令爭取,以觀其誌。”據說唐高宗幼年時,“將戲弄筆,左右試置紙於前,乃亂畫滿紙,角邊畫處,成草書‘敕’字”。

唐代的法振在《趙使君生子晬日》描寫當時“拈周試晬”的情形:

毛骨貴天生,肌膚片玉明。

見人空解笑,弄物不知名。

國器嗟猶小,門風望益清。

抱來芳樹下,時引風雛聲。

宋時,“試兒”風俗更是盛行,人們對此篤信不疑。當時的曹彬在“抓周”時有“印取戈提”的傳聞,後來果以武功掛印,曾任節度使、檢校太師、樞密使、魯國公等職銜。《宋史·曹彬傳》載曰:

彬始生周歲,父母以百玩之具列於席,觀其所取。彬左手持幹戈,右手取俎豆,斯須取一印,他無所試,人皆疑之。

元代和明代,此習俗更加盛行,被稱之為“期揚”。到了清代,才有“抓周”、“試周”之稱。《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就詳細記載了一則抓周趣事:

這年正是你的周歲,我去給你父母道喜。那日你家父母在炕上擺了許多的針線刀尺、脂粉釵環、筆墨書籍、戥子算盤,以至金銀錢物之類,又在廟上買了許多耍貨,邀我進去,一同看你抓周兒。

清代皇宮抓周禮儀非同一般,所陳設物品與民間大不一樣。如《國朝宮史續編》記載:

抓周例用玉陳,玉扇墜二枚,金匙一件,銀盒一圓,犀鍾一棒,文房一件,果筵一席,內宮殿監奏交內務府預備。

清末,北京民間仍然盛行這種“抓周兒”禮。雖然,小兒周歲並不搭棚辦酒席,也不下帖請客,但凡近親們都不約而同地循例往賀,聚會一番。一般不送如賀幛、金銀首飾等大禮,僅是給小孩買些糕點食物或玩具。另外,在習慣上,凡與小孩初見的長輩們,都用一掛白線,拴上錢幣,給小兒套在脖子上,謂之“掛線”。

“抓周兒”的儀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頓“長壽麵”之前進行。講究一些的富戶都要在床或炕前陳設大案,上擺:印章,儒、釋、道三教的經書,筆、墨、紙、硯、算盤、錢幣、賬冊、首飾、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兒”,還要加擺鏟子、勺子、剪子、尺子、繡線、花樣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