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規範——日常禮俗1(1 / 3)

生活規範——日常禮俗1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免不了與人交往,與人接觸.就要懂得接人待物、學會為人處事。這看似是一件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是卻大有學問。我國自古就有重禮講禮的傳統,總結出了許多日常生活中的禮儀規範,並成為了全社會共同遵守的習俗。

每一個社會成員從飲食起居到言談舉止,都必須遵循一定的禮儀,如社交禮俗、盟誓禮俗、日常禮俗、賓客禮俗、飲食禮俗及喪葬禮俗等。隻有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敬重,也才能有很多彼此相通的朋友。

坐立行走的禮儀習俗

席地而坐是古人的起居習俗,其由來已久,遠在商周時期就已如此。其延續時間也很長,至少保持到唐代。所謂席地而坐,就是在地上鋪張席子坐在上麵。

席又分為“筵”與“席”兩種。筵是竹席,形製較大,是為了隔開土地,使地麵清潔而鋪設的,故隻鋪一層。因為室內滿鋪著筵,整潔美觀,所以人們進室內要先脫鞋,以免將汙泥塵土帶入室內,踏髒鋪筵。這就形成一種禮節,在室內是不應穿鞋的。

據《呂氏春秋》至忠篇載,春秋時期,有一次齊王生病,名醫文摯運用激怒他的方法為其治病,不脫鞋就進了內室,齊王見文摯“不解屨”進室,且“登床,履王衣”,勃然大怒,結果鬱結之氣排出,病也好了。

不僅是鞋,古人為了表示對主人的尊重,入室連襪子也不能穿。《左傳》載,一次衛侯與大夫們飲酒時,褚師聲子穿著襪子就登上席子,衛侯一見大怒。褚師聲子連忙解釋,說自己腳上有瘡,和別人不一樣,如讓君王看到會惡心嘔吐的,因此不敢脫襪。衛侯更加生氣,雖然大夫們都紛紛勸解,衛侯仍然認為這是對自己不恭,是絕對不許可的。直到褚師聲子無奈退出,衛侯還把手叉在腰上忿忿地說:“一定要砍斷你的腳!”可見,古人對入室脫襪的禮節也十分看重。

狹義的席一般用蒲草編製,呈長方形,置於筵上,是為了隔潮而墊坐在身下,故可鋪幾重。《禮記·禮器》說,“天子之席五重”,而諸侯用三重,大夫兩重。貧苦人家可以無席鋪墊;對於貴族來說,居必有席,否則就是違禮。

坐席也有許多講究。如《禮記》規定:“父子不同席”,“男女不同席”,“有喪者專席而坐”。已經坐在席上,對尊者自表謙卑就要讓席。另外,還要求“席不正不坐”。所謂正,是指席子的四邊應與牆壁平行。強調席正,是為了表示莊重。《禮記·曲禮上》還規定:“為人子者……坐不中席。”

古代一席坐四人,共坐時席端為尊者之位,獨坐時則以中為尊,故卑者不能居中,既為人子,即使獨坐也隻能靠邊。如果有五人以上相聚,則應把長者安置於另外的席上,稱為“異席”。

古人坐的姿勢是兩膝著地,兩腳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踵上。如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就叫跽,又稱長跪,是將要站起來的準備姿勢,也是對別人尊敬的表示。《論語·先進》記曾皙見到老師孔子,即“舍瑟而作”,就是指他放下瑟,從席地而坐到聳身直腰,以示恭敬。

還有一種極隨便的坐法,叫“箕踞”。其姿勢為兩腿分開平伸,上身與腿成直角,形似簸箕。如有他人在場而取箕踞的坐姿,是對對方的極不尊重。《史記·刺客列傳》記荊軻刺秦王未遂,“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反映了荊軻對秦王的傲視。所以一般情況下,要求“坐毋箕”。

唐宋以後,桌椅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席地起居的習慣逐步有所改變。但是,桌椅的流行直到宋代在上層社會還有頗大的阻力。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四記載:“徐敦立言:往時士大夫家婦女坐椅子、凳子,則人皆譏笑其無法度。”可見,北宋時期士大夫家內的婦女還不得坐椅子,否則即被視為不懂規矩。

古人對站立要求“立如齊”,“立勿跛”,“立不中門”。是說站立必須不跛不倚,取立正姿勢,而且不能站在門的中間。如果接受別人的禮物,則必須站著不可坐下,以示尊重。

至於走路規矩更多。如《禮記·曲禮上》說:“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室中不翔。”“武”即足跡,“接武”指向前邁一隻腳在緊挨著後一隻腳處落地,也就是腳印一個接一個;“布”即散布、分布,“布武”指足跡不相連接。堂上麵積小,走路不能邁大步;堂下地方大,不必有所顧慮。“翔”的本義是飛翔,這裏是比喻的說法,意思是在室內走路時臂的擺動要小,不要像鳥飛那樣揮動雙臂,這也是因為室內空間小,“翔”則會碰到別人。這些禮俗的規定最初來源於生活,是跟室內、堂上、堂下的空間狀況相適應的。

在一些特定的場合,卑者、賤者、晚輩、主人要按照禮法的規定,用“趨”,即快步行走的方式向尊者、貴者、長輩、賓客表示恭敬。

據《論語·鄉黨》載,一次孔子應魯君詔去接待外邦貴賓,他神色莊重,不但拱手彎腰,而且“趨進,翼如也”,意思是快步前行,肥大的袖子自然飄起,姿態漂亮得像舒展雙翅的飛鳥。這是賓禮中的“趨”。另一次,孔子去朝見魯君,上殿跪拜如儀之後,“沒階”,又“趨進,翼如也”,再退歸班位。這是朝拜時的趨禮。

《史記·叔孫通列傳》還描寫了漢高祖劉邦當皇帝後,叔孫通教習禮儀,百官依照朝儀禮節群“趨”的情況。朝拜的趨禮一直保持到清代,當時臣下朝見王侯都要放下馬蹄袖,急行數步,跪下參拜。“趨”也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種傳統禮節。

《論語·子罕》載,孔子會見穿喪服、著冕服的人及盲人時,即使年齡比自己小,也要從座位上站起來;走過這些人時,則要急步快行以示禮貌。

另外,晚輩從長輩麵前走過也要“趨”。《論語·季氏》記載了孔鯉曾兩次“趨而過庭”的事,這是因為其父孔子此時正獨立於庭中。後世老友相見,或迎接客人,也往往快步走向對方,握手問候,以示熱情歡迎,這大概也屬於“趨”的遺風。

[旁注]

《左傳》 全稱《春秋左氏傳》,是我國古代最早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相傳是東周春秋末期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

瑟 我國古代彈弦樂器,共有25根弦。古瑟形製大體相同,瑟體多用整木斫成,瑟麵稍隆起,體中空,體下嵌底板。瑟麵首端有一長嶽山,尾端有三個短嶽山。尾端裝有四個係弦的枘。首尾嶽山外側各有相對應的弦孔。另有木質瑟柱,施於弦下。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稱“五十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