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如意——處世禮俗1(2 / 3)

由於千叟宴突出地顯示了對老人的尊重,每當舉行均引起社會轟動,有時還令地方官為老叟赴京提供車馬,故每次參加者都逾千人。

1713年,清康熙帝為慶祝大壽舉行的千叟宴更是盛況空前。當時赴京的老人達4000多人,其中80歲以上的就有570餘人。1785年在乾清宮舉行的千叟宴,參加者亦達3000多人。千叟宴推動了民間尊老禮俗的流行。

聚集千叟設宴慶賀規模盛大,非帝王難以施行;但僅為本家族老人賀壽,則既符合尊老規範,又很容易做到,故在老人生日“做壽”的禮俗在民間廣為流行。做壽一般自50歲開始,60歲或80歲以上的老者生日稱“做大壽”。

民間做壽大部分在家中,通常要設壽堂、燃壽燭、結壽彩。壽堂一般設在正廳,為拜壽之地。

若壽星為老翁,堂上正麵高懸紅緞彩繡的“百壽圖”或八仙圖所拚的巨形“壽”。兩邊是壽聯,內容多為“福臨壽星門第,春駐年邁人家”;“觴飛瑤階來仙祝,瑞靄錦屏見壽星”之類。正中供“壽星”,或供“福”、“祿”、“壽”三星。案前陳設蠟燭、花筒、香爐等講究延年的飾物。桌子上還供有壽桃、壽麵、壽酒、壽點等物品。

如給老婦做壽,則堂上正麵懸掛彩色“五福捧壽圖”,正中供“麻姑”一尊,其他相同。做壽要宴請賓客,來賀者多執壽禮,其中以壽桃、壽幛、壽聯為多。

壽禮開始,壽星穿戴一新,依男左女右坐於堂中供案旁,接受親友和晚輩的拜賀。

拜壽照例是兩揖三拜,晚輩行跪拜禮。如遇平輩拜壽,受賀者須起身請對方免禮。若晚輩中未成年的小兒叩拜,須給些賞錢。若受賀者尚有長輩健在,須讓長輩坐在受賀席上。

凡直係親屬拜壽,在上午壽宴前進行。遠親或朋友則隨來隨拜。受賀者的晚輩須在壽堂兩旁八字排開,對前來賀壽的跪拜者逐一還禮。

行完拜禮後,擺設宴席,共同飲壽酒,吃壽麵。之後,壽星還要攜全家於壽堂祭祀“壽星”或“麻姑”。

另外,有的人家最後還要“點燈花”,即用一批燈盤,每個燈盤上放一個用彩色燈花紙撚成的燈花,蘸上香油點燃。燈花的數目須同壽星歲數相同,一歲一盞,最後再增加兩盞,謂之“本命年”一盞,“增壽年”一盞。然後由壽星上香,其兒女親友依次跪拜行禮。最後,由拜壽的人們每人托一燈盤,列隊“送駕”,稱“送燈花”。至大門外,將“神碼”、“敬神錢糧”等焚化,壽禮才告完成。

元代有人曾搜集古代從虞舜、曾參、漢文帝,到丁蘭、黃庭堅等24人的孝行傳說,編成《二十四孝圖》一書,反映了古人孝敬的禮俗。其中的很多故事,如“望雲思親”、“鹿乳奉親”、“臥冰求鯉”等,感人至深,被廣泛傳頌。

總之,尊老養老,特別是孝敬本家族長輩老人,是儒學文化中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在古代社會深入人心。尊老養老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代代相傳。

[旁注]

周武王 (約公元前1087年~公元前1043年),西周王朝開國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紂王所殺,故得以繼位,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繼承父親遺誌,於公元前11世紀消滅商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成為了我國曆史上的一代明君。

太學 太學之名始於西周。漢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議,於公元前124年在長安設太學。由博士任教授,初設五經博士專門講授儒家經典。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國子監,或同時設立,均為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

郡 古代的行政區劃單位之一。始見於戰國時期。秦統一天下設36郡,後漢起,郡成為州的下級行政單位,介於州刺史部、縣之間。隋朝廢郡製,以縣直隸於州。唐代的道、州、縣,在武則天一朝曾改州為郡,旋複之。明清稱府。

壽幛 也叫禮幛。一般都是用綢布題字做成的。一般在整幅的紅綢緞,剪貼錫紙。有用紅紙的主軸,稱“壽軸”;也有外裝玻璃框的,稱“壽屏”。有直式與橫式之分,不論直式與橫式,皆采用長方形。

[閱讀鏈接]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麵,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裏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裏,“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

跪拜的九種禮儀習俗

在社交禮俗中,跪拜禮是古代使用年代最長、頻率最高的基本禮節。它起源於原始社會中人們互相致意的姿勢。在廢除跪拜禮之前,它一直在社會活動中普遍流行。

《周禮·春官·大祝》把跪拜禮分為九種,合稱“九拜”,即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和肅拜。

稽首是最隆重的跪拜禮,屬於臣拜君、子拜父、學生拜老師以及拜天、拜神、拜廟之禮。其動作是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然後頭也伏在手前邊的地上停留一段時間。因為頭至地稽留多時,故稱稽首。

頓首是地位相等的人互用的跪拜禮,其行禮方法與稽首同,隻是俯身引頭至地就立即抬起。因為頭觸地的時間很短,隻略作停頓,所以叫頓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