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如意——處世禮俗1
在人際交往中,我國古代的人們總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和方式來表現自律或敬人的完整行為。它是由一係列具體的禮節所構成,是一個表現禮貌的係統而完整的過程。
可以說,處世禮俗是待人以尊重和友好的習慣做法。我國作為禮儀之邦,自古以來,人們就特別注意為人處事的禮儀問題,往往表現在各個方麵,並且具有十分特別的內涵。
尊老養老的禮儀習俗
尊老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文字尚不發達的古代, 農業方麵的生產技術,政治與外交方麵經驗,隻有一定年紀的人才能掌握。因此,尊老敬老具有教化民眾、安邦治國的意義。
執政者把尊老敬老納入了禮儀製度之中,這種製度在周代的前、中期發展到了頂點,後代也大多沿襲。
“老”在古代有兩重含義,一是指本族的長輩,二是泛指老年人。後者的起始標準或以50歲為開端,或以60歲、70歲為起始,略有出入,但都以10年為界隔分為幾個層次。《禮記·王製》:
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飽,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雖得人不暖矣。
意思是說,人到50歲以後開始衰老,60歲以後要肉食才飽,70歲以後要蓋絲綿被才保暖,80歲以後要有人伴睡才保暖,90歲後即便有人伴睡,也不保暖了。
因此,周代規定,老人年50歲即養於鄉,60歲養於國,70歲養於學。由於老人壽數漸少,故預先須為送終做準備,提前製作老衣,60歲老人以年為單位準備,70歲以季準備,80歲以月,90歲則要以日計算,天天都預備,隻有被、褥、帽、帶之類才在去世後製作。
古代國君最隆重的尊老禮儀是三老五更禮。三老是國老,五更是庶老,各選擇德高望重、閱曆豐富、精通世故,且已致仕的一位老人擔任。為何以“三”、“五”命名,有不同解釋,其中之一認為:他們通曉三德五事,故稱三老五更。
三老五更禮各代的程序存在差異,但舉其一例即可窺見大概。59年,東漢明帝曾率群臣躬養三老五更於大學。當時選定的三老是李躬,五更是桓榮。行禮之日,三老五更穿戴一新,三老還手拄玉杖,乘車進入大學,明帝親自迎接,行肅拜禮。然後設宴,漢明帝親手為三老擺桌子。席間漢明帝還捋袖割肉,勸吃勸喝,並伴奏周武王伐紂之樂烘托氣氛。此外賜三老、五更各二千石俸祿,另有酒一石、肉40斤。
魏晉時期,三老五更禮更為興盛,尤其突出了三老五更以師道自居,訓示皇帝的禮儀。至唐時,規定每逢中秋吉辰,皇帝必須在太學舉行奉養三老五更禮。這一禮儀直到明代才隨著皇權的膨脹而被取消。
舉行三老五更禮,是古代執政者樹立道德楷模的實踐,對弘揚尊老養老的社會風氣起到一定作用。
除了三老五更外,周代對其他高齡老人也設置專門機構,加以供養。《禮記·王製》載:
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
意思是說,西周將在國為官的老年人養在大學裏,將士人及其他平民中的老年人養在小學裏。
每逢節慶及國中大事,周天子都要進行視學,即親自到老人聚集的學宮舉行春秋祭奠及養老之禮。其時不僅載歌載舞,向老人進獻酒食,而且還親切交談,向老人請教施政方略。平時如果老人生病,還設有專職人員定期慰問,“九十以上,日一問;八十以上,二日一問;七十以上,三日一問”。
戰國以後,周代的養老製度逐步遭到破壞,許多具體規定已難以實施,周代那種集中贍養老人的做法並未絕跡。直到明代,還曾在各郡邑設養濟院收養“孤老”,逢“改元或國有大典禮”就下詔收養“老病孤貧者”。特別是順天府的宛平、大興二縣, 一次即收數百上千名,“每名口月給太倉米三鬥,歲給甲字庫布一匹”。
尊老不隻限於對老人生活上的關照,還表現在達到一定年齡的老人可以享受免除賦稅、徭役甚至刑罰的待遇。
《禮記》中的《王製》、《祭義》等篇規定,從50歲開始不服徭役,80歲開始允許有一個兒子不服徭役,90歲以上則免除全家賦役。在法律上對老人也給予寬容,對於年至八九十歲高齡的“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由於古代“刑不上大夫”,所以這種規定實際上已把八九十歲的老者看作與大夫同權的象征。
至於特權的大小,則依年齡的差別分為不同等級。《禮記·王製》雲:
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
意思是說,50歲持杖隻能在自家顯示權威,60歲老人所持王杖在本鄉範圍有效,70歲持杖老人已在城邑中占據地位,80歲老人就可以持杖出入朝廷,發表意見了。年至90歲的老人,就是天子有事也不能召喚他了,而需親自登門請教,並且要攜帶珍貴的禮物。
西漢時期,曾專門頒布了《王杖詔書令》,規定每年仲秋之月,朝廷授王杖給70歲以上的老人,並哺以糜粥,對80歲以上的老人還另加賞賜。自此之後,70歲的老人才具備持杖資格。
漢代的王杖長九尺,頂端雕有斑鳩形象,斑鳩為不噎之鳥,意謂老人飲食不噎,安享天年。
《王杖詔書令》還規定了持杖老人享有多種社會特權,如社會地位相當於年俸六百石的地方官吏;侮辱或毆打持杖者要以大逆不道罪論斬;享受免除賦稅、徭役的優厚待遇,等等。
王杖製度主要行於漢代之前,魏晉南北朝時期禮儀鬆弛,隻有少數皇帝行王杖之禮,唐代之後王杖製度就逐漸消亡了。
在王杖禮廢弛後,宋代又創設了宴千叟的禮儀,並在明清盛行一時。其具體程序是:國君諭令諸司布告一定年齡以上的老人參加,約期在皇宮舉行千叟宴。
舉行千叟宴之日,伴隨著中和韶樂,京官和眾叟分列並進,於固定席位上相向而坐,行一叩禮,就位進茶;接著奉觴飲酒,年90以上的老人親赴國君寶座前行跪拜禮,國君親賜一卮酒;再分賜食品,受賜者皆於座位上行一叩禮,表示感激;又賜群臣及眾叟膳食佳肴,受者於座位上行一跪三叩禮;然後國君根據老人的年齡及德行分別給予賞賜;最後,眾叟於宮門外行三拜九叩禮謝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