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如意——處世禮俗2
結拜與連宗的禮儀習俗
在古代社交活動中,還流行著“結拜”與“連宗”的風俗。
結拜也稱拜把子,是異姓好友為使關係更加密切,不管分別來自何方,也不論各自的家庭背景,隻要通過一種儀式結拜之後,就互相以兄弟姊妹相稱;民間叫做幹兄弟、把兄弟或幹姊妹。不但結拜者來往如同兄弟姐妹,雙方家人也如至親往來,稱呼如同家人,叫稱“幹親”。
結拜兄弟最廣為人知的,大概要數《三國演義》第一回描寫的劉備、關羽、張飛“桃園豪傑三結義”。 當時三人焚香再拜後,共發誓言:
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誓言中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幾乎成了後來結拜者必說的口頭禪。桃園結義雖為小說中的故事,但三國時期已時興結拜卻是事實。
據《太平禦覽》記載:“張溫英才瑰瑋,拜中郎將,聘蜀與諸葛亮結金蘭之好焉。” 所謂“結金蘭之好”就是結拜,其典出自《易·係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意思是說二人同心協力,能夠把堅硬的金屬截斷;心心相印的語言,像蘭花一樣香馥芬芳。這是用“金蘭”形容二人情投意合。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在記述竹林七賢中山濤與嵇康、阮籍的友誼時也說:“山公與嵇、阮一麵,契若金蘭。”後來,“金蘭”就引申為結拜兄弟姊妹的代用詞了。
結拜的主要禮儀是焚香祭祀、跪拜磕頭、共立誓言和互相“換帖”。
帖是一種書麵的文契,一般用長條紅紙來回折疊幾次,成信封大小,再在封麵寫上《金蘭譜》或《蘭譜》。裏麵則大抵寫有結拜人某某等二人或若幹人,因交情日篤,友誼深厚,願意結拜為異姓兄弟或姊妹;然後寫明姓名、籍貫、年歲、八字,以及父、祖、曾祖的姓名和出身、官職等;最後標明結拜的年、月、日,結拜人均簽名蓋章或按指紋。在祭祀完各人的祖先之後,互相交換此帖,每人保存一份,便算正式結拜為兄弟姊妹了。
結義兄弟要求“有難同當,有福同享”。正如明代梁辰魚《浣紗記》中所說:“三年曾結盟,百歲圖歡慶。”
結拜雖有情義在內,但實際上是擴大社會勢力的一種辦法。與此相似的還有“連宗”。
所謂連宗,就是陌生的、並不相幹的同姓人互相認作本家。《紅樓夢》第六回中,曾談及王熙鳳祖父與一個小小人家,即劉姥姥的女婿王狗兒的祖上連宗的事:“原來這小小之家,姓王,乃本地人氏,祖上也做過一個小小京官,昔年曾與鳳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認識。因貪王家的勢利,便連了宗,認作侄兒。”
這種連宗的理由,表麵上常說:“五百年前是一家,一筆寫不出兩個王字。”其實同姓未必同宗。
就王姓來說,先秦時帝王的子孫多稱王子、王孫,他們的後人就有不少稱為王氏。例如商代的王子比幹、周朝的王子晉、戰國時魏國信陵君王子無忌以及田氏齊王等等,都有子孫稱為王氏。王姓來源不一,分支眾多,如無家譜記載,同宗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如果是有家譜可查的同族認親,則稱為“認宗”。古代有寫家譜的習俗,一般大戶都要立祠堂,修家譜,常常 上推到十幾,甚至數十代的繁衍分支情況。如果是屬於“同譜”,即同 一宗族的人,雖然由於種種原因多年,甚至幾代沒有往來,但隻要有一方到另一方登門拜訪,對上家譜,就可以認作本家。
如《紅樓夢》中的賈雨村,因為與榮國府同譜,所以一到京城就馬上拿了“宗侄”的名帖去拜見賈政。認宗之後,賈政成了他的宗叔,寶玉等人成為他的族弟,這就成了走得很近的同族本家人了。
認宗因為有據可查,遞個寫明宗族關係的名帖就行了。而連宗則一般還要舉行儀式。有祠堂的要到祠堂中燒香,要通知族人參加,排列輩分後要寫到家譜中,以後就要按照本族人、本家人的“禮數”來往了。
一般情況下,連宗雙方的社會地位及勢力並不對等,有的甚至還相差懸殊。如《紅樓夢》中所說京城一個“小小人家”竟可與列入“護官符”,被譽為“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的顯赫名宦之家連宗。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這似乎不好理解。那麼原因在哪裏呢?這是因為古代社會有著很強的宗法氏族觀念。
在宗法社會中,氏族是社會的重要組成單位,各個氏族集團都講究人財兩旺,即人丁越多越好,財產也越多越好,而且把人丁放在第一位,因為隻有人多才可勢眾。一方麵那些寒門小戶,因勢孤力單,為在社會上尋求照應,當然要趨炎附勢,想方設法通過連宗、認宗高攀權貴,進而希求有所發展。另一方麵,那些有權有勢的富貴之家,多一門本家就等於擴大一點勢力,為了壯大門庭,也樂於接納那些追隨投靠者。說穿了,連宗實質是封建宗法社會中,人們因權勢、利益而互相聯絡利用的一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