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如意——處世禮俗3(2 / 2)

由於盟誓是在大庭廣眾之中舉行,又要向古人信仰的神明發誓,所以還是有一定約束力的。

《春秋·僖公九年》載:公元前651年,齊桓公九合諸侯,以葵丘之會最盛。在葵丘之會上,齊桓公代表諸侯各國宣讀了共同遵守的盟約。其主要內容是,不準把水禍引向別國;不準因別國災荒而不賣給糧食;不準更換太子;不準以妾代妻;不準讓婦女參與國家大事。這些內容,有些是各國在經濟上互相協作的要求,有的是維護宗法統治秩序的需要。條約規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通過葵丘的盛會,齊桓公終於達到了聯合諸侯,稱霸中原的目的。

齊桓公順應了當時王室衰微,大國崛起的形勢,采取了一係列符合當時形勢的對內對外政策,對齊國的社會發展,對捍衛中原先進文化免受戎狄等落後民族的破壞,建立了一定的功績。

[旁注]

齊桓公 (公元前716年~公元前643年),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製度,齊國逐漸強盛。於公元前681年在甄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是曆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

《續資治通鑒長編》 北宋史學家李燾仿司馬光著《資治通鑒》體例,斷自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年間,迄於宋欽宗趙桓靖康年間,記北宋9朝帝王共168年的事件,今村520卷,是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斷代編年史。史料豐富,為研究遼、宋、西夏等史的基本史籍之一。

葵丘 位於今山東省東明縣陸圈鎮五霸崗村。據《左傳》、《史記》等史書記載,“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公元前651年曾兩次在葵丘與魯、宋、衛、鄭、許、曹等國相會結盟。葵丘會盟主旨在於和平修好,讓各國人民休養生息發展經濟,而不同於通常的戰爭之盟,因此在曆史上是比較著名的大事件。

[閱讀鏈接]

公元前279年,秦趙兩國議定在澠池西河之外進行會盟。秦王以強淩弱,脅迫趙王鼓瑟且令記入秦史。藺相如憤然而起,請秦王擊缶,秦王怒而不允,藺相如正氣凜然迫使秦王擊缶,亦令記入趙史。秦王隨員惱羞成怒,讓趙國割15座城池給秦王祝壽,藺相如寸土不讓,則要秦國獻都城鹹陽做趙王壽禮。兩國最終和談成功,雙方偃旗息鼓停止戰爭,化幹戈為玉帛。為表示誠意,雙方捧土成丘掩埋兵器和盟書。

澠池會盟是秦、趙兩國政治外交上的一場較量。由於藺相如不顧個人安危,機智勇敢,挫敗了秦國的囂張氣焰,滅了秦國的威風,長了趙國的誌氣,因此在曆史上傳為佳話。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