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如東海——福1(2 / 3)

善良的鹿回頭村的村民們又把這一秘密告訴每一個來大東海玩耍的人們,因此,隻要到過大東海的人,都喝過三口大東海的水,他們凡事都能成功,萬事如意。

鹿回頭村的人們說這幸福是大東海給的,因此常說福如東海,指福氣像東海那樣大。於是,“福如東海”這句吉祥的話就一直流傳了下來,而“福”也就成了人們心中共同的願望,那就是企盼福氣的到來。一個“福”字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福字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福,從示部。從示部的漢字,多與祭祀、神明、祈禱、企盼有關。關於這一點,可從甲骨文中的福字得到印證。

在甲骨文中,福字是“兩手捧酒澆於祭台之上”的會意字,是古代祭祀的形象寫照。由此可見,福的最原始含義是“向上天祈求”。後來,福又成為特指祭祀用的酒肉。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福的含義被逐漸延伸、擴展。如《左傳·莊公十年》記載: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這裏的福,就是護佑的意思。我國最早的字書《說文解字》,對福的解釋基本采用的是《左傳》上的說法,即:“福,佑也。”意為神靈保佑,逢凶化吉為福。

福字由示、一、口和田組成。示,指神祇;田,指耕地、打獵。一字,按《說文》解釋說,“一”是一切開始之初,道立於一,一分天地,化成萬物。口字,《說文》說,“口”是人們為什麼言食的原因。在這個福字上,寄托了老百姓祈求得到田地,以滿足溫飽需求的願望。

總之,不管是《左傳》、《說文》對福的詮釋,還是人們對於福的理解,福都是幾千年來我國百姓們孜孜追求、時時向往的境界。

[旁注]

東海龍王 我國神話傳說中在水裏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龍是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而東海龍王為四王之首,原因在於東方為尊位,按周易來說東為陽,故此東海龍王排第一便是理所應當。

鑼鼓 打擊樂器,是戲劇節奏的支柱。戲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都具有很強的節奏性,而鑼鼓是一種音響強烈、節奏鮮明的樂器,有了鑼鼓的伴奏配合,能增強戲曲演唱、表演的節奏感和動作的準確性,幫助表現人物情緒,點染戲劇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氣氛。

《左傳》 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左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但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左傳》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閱讀鏈接]

相傳帝堯有一天到華地去視察,華地封人前往祝賀說:“唯願聖人多福、多壽、多男子。”

帝堯聽罷連忙辭道:“實在不敢,多福就是多出許多麻煩事,多壽又要多出許多恥辱,多男子更要為他們多擔心。”

封人說道:“上天生了萬民,必要給他們事情去做,每個男子都有事情做,有什麼可擔心的呢?把福分賜給眾人,讓人人都有福,又有什麼麻煩呢?天下有道,便國泰民安;天下無道,便要竭力施德仁,哪裏會有什麼恥辱呢?”

帝堯與封人的這一對答,便為後世留下了“華封三祝”,作為祝人和自祝的祝福賀詞。

福星原本是天上的木星

早在上古時期,古人就認為浩渺無際的星空是眾神的居所,每一點星光都是一位星辰之神。星辰之神雖然遠在天邊,遙不可及,卻被認為是地上萬物的主宰。起初人們把天上星辰想象成恐怖的怪獸模樣。

由於人們常在東方看到木星升起,而五行觀念中東方屬木,所以就稱為“木星”,他的星神名為歲星神。《天官·星占》裏講:木星照耀的國度,賜幅於君王,保佑他政權穩定。星相家們近而引申為:“歲星所照,能降福於民”是說歲星照耀的地方,百姓也能夠得到好運和幸福。看來早在西漢以來,人們就把木星作為賜福之星看待。

可天上星辰數不勝數,為什麼偏偏選中木星作為福星呢?或許是人們看重他的明亮出眾,引人注目。但明亮還不是人們選中他的主要原因。木星不僅是看上去很美,還有重要的實際功用。

那就是他的另一個名字“歲星”所標示的含義:用來紀年和修訂曆法。古人發現在每晚同一時刻觀察木星,他的位置都有微小差別,但變化量極小,不易察覺。如果以年度為單位來做比較,這個變化就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