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千載——先賢英雄祭典3(1 / 3)

緬懷千載——先賢英雄祭典3

表達英雄敬仰的嶽王祭祀

那是北宋年間,北方的遊牧民族建立了一個王朝,稱為金國。金國不斷闖到宋地來搶東西,而且還殺人、放火。這讓很多人沒有房子往,沒有東西吃。而當時的皇帝,懈怠朝政,致使宦官專政,軍備廢弛。

麵對金國強烈的襲擾,宋王朝的軍隊毫無抵抗之力,隻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到了1126年的時候,金國大舉入侵中原,有位叫嶽飛的青年決定投入宋軍報效國家。

嶽飛投軍之後,他從1128年遇到大將宗澤開始,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嶽家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

嶽飛重視團結百姓的力量,他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敵軍,以收複失地。

嶽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率領的“嶽家軍”號稱“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擄”,深得老百姓擁戴。

以至於金軍中流傳著“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說法,表示對“嶽家軍”的最高讚譽。嶽飛反對“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的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鬥爭的勝利。

但是在宋王朝內部,以秦檜為主的保守派卻一意求和,並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嶽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嶽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嶽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嶽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朝廷殺害。

可以說,嶽飛是我國古代治軍的楷模,“嶽家軍”成為一時的典範。他雖然沒有軍事論著傳世,但從其散見於史書篇牘中的論述和軍事實踐中,可以看出嶽飛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

前人在總結嶽飛的治軍思想時指出有六個方麵,那就是貴精不貴多、謹訓習、賞罰公正、號令嚴明、嚴肅紀律、同甘苦,這六方麵的核心便是以嚴治軍。

在武術史上,嶽飛被後人尊為“武聖”,深受後世的敬仰。嶽飛自幼拜名師習武,武功精湛,技藝出眾。後來流傳和形成的諸多拳派拳種,很多都冠以“創始人”嶽飛之名,而盛傳於民間各地,流傳不絕,影響極深。

嶽飛在作戰中不僅強調要有勇敢的精神,而且更為重視謀略的作用。同時,嶽飛注意靈活用兵。宋王朝實行“將從中禦”,將帥作戰必須依事先準備的陣圖行事,不得擅自改變。嶽飛認為,陣圖有一定的局限,而戰場是千變萬化的,“古今異宜,夷險異地”,不能照搬陣圖。

嶽飛還說:“兵家之要,在於出奇,不可測識,始能取勝,若平原曠野,猝與敵遇,何暇整陣?”因此,他提出“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思想。另外,嶽飛還提出“善觀敵者逆知其所始,善製敵者當先去其所恃”的思想。

嶽飛雖然被殺害了,但他的業績不可磨滅。嶽飛表達了被侵略民族的要求,堅持崇高的民族氣節,堅持了正義的鬥爭。

嶽飛聯合軍民,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得我國南方的人們免遭戰爭的蹂躪,從而保住了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並使之得以繼續向前發展。

嶽飛被害後,獄卒隗順冒險將嶽飛遺體背出杭州城,埋在錢塘門外九曲叢祠旁。隗順臨終前,才將此事告知其子。

1162年宋孝宗即位之後,嶽飛的冤獄終於平反。隗順之子告以前情,乃將飛以禮改葬在西湖棲霞嶺。1178年,諡嶽飛為“武穆”,宋寧宗時追封為鄂王,理宗時改諡忠武。1211年,又追封嶽飛為“鄂王”。

此後,杭州、安陽等地都建造嶽王廟。泉州晉江石龜村,是嶽飛第三子嶽霖之妻的娘家,泉州人民同情與崇敬嶽飛,感情更加強烈。南宋初年泉州東門外鳳山忠義廟,最早是祭祀嶽飛的。此後,嶽飛成為泉州的王爺神祗之一,還被道教奉為“護法四大元帥”之一。

元朝統一全國後,對於嶽飛不僅給予封諡,而且支持對杭州的嶽廟及墳墓的修繕。對此,元人陶宗儀曾有記述,在嶽飛原有的封號上添增諡文,以示褒獎。

另外,陶氏記述在元代初期,嶽飛寺廟由衰敗到修葺情況的同時,也表彰了地方官員為收回嶽廟的舊田產和新賜墓田等所做的工作。說明元朝上至朝廷、下至地方官吏都將嶽飛作為忠臣烈士加以推崇的。

根據元朝祭祀規定,嶽飛當屬於被崇祭祀的對象。《元典章》中記載有很多朝崇祭祀的詔旨,如在 1294年四月的時候,元世祖忽必烈詔告各地官府,對五嶽四瀆,遣使詣祠致祭。其名山大川、聖帝明王、烈士載在祀典者,所在長吏,除常祀外,擇日致祭,廟宇損壞,官為修理。嶽飛墓也在修葺祭祀之列。

此後不久的1311年正月初五日,忽必烈又詔書天下,其路府州縣名山大川、聖帝明王、忠臣烈士、凡在祀典者,各具事跡申聞,次第加封。除常祀外,主者施行,嚴加致祭,廟宇損壞,官為修葺。

從這些詔令來看,元朝政府對前代聖帝明王、忠臣烈士的祭祀及廟宇修複是有所規定的。因此,元朝杭州地方官對嶽飛廟宇的修複和祭祀,並非完全出於個人原因,而屬於職責範圍。

元朝不僅保護先賢遺跡,而且優待先賢之後。這一政策,在嶽飛後人身上也有體現。早在元太宗統治時期,就曾訪得宋鄂王飛後、湯陰人嶽珍,授予許州長官。嶽飛六世孫嶽浚,於元成宗大德間,曾任石門縣尉。英宗至治年間,任鬆陽縣惠洽巡檢司長官的嶽自修,“字德敏,宋太師鄂忠武王五世諸孫,今為常之宜興人”。

嶽氏常州路宜興州這一支血脈,是“嶽王弟經略使之孫,自九江來居,由宋而元,子孫繁衍,文物之盛,拔萃同裏”,元代已是“常之望族”。嶽飛死後數年,其孫嶽珂曾編輯嶽飛傳記資料,定名《金佗稡編》,後原刻散佚,1361年,“江浙行省中書平章政事兼同知行樞密事吳陵張公,命斷事官經曆吳郡朱元佑重刻之”。由此可見,元朝對嶽飛是尊崇的。

最能反映元朝政府對嶽飛評價的資料,還當屬《宋史·嶽飛傳》。由元代國家組織修撰的《宋史》,是二十四史中一部官修正史。《宋史》對嶽飛的評價,集中反映在該書的列傳《嶽飛傳》中。可以說,《宋史·嶽飛傳》基本上反映了元朝官方觀點。

書中將嶽飛歸入了南宋軍事將領類中。在入傳的南宋軍事將領中,嶽飛名列第二,僅次於韓世忠之後。而且,嶽飛與其子嶽雲獨占一卷,足見嶽飛在元朝史官眼中的地位之重。

此外,書中還就嶽飛的人品、思想境界、以國家利益為重的精神以及嶽飛的軍事才能推崇備至,在普通的百姓心中,對嶽飛也就更加尊崇了。

在我國台灣的宜蘭,每當嶽飛誕辰這天,人們就會聚集在碧霞宮紀念嶽武穆王以三獻古禮祭拜,在編鍾伴奏下,學童們扮起嶽家軍,持斧盾,跳佾舞,合唱滿江紅、歌頌嶽武穆。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當地官員們分別擔任祝壽官、分獻官,在禮生的引領下,以三獻古禮祭拜。三獻古禮,搭配古樂,迎神時,樂奏“景頌之章”,進饌時,樂奏“薦頌之章”,行初獻禮時,樂奏“清頌之章”,亞獻禮、終獻禮時,樂奏“鹹頌之章”,還特別以古樂器編鍾伴奏,顯得格外隆重。

整個儀式十分嚴謹,祭拜者讀疏祝文,讓參加祭祀的人們也感受到民族英雄的精神永留人間的意義。

在我國的河南安陽、開封朱仙鎮、湖北武昌等地都有供奉嶽飛的嶽王廟,在這裏,人們不僅可以表達對英雄的敬仰之心,還會舉行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來懷念英雄,每當這個時候,香霧繚繞,綿延不絕。

【旁注】

宗澤 (1060年~1128年)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汝霖,剛直豪爽,沉毅知兵。進士出身,曆任縣、州文官,頗有政績,著有《宗忠簡公集》傳世。宗澤東京保衛戰是兩宋之際以宗澤等抗戰派將領為首的宋朝軍民抗擊金軍侵略、保衛首都開封的重要戰爭。

嶽雲(1119年~1142)嶽飛的長子,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少年傑出英雄。他善使雙錘,有萬夫不當之勇。他慷慨忠勇,頗有父風,在反抗金兵侵略的戰鬥中屢立奇功,百戰百勝。卻於紹興十一年除夕和父親嶽飛及部將張憲一起慘遭殺害,死時年僅23歲。

宋孝宗 (1127年~1194年)名伯琮。宋太祖七世孫。宋孝宗被認為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在位27年。宋孝宗在位期間,宋孝宗平反嶽飛冤獄,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複中原。宋孝宗專心理政,百姓富裕,五穀豐登,太平安樂,史稱“乾淳之治”。

《元典章》 是1322年以前元朝法令文書的分類彙編,全名《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在元成宗時期﹐曾規定各地官府抄集中統以來的律令格例,“置簿編寫檢舉”,作為官史遵循的依據。《元典章》就是地方胥吏彙抄政府法令的一種坊刻本。

《宋史》 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宋史》全書有本紀47卷,誌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閱讀鏈接】

早在嶽飛為張所部下時,張所素聞嶽飛“勇冠三軍”,便問他:“汝能敵幾何?”嶽飛回答說:“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謀”。他列舉春秋晉國“欒枝曳柴以敗荊(楚),莫敖采樵以致絞”為例,認為此“皆謀定也”。所以,嶽飛進一步肯定了謀略在作戰中的作用。他說:“謀者勝負之機也。故為將之道,不患其無勇,而患其無謀。”明確指出了謀略是決定作戰勝負的關鍵。嶽飛不是忙壯漢,而是具有文韜武略的治國之才。

長盛不衰的成吉思汗祭典

相傳鐵木真9歲的時候,他的父親也速該帶他出遊,巧遇蒙古人德薛禪。德薛禪願將女兒孛兒帖許配鐵木真為妻,鐵木真就留在嶽家,等待成人後結婚。

不料也速該獨自返回時,誤食仇人酒食,中毒身亡。從此,也速該的部落潰散,鐵木真母子被人欺淩,遭遇到不少驚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