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逃亡中,追兵緊追不舍,鐵木真藏匿在一家牧民的羊毛堆中過了四個時辰。追兵扒開羊毛搜索,鐵木真縮做一團,屏著氣息,一動不動。
幸得主人女孩故意高喊:“這般炎熱的天氣,羊毛堆中哪裏能夠藏人!熱也熱死了。”
追兵這才散去。 鐵木真雖然逃過一劫,可日後他是連連吃敗仗,連妻子孛兒帖都被敵人搶跑了。搶他妻子的是蔑裏吉部落的人。早年,鐵木真的母親訶額侖,就是他父親從蔑裏吉人那裏搶來的。蔑裏吉人強大之後,糾結起來前來報複。不過,沒有奪回訶額侖,而擄了孛兒帖。
鐵木真吃敗仗丟了妻子,無奈隻得去求克烈部落的首領脫裏。他哭拜道:“我的妻被蔑裏吉人擄去了,你們幫幫我吧!”
脫裏道:“我助你去滅那仇人,奪還你妻。你奉我命去通知劄木合兄弟,教他發兵二萬,做你左臂;我這裏起二萬軍馬,做你右臂,滅了蔑裏吉部落,奪回你的妻子!”
鐵木真叩謝而出,點起行裝,與母親兄弟等,領了數十名夥伴,即日進發。在左右四萬人的夾擊下,鐵木真一舉消滅了敵人。全部戰利品由脫裏、劄木合、鐵木真三股均分。
鐵木真不僅找回了妻子,也有了家底。 三四年後,鐵木真帳下部族達三四萬人,比他父親也速該在世時倍加興旺了。大眾便推舉擁戴鐵木真為首領,做了這個部落的“汗”。
鐵木真成了“汗”,立即建立起了管理體係,他任命戰將,發展實力,日後他成了大汗。此後,鐵木真南征北戰,帶領兒孫遠征歐亞非許多個國家,建立了宏大的草原帝國。
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前,由於蒙古族還沒有文字,隻靠結草刻木記事。在鐵木真討伐乃蠻部的戰爭中,捉住了一個名叫塔塔統阿的畏兀兒人。他是乃蠻部太陽汗的掌印官,太陽汗尊他為國傅,讓他掌握金印和錢穀。鐵木真讓塔塔統阿留在自己左右,“是後,凡有製旨,始用印章,仍命掌之”。
不久,鐵木真又讓塔塔統阿用畏兀兒文字母拚寫蒙古語,教太子諸王學習,這就是所謂的“畏兀字書”。從此以後,蒙古汗國的文書,“行於回回者則用回回字”,“回回字隻有二十一個字母,其餘隻就偏旁上湊成。行於漢人、契丹、女真諸亡國者隻用漢字”。
而在一個相當時期內,在蒙古本土還是“隻用小木”。“回回字”就是指的“畏兀字書”。雖然忽必烈時曾讓國師八思巴創製“蒙古新字”,但元朝退出中原後就基本上不用了,而“畏兀字書”經過14世紀初的改革,更趨完善,一直被蒙古人沿用。
成吉思汗建國之後命令失吉忽禿忽著手製定青冊,這是蒙古族正式頒布成文法的開端。但蒙古族的第一部成文法《劄撒大典》卻是十幾年之後,在西征花剌子模之前製定的。
據《史集》記載,1219年,“成吉思汗高舉征服世界的旗幟出征花剌子模”,臨出師前,“他召集了會議,舉行了忽裏勒台,在他們中間對自己的領導規則、律令和古代習慣重新做了規定”,這就是所謂《劄撒大典》。
在蒙古社會中,大汗、合罕是最高統治者,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大汗的言論、命令就是法律,成吉思汗頒布的“大劄撒”記錄的就是成吉思汗的命令。成吉思汗的“訓言”,也被稱為“大法令”。
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建立的蒙古汗國橫跨歐亞兩洲,當時世界上的各種宗教在其統治的範圍之內幾乎應有盡有。成吉思汗采用了較為開明的宗教政策,不強迫被征服者改信蒙古人的宗教,而是宣布信教自由,允許各個教派存在,而且允許蒙古人自由參加各種教派,對教徒基本上免除賦稅和徭役。
成吉思汗實行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被征服者的反抗,對蒙古貴族的得天下和治天下都曾發揮過不小的作用。
總而言之,在蒙古國建立以後,成吉思汗致力於國家的鞏固和擴張,在政治、軍事、法律、文字等方麵取得了曆史性的建樹。成吉思汗以其軍事家的雄才大略,為後來的繼承者結束自唐“安史之亂”以來形成的割據分裂局麵,建立統一的大元王朝,並使蒙古民族自立於天下民族之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成吉思汗於1227年病逝後,人們就按照當時的習俗實行了秘葬。蒙古人為了紀念自己最傑出的領袖,就在漠北高原建立了成吉思汗陵寢“八白室”,即八座可以移動的白色蒙古包,收集成吉思汗遺物供奉在“八白室”的靈柩內。
當成吉思汗八白室建立的那天起,奉祀之神就有了祭祀的儀式,這些祭祀儀式來源於薩滿教。信仰薩滿教的古代蒙古人崇拜蒼天、崇拜天體,崇拜祖先,常常舉行祭天、祭祖儀式。成吉思汗當年用九十九匹白騍馬乳汁祭天,也是來自蒙古族所信仰的薩滿教的習俗。
基於原始薩滿教的成吉思汗祭奠,具有諸多的祭文、祭詞、祝詞、祭歌等。這些祭詞,以詩歌文體形成,並以口頭文學形式代代相傳,具有相當高的文學水準。
成吉思汗祭奠祭詞,在曆史的變遷中不斷進行修訂,不斷增加新的內容,使祭奠祭詞從內容到形式不斷豐富和完善,成為蒙古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成吉思汗祭奠祭詞,一開始以口頭文學形式出現。在1282年的時候,元朝皇帝忽必烈,欽定成吉思汗四時大典,規範祭祀程序,委派祭祀官臣,在原有的基礎上,組織人員編寫祭奠祭詞,使成吉思汗祭奠祭詞成為元朝宮廷文獻。
後來,在北元巴圖孟克達延汗、博碩克圖濟農、額璘臣濟農時期,分別對成吉思汗祭奠祭詞進行校勘、修訂。在清朝康熙、乾隆和光緒時期,曾四次分別對成吉思汗祭奠祭詞進行了校勘和修訂。
成吉思汗祭奠祭詞,主要對成吉思汗及其夫人,以及對成吉思汗子弟、功臣等表示祭祀,讚頌他們的豐功偉績,以美好吉祥的語言為他們祝福。並祈禱聖主為百姓賜給美好的生活。
成吉思汗祭奠祭詞,主要由祭文、祝頌詞、祝福詞、祝禱詞、福份詞、祭歌等組成。這些祭詞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內涵深刻。
其內容涵蓋了蒙古民族古老、原始的曆史、文化、風俗、禮儀、觀念、信仰、語言、文字、法律等諸多方麵;其形式涉及了古老的蒙古民族牲祭、火祭、奶祭、酒祭、歌祭等。在成吉思汗祭奠中應用的祭詞,有五十多部,長達近五千行,形成豐富多彩的長篇韻文,成為蒙古民族珍貴的曆史文獻。
在成吉思汗祭奠祭詞中祭文是最主要的,祭文主要是讚頌成吉思汗及其黃金家族以及有功之臣的豐功偉績,並表達對他們的祭祀之情。祭文分“大祭文”,“小祭文”和“普通祭文”等幾種。
如大祭文中有《金殿香火(灶)大祭文》,《成吉思汗大祭文》等,小祭文中有《金殿香火(灶)小祭文》、《金殿小祭文》等,普通祭文中有《成吉思汗哈日蘇勒德祭文》、《弓箭祭文》等。其《成吉思汗小祭文》的開頭一段為:
受上天之命而誕生,集天驕大名於一身,奪得天下國家之權,長生天驕子成吉思汗,蒼天之根源,計謀之遠大,天生之智慧,不衰之政權……
成吉思汗祭奠祭詞中,祝頌和祝福占重要地位。蒙古民族自很早以來遇成家立業等重要事情時,總是由長輩念誦祝頌詞,祝福美好的未來。有時還用鮮奶抹畫,並進行祝頌。其隻念誦祝頌詞,稱“祝頌”,抹畫並祝頌,稱“祝福”。
成吉思汗祭奠祭詞中的祝頌有《殿內祝頌》,《殿外祝頌》,《巴圖吉勒祝頌》、《珠太祝頌》、《牲羊祝頌》等。祝福有《成吉思汗呼圖克祝福詞》、《成吉思汗宮帳祝福詞》等。
這些祝頌和祝福詞,包括讚頌成吉思汗,祝福大地平安,人們永遠過上安康生活等內容。祝頌也有像《九十九匹白騍馬乳汁祭灑祝頌》等祭祀蒼天,以向蒼天祈禱為內容的祝頌詞。
成吉思汗祭奠祭詞中有《成吉思汗大圖格勒》祭詞,“圖格勒”意為“分福份”。在祭奠時所敬獻的聖酒、全羊等祭品,最後要分給參加祭祀的人員,表示分享成吉思汗的“福份”。《成吉思汗大圖格勒》中列了諸多功臣、部落首領的名字,讚頌他們的功績,由他們的後代得到應得的“福份”。
在成吉思汗祭奠中都有祈禱儀式,並在隨時舉行的奉祭中也有祈禱儀式。舉行祈禱儀式時,分別念誦聖主和蘇勒德《哈達祝禱詞》、《神燈祝禱詞》、《全羊祝禱詞》以及《聖酒祝禱詞》。這些祝禱詞,也是成吉思汗祭奠祭詞的組成部分。
成吉思汗祭奠祭詞,是成吉思汗祭奠的核心,是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形成的主體。也是成吉思汗祭祀能夠世代相傳的載體。有了內容豐富的祭詞,八白室的祭奠才能完整地保留至今。成吉思汗祭奠祭詞,大體可分聖主祭詞、蘇勒德祭詞和其他祭詞等幾個部分。
成吉思汗祭奠中還有祭歌,這是蒙古民族從古以來在典禮、祭祀中專門獻樂、獻歌的“歌祭”習俗,在成吉思汗祭奠中的體現。在成吉思汗祭奠中所唱的歌,是蒙古王朝專門為祭奠所創作的祭歌。這些祭歌是伴隨查爾給的打擊聲唱的,因此稱“查爾給之歌”。
成吉思汗這組祭歌由《大蒙古》等十二首歌組成,其中除《大歌》用蒙古語讚頌成吉思汗之外,其他歌的歌詞與現代蒙古語完全不同,是用古代蒙古語言唱的,守靈人稱之為“蒼天語言”,所以這些祭歌也稱“天歌”。
在成吉思汗祭奠中舉行敬獻聖酒儀式時,由達爾扈特洪晉亞門特邊敲擊查爾給,邊誦唱祭歌。成吉思汗這一組祭奠祭歌,據《金冊》記載,以《大蒙古》(大番)、《召木爾蘇》、《德爾特》、《烏其肯》、《哈畢爾嘎》、《貴呼》、《劄嘎拉》、《哲伯》、《希日劄拉》、《浩爾浩勒吉》、《哲爾格》、《額德呼》(《大歌》)等十二首組成。
還有些資料中記載為《大蒙古》、《小蒙古》、《阿珠渾》、《維畢利亞》、《阿拉勒沃》、《維林珠貴》、《尼堯魯》、《輝》、《哲伯》、《哲爾格》、《希日吉勒》、《珠木爾蘇》等12首。
成吉思汗祭歌是一種情感的表達,誦唱者將崇拜、緬懷、信任、自豪等情感,溶入祭歌中,充分表達其內心的情感,將成吉思汗祭奠推向高潮。據史書記載,成吉思汗的各種祭奠活動每年要進行30多次,而這些祭奠都有不同的時間、方式和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