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天謝地——天地大海祭典1(1 / 3)

感天謝地——天地大海祭典1

我國古代的儒家文化,是很敬重“天地”的。在我國的普通老百姓家中,一般在中堂都供奉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天地”牌位在“君”的牌位前麵。即使是“君主”也要拜祭天地,以求國泰民安,從而形成了古代帝皇拜祭天地的儀式。

我國古代以天為至上之神,主宰一切,以地配天,化育萬物。祭祀天地有順服天意、感謝造化之意。由於在當時的社會中,君王是國家的象征,所以祭祀君王也有祈求國泰民安之意。

除此之外,在我國民間較為隆重的還有沿海百姓對於海神的祭拜,以祈求風調雨順和海上平安,這些都構成了我國豐富的天地祭祀文化。

人與天交流的祭天活動

那還是我國人文始祖堯帝傳位給舜時,在帝位交接的那一天,舉行了莊嚴而隆重的禪讓大典。堯對舜說道:

谘!爾舜!天之厲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意思是說:嗨!你,舜!上天安排的使命落在你的身上。你要真誠地把握正確的原則。如果天下政治混亂、百姓貧困,上天給你的祿位就永遠完結了。

這一句話表明,堯已經將上天的神聖使命托付給了舜,並告誡舜,要忠於這份神聖的使命,強調舜對天下人的重大責任。

從此,華夏民族就有了“敬天法祖”的信仰。在華夏先民眼中,天地哺育眾生,是最高的神。天的人格化稱呼,是“昊天上帝”。

傳說中的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須、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都曾經去泰山祭天封禪,先秦就有72位祖先君王去泰山祭天。

祭天儀式是人與天的交流形式,曆代王朝都由天子來親自主持祭天儀式,祭天的祭壇一般為圓形,稱為“圜丘”,寓意天圓地方。在儀式上須誦讀祭文、奏雅樂,並焚燒祭品,以表示人們把自己的勞動成果貢獻給天,作為對天滋潤萬物的一種報答。

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圜丘祀天”與“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稱為“郊祀”。圜丘是一座圓形的祭壇,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圓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圓。

在祭祀之前,天子與百官都要齋戒並省視獻神的犧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來到郊外。天子身穿大裘,內著袞服,是一種飾有日月星辰及山、龍等紋飾圖案的禮服,頭戴前後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間插大圭,手持鎮圭,麵向西方立於圜丘東南側。

這時鼓樂齊鳴,報知天帝降臨享祭。接著天子象征性地牽過牛羊作為獻給天帝的犧牲,再交給侍者。這些犧牲隨同玉璧、玉圭、繒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點燃積柴,讓煙火高高地升騰於天,寓意上聞於天。這就是燔燎,也叫“禋祀”。

隨後在樂聲中迎接“天帝”登上圜丘,“天帝”由一人扮飾,作為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當“天帝”就座後,麵前陳放玉璧、鼎、簋等各種盛放祭品的禮器。

這時先向“天帝”獻犧牲的鮮血,再依次進獻五種不同質量的酒,稱作五齊。前兩次獻酒後要進獻全牲、大羹、鉶羹等。第四次獻酒後,進獻黍稷飲食。薦獻後,“天帝”用三種酒答謝祭獻者,稱為酢。

飲畢,天子與舞隊同舞《雲門》之舞,相傳那是黃帝時的樂舞。最後,祭祀者還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天帝”賜福於天子等,稱為“嘏”,後世也叫“飲福”。天子還把祭祀用的牲肉贈給宗室臣下,稱“賜胙”。後代的祭天禮多依周禮製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天帝”。

周朝之後,特別是漢代起儒家思想占據統治地位後,曆代王朝皆尊崇周禮,因此祭天儀式也基本按照周代的方式進行。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流程、器物等方麵仍有增減。

秦皇嬴政是秦朝的開國皇帝,他統一六國後,效法傳說中上古帝王的祭天活動,於始皇帝28年,即公元前219年,率群臣自鹹陽東巡郡縣,然後登泰山舉行祭天封禪大典。秦始皇此舉,開啟了皇帝登泰山祭天的先河。

後來,他的兒子秦二世也效仿,登泰山封禪祭天。  在秦代有三年一郊之禮。秦以冬十月為歲首,郊祀就在十月舉行。

漢高祖劉邦祭祀天地都由祠官負責,武帝初,行三年一郊之禮,即第一年祭天,第二年祭地,第三年祭五畤,每三年輪一遍。

公元前32年,漢成帝劉驁在長安城外昆明故渠之南建圜丘,並在翌年春的正月上辛日進行祭天,同時祭五方上帝,這是漢代南郊祭天之始。後漢在洛陽城南建圜丘,圜丘內祭壇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天地之位,下層分設五帝之位,壇外有兩重圍牆,叫作“壝”。

五胡亂華之後,華夏文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衝擊,郊祀製度也受到一些影響。我國北方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祭天雖然采用漢製,但常有民族傳統禮儀融入其中。

南北朝時梁代南北郊祭天地社稷、宗廟,都不用犧牲,而用果蔬。從南齊開始,圜丘壇外建造屋宇,作為更衣、憩息之所。舊製全用臨時性的帷帳,南齊武帝永明二年,也就是483 年的時候才開始用瓦屋。

唐代祭天禮除了延續前代禮儀之外,皇後也開始參加,顯示了唐代女性地位的提高。

宋代圜丘合祀天地後,要在皇城門樓上舉行特赦儀式,赦免囚徒。次日,還要到景靈宮祖宗神像前行“恭謝禮”。

1377 年,明太祖朱元璋改變圜丘禮製,定每年孟春正月合祀天地於南郊,建大祀殿,以圜形大屋覆蓋祭壇。明成祖朱棣遷都紫禁城之後,在正陽門南按南京規製營建大祀殿,於1420 年建成,合祀天地。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改變天地合祀製度,在大祀殿之南另建圜丘。至此,祭天典禮已發展至最完善時期。據史料記載,明清兩朝每年冬至日的圜丘祭天,是古代郊祀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禮儀極其隆重與繁複。

根據記載,每當祭日來臨之前,必須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不管耗費多少人力物力,亦在所不惜。如對天壇內各種建築及其設施,進行全麵的大修葺。修整從紫禁城至天壇皇帝祭天經過的各條街道,使之麵貌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