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高峰——藝術之美4(2 / 2)

整套甲胄共用60萬顆小鋼片穿連而成,甲裏鋪絲綿和綢綢襯裏。在製作過程中,先試做成一塊鋼片,乾隆帝見到鋼的顏色不夠華貴,指示要改為金、銀、銅、黑四色,後來做了試樣,驗明四種顏色不變,才正式製作。

以上情況,在清宮造辦處“活計檔”有詳細記載。這件珍貴的甲胄,既非皇帝戎裝,也非大閱禮時穿戴,不過是提供皇帝賞玩的珍品。其工技之精巧,可謂稀世珍寶。

清代八旗官兵的甲胄,胄用皮革製成,塗黑漆,顯得堅實厚重。此服供大閱兵時穿用,平時收藏起來。

正黃旗全身黃色,鑲黃旗則黃地紅邊;正白旗全身白色,鑲白旗則白地紅邊;正紅旗全身紅色,鑲紅旗則紅地白邊;正藍旗全身藍色,鑲藍旗則藍地紅邊,全身一律鑲有銅質泡釘。

八旗官兵的甲以棉布為裏,以綢為麵,中實絲綿。乾隆間兩次由杭州織造局織造,達數萬套,供大閱時穿用,平時則貯藏。

[旁注]

八旗 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清太祖努爾哈赤於1601年正式創立,初建時設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1614年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統率滿、蒙、漢族軍隊。

泡釘 主要用於服裝和器具,起到加固及裝飾的作用,比如我國古代常用的鼓,馬鞍和鎧甲等。泡釘用於服裝在我國曆史悠久,後來秦陵考古發現的形製特別的“泡釘俑”十分引人注目。他們上著以圓泡釘作為裝飾的衣服,成為後來在官兵的鎧甲上普遍使用泡釘的始作俑者。比如我國清代官兵的鎧甲上的泡釘,既有裝飾效果,又起到了在實戰中保護身體的作用。

造辦處 是一個在我國宮廷曆史延革中逐漸成熟並且專業化的宮廷辦事機構。曆史上包括管仲、範蠡、李斯等諸多重臣均有造辦皇室用度的經曆。清代造辦體係分化為兩個機構,一個是專供宮中用度的“養心殿造辦處”,另一個是設於內務府北側的“內務府造辦處”,又稱“匠作處”。

活計檔 是清代內務府造辦處承辦宮中各項活計檔冊的總稱。活計檔中最主要的是承辦活計清檔,另外還有一些為承辦活計而往來的文書簿冊,值班、值宿檔等。我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現存1723年至1911年的這類檔冊1500餘卷冊。

[閱讀鏈接]

清兵服裝後背上分別標有“兵”和“勇”代表著不同的群體。“兵”是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八旗軍為滿兵,綠營兵則是由漢人組成的漢兵。

“勇”也是兵的一種。是雍正、乾隆朝後若遇有戰事,八旗和綠營兵不足而臨時招募的軍隊,戰事結束後立即解散,不是國家的常備軍隊,即使戰時有功的官兵也不會留用。直到曾國藩興辦團練,才改非正式的鄉勇為練勇,即湘軍。從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為國家的正規軍主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