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高峰——藝術之美4
清代做工精良的甲胄特色
崇尚武功,是清代初期的傳統,確立了大閱、行圍製度,作為倡導騎射之風的措施。皇太極親自參與製定了大閱製度,順治時確定每三年舉行一次大檢閱典禮,由皇帝全麵檢閱八旗軍隊的軍事裝備和的武功技藝。
在當時,八旗軍隊按旗排列,披鎧戴甲,依次在皇帝麵前表演火炮、鳥槍、騎射、布陣、雲梯等各種技藝。
清代除滿八旗外,在蒙古族中設蒙古八旗,在漢族設漢軍八旗,參加大閱兵的共有二十四旗。
自康熙時起,皇帝每年都通過圍獵的形式,組織幾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以訓練軍隊的實戰本領。並把圍獵、大閱的禮儀、形式、地點、服裝等都列入典章製度。清代皇帝和宗室大臣,凡參加這種活動的,也都要穿盔帽和鎧甲。
清代普通的盔帽,不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成,都在表麵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雕翎或獺尾用的銅管或鐵管。後麵垂有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繡紋飾,並綴以銅或鐵泡釘。
清代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各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
圍裳分成左、右兩幅,穿時以帶係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接縫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襞膝。
以上這些配件除護肩用帶子聯結外,其餘均用紐扣相連。穿戴時從下而上,先穿圍裳,再穿甲衣,待佩上各種配件後,再戴盔帽。
清代甲胄製作精良,尤其是皇帝的甲胄,更是精工細作。從北京故宮博物院保藏著的一套乾隆時製成的金銀珠雲龍紋甲胄中,可見一斑。
這套甲胄通身閃爍著金龍,有正龍、升龍、行龍等16條。甲分上衣下裳,衣長73厘米,裳長61厘米。衣包括領、袖、護肩、護腋、襠;裳分左右。總共為12部件。
衣前胸有正龍1條,升龍2條,後背有正龍1條,左右袖各有正龍1條,袖口行龍1條,左右護肩、左右護腋、前襠、左襠各有正龍1條。左右裳亦各有正龍1條,並有雲朵、海水江牙。衣領上嵌有“大清乾隆禦用”金色銘文。
胄以皮胎髹黑漆,鑲有金、珠裝飾,周圍飾龍紋,並以梵文與瓔珞相間。胄頂以金累絲為座,嵌紅寶石及大珍珠70餘顆。胄的護頸、護耳、護項各飾龍紋1條。
這套甲是用小鋼片連綴而成,表麵隻露金、銀、銅、黑四色圓珠組成的雲龍圖案,重15.4公斤。它是乾清宮養心殿造辦處製造的,自1761年開工,至1764年完成。用材有蕪湖鋼、金葉、銀葉、紅銅葉、黑漆。
製作過程是先將蕪湖鋼打成厚約1毫米、長4毫米的小鋼片,將小鋼片的一端鑿成半圓珠形,並分別包上金葉、銀葉、銅葉或塗上黑漆,另一端鑽一個供穿線連結的小孔,然後將它們組成雲龍,一排排地用線穿釘在底襯上。底子銀色,龍身金色,龍發龍須龍尾銅色,鉤邊線為黑色。